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第四章 中學生學習心理 第四節

第四節 學習心理

一,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

1.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的學習活動,並將學習活動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

2.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

(二)學習動機的結構

1.學習需要與內驅力

(1)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

(2)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已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2.學習期待與誘因

(1)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

(2)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並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三)學習動機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定向功能(指向功能)

3.維持功能

(四)學習動機的分類

a.一般分類

1.根據動機產生的動力來源

(1)內部動機

(2)外部動機

2.根據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

(1)高尚的動機

(2)低級的動機

3.根據動機作用與學習活動關係的遠近

(1)遠景性動機

1)遠景--間接性動機

(2)近景性動機

1)近景--間接性動機

2)近景--直接性動機

b.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

1.認知內驅力

2.自我提高內驅力

3.附屬內驅力

(五)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相互作用

1.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是倒U型曲線關係。

2.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導致工作效率下降。

(六)學習動機理論

1.強化理論

動機是強化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強化的學生,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

2.需要層次理論

a.匱乏性需要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歸屬與愛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b.成長性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審美需要

(7)自我實現的需要

c.首先會滿足低層次的需要,才會向高層次需要發展

d.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

3.成就動機理論

(1)力求成功

即人們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積極情感的傾向性,喜歡有一定風險的工作,通過完成任務提高其自尊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2)避免失敗

即人們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喜歡選擇非常容易(避免失敗)和非常難的任務(可以有藉口),防止自尊心受到傷害和產生心理煩惱。

4.成敗歸因理論

(1)三維度六因素論

1)三維度

a.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b.穩定性歸因和不穩定歸因

c.可控性歸因和不可控性歸因

2)六因素

韋納將人經歷過的事情的成敗歸結於六種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體狀況,外界環境。

(2)教育意義

韋納認為,個人對其行為成敗的歸因能引起個體不同的心理變化,影響個人期望的改變和情感梵音,歸因後果又影響後繼的行為。

(3)歸因指導

1)一個總是把失敗並把失敗歸於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

2)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鬱狀態。

a.學習動機降低

b.認知出現障礙

c.情緒失調

5.自我效能感理論

(1)基本觀點

認為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與信念。

(2)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a.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b.替代性經驗

c.言語勸說

e.情緒喚醒

(3)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決定人對活動的選擇

2)影響對活動的堅持性

3)影響人在困難面前的態度

4)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

5)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6.成就目標理論

(1)能力觀

1)能力增長觀

認為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增長提高。

2)能力實體觀

認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控的。

(2)四類成就目標定向

1)成績趨近目標

個體關心如何超越他人,表明自己最聰明,最棒。

2)成績迴避目標

個體關係如何不讓自己顯得低能,不讓自己顯得比別人笨。

3)掌握趨近目標

個體關注人物掌握,學習和理解,根據自己的進步和提高,以及對任務的理解深度來評價自身的表現。

4)掌握迴避目標

個體關係如何避免不理解,個體判斷成功的標準時在自我比較的基礎上準確無誤地完成任務。

(七)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1.學習動機的培養

(1)瞭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2.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二,學習遷移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

1.學習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二)遷移的分類

1.根據遷移的性質和結果

(1)正遷移

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負遷移

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阻礙,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影響

2.根據遷移內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用

(1)水平遷移

處於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再難度,複雜程度和概括層次上處於同一水平的先行學習內容與後繼學習內容,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

(2)垂直遷移

處於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3.根據遷移發生的方向

(1)順向遷移

指先前學習對後繼學習產生的影響

(2)逆向遷移

指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產生的影響

4.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

(1)一般遷移

是指在一種學習中所習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態度對另一種具體內容學習的影響

(2)具體遷移

是指一種學習中習得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

5.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要的內在心理機制不同

(1)同化性遷移

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

(2)順應性遷移

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

(3)重組性遷移

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中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

(三)學習的遷移理論--早期遷移理論

1.形式訓練說

(1)代表人物

沃爾夫

(2)觀點

遷移是通過對組成新的各種官能的訓練,以提高各種能力。

2.共同要素說

(1)代表人物

桑代克

伍德沃斯

(2)觀點

兩種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時可以產生遷移

3.概括說

(1)代表人物

賈德

(2)觀點

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

4.關係轉換說

(1)代表人物

可勒

(2)觀點

認為遷移不是由於兩個學習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規則而自動產生的,而是由於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關係的結果。

(四)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1)學習材料之間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的相似性

(3)學習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認知結構

(1)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背景知識,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

(2)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學習心向與定勢

兩者指同一種現象,即先於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

(五)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

1.精選教材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三,學習策略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

是指學習者的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而採用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方式的綜合。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1.認知策略

(1)複述策略

1)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2)排除相互干擾

3)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

4)多種感官參與

5)複習形式多樣化

6)畫線和圈點標註

(2)精加工策略

1)記憶術

a.位置記憶法

b.縮編與編歌訣

c.諧音聯想法

d.視覺想象

e.語義聯想

f.關鍵詞法

2)做筆記

3)提問

4)生成性學習

5)聯繫實際生活

6)充分利用背景知識

(3)組織策略

歸納整理

1)列提綱

2)利用圖形和表格

3)歸類策略

2.元認知策略

(1)計劃策略

(2)監控策略

(3)調節策略

3.資源管理策略

(1)時間管理策略

(2)努力管理策略

(3)資源利用策略

(4)環境管理策略

(三)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2.內化性原則

3.特定性原則

4.生成性原則

5.有效監控原則

6.個人效能感原則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第四章 中學生學習心理 第四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