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見”:我帶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摸索丨成長

10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做了班主任,結果一直堅持到現在。常言道,十年磨一劍。如果按60歲退休來計,我做班主任的時間已經佔了我教師職業生涯的三分之一。一想到這個,我就忍不住心慌意亂,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當然,擔心是無濟於事的,我想,我最應該關注的還是我的班主任工作——展望未來的同時,梳理10年來的成長,體味一下摸索前進的這段路。

十年磨一“見”:我帶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摸索丨成長

本文作者朱靜江

第一階段:"體能型"班主任

2009年我帶第一屆學生。這個班級有些特別,男生只有7個,典型的"陰盛陽衰"型班級。因為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調,使得我在管理班級時著實不易,可即便如此,我還是硬著頭皮上,盡力做好每件事。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我親力親為,因為沒什麼帶班經驗,所以我就想著"勤能補拙"。結果是,事情做了不少,人也累得不行,有時學生還不領情。這就有點打擊我的積極性了。後來,我碰到了更為棘手的問題——組織學生參加學校活動。當時,學校要求各班出兩到三個文藝節目,於是,我又急又躁,心想著"這下完了"。好在班裡女生多,在文娛委員的大力動員下,節目很快就出爐了——一個舞蹈,一個獨唱,接下來就是緊鑼密鼓的訓練和彩排。當然,最後的結果讓我感到意外和驚喜,班級的舞蹈獲得了第一名,獨唱獲得了第二名。看著這幫"沒規矩"甚至有點"不通情理"的傢伙,原來他們還真是"潛力股"啊。從那以後,我感受到了帶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心想著,之前的付出和操勞都是值得的。不管怎麼說,這個階段多半是靠體能在硬撐著,沒什麼經驗和水平。

第二階段:"思考型"班主任

做班主任不能只憑體力來做事,這是在帶第一屆學生時,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訓。那麼,如何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帶班之路呢?這時,我的第二屆學生向我走來,他們是2012屆的學生,人數不多也就20多人。雖然人數較第一屆銳減了近一半,可是,問題卻彷彿更多了。因為人數較少,所以班風、學風建設有點困難,很難在短期內做到聚沙成塔的效果。比如:學困生較多,問題還比較頑固,學生在校內抽菸,家長遊離在家校互動之外,等等。這些問題時刻都困擾著我的工作,也束縛著我的思考空間。面對這樣的局面和困境,我需要積極思考和尋求對策,光靠發牢騷是沒用的。所以,我想到了"閱讀",向班主任工作類的書籍尋求解答,這個時候,王曉春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李鎮西的《與學生一起成長》、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等書籍成了我的"救命稻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才真正開始我的"雜亂無章"的寫作,而寫的初衷無非有二:一是記錄學生問題,二是宣洩不良心緒。當然,這種邊記錄邊發洩的方式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在慢慢寫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教育行為中的漏洞和錯誤之舉,而這對我而言,無疑是看到了一個轉機。就這樣,在一邊學一邊傾訴的路上,我帶完了我第二屆學生,彷彿沒有任何的驚濤駭浪出現過,也好像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成就可言,唯一值得自豪的是,我在跟學生相處的三年裡,留下了不少關於學生的故事,其中還潛藏著我的個人反思和自我實踐。這三年,雖顯得風平浪靜,可在我心裡卻是電閃雷鳴。

第三階段:"創新型"班主任

這個階段冠以這個名稱可能有點自我吹噓了,不過,自我突破的成分還是客觀存在的。2015年我帶了第三屆學生。這個時候,我心裡不怎麼慌張了,也不再抗拒班主任工作了,而且有了之前的"練兵"之後,心裡不僅不慌,而且還喜歡琢磨著"能不能讓學生在我的帶領下留下一些深刻的、有趣的記憶"。於是,我開始靜下心來分析、思考和尋求教育契機。我不僅抓住每個傳統節日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而且還採用學習到的帶班方式,結合我的思考,來創新班級建設,加強學生的思想建設和班級文化建設,同時也積極廣開言路,讓每個學生都能切實參與到班級建設中來。在這個階段裡,我發現,整個班級充滿了活力和生命力,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係無比融洽,甚至學生群體中固有的一些問題也在慢慢消退,這多半是受到了良好班級環境的影響所致。和原來的班級相比,現在的班級也有了不少創新性的管理方式:班幹部例會制制度、手機管理條例的制定和實施、班幹部定期工作總結等,這些管理制度在實踐中體現出了一定的價值和實用性。

班級管理無小事,任何一件事情的背後可能都藏著一個教育契機、藏著一次師生情感碰撞的機緣,做班主任最大的幸福應該就是在師生對話中成全彼此。我想,我從"體能型"到"思考型"再慢慢轉向"創新型"班主任的過程,就是一個師生相互成全的過程。路,還在腳下,而我一直在路上……


作者:朱靜江(江蘇省無錫江陰市華西實驗學校教師)

十年磨一“見”:我帶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摸索丨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