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邊州十大著名旅遊景點名單出爐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吉林省唯一的自治州,首府延吉市。位於中國東北吉林省東部中朝邊境,整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南、西北、東北三面向東南傾斜,地處北半球的中溫帶,屬中溫帶溼潤季風氣候。全州總面積4.33萬平方千米,轄6市2縣;2018年人口208.66萬人。

吉林省延邊州十大著名旅遊景點名單出爐


1、滿天星景區

滿天星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東南部,行政轄區為百草溝鎮,林政管理隸屬汪清縣林業局。該森林公園跨80個林班,佔地面積17200公頃,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10公里。

滿天星森林公園交通便利,東與汪清縣東光鎮、汪清鎮相連,東南與圖們市接壤,南與延吉市毗鄰,西為百草溝鎮的仲坪村,北為汪清縣百草溝鎮永河村。有國道鶴大線從境內穿過,距延吉市46公里,距圖們市40公里。該森林公園南距長白山天池旅遊風景區200餘公里,東距琿春100公里,西距敦化200公里,北距鏡泊湖、牡丹江200公里,距延吉市僅46公里,均有公路連通。其地理位置恰在東北主要旅遊風景區的中間地帶,可成為各旅遊景區的中間站,並與朝鮮、俄羅斯開通國際旅遊線路,拓展旅遊市場,具有良好的前景。

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名勝風景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AA級旅遊區”,2004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近3年年平均接待遊客5萬人。森林公園總體建設規劃為特殊景觀區、生態保育區、遊憩區、服務管理區和史蹟保存區四類功能區;觀光旅遊、保健療養旅遊、娛樂旅遊、返樸歸真旅遊、運動旅遊、度假旅遊、修學旅遊、飲食旅遊、特種旅遊等九大類旅遊產品。結合景區、景點、資源特點、地域性和民族性,開發獨特、多樣的旅遊商品。

滿天星風景區內有八大景區、三十六個景點,在群山環抱中,具有“水曠、山幽、雪佳、林秀”的特點,在延邊州內獨具山水特色。最為美麗的天星湖湖身18公里,蜿蜒美妙被人譽為“東北小三峽”。這裡是一個佳景薈萃、神秘幽深的原始畫廊世界,這又是一個自然純淨、不染的休閒地。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遙遠的星國裡,天王星膝下有十八個智勇雙全的兒子和十八個才貌出眾的女兒。隨著時間的流逝,星國日漸暗淡下來,只有讓天王星吃到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才能拯救星國,於是他的長子王石星就踏上了尋找靈丹妙藥的路程,轉眼間半個月過去了,大兒子不見蹤影,隨後二兒子也踏上了尋找大哥和靈丹妙藥的路程,仍不見迴音,就這樣天王星的兒女們相繼離開了王國去尋找靈丹妙藥,結果仍然是有去無回。原來他的三十六個兒女分別在滿臺城紮下了根,並把父親接到這裡贍養,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天王星的體力開始恢復,而且越來越年輕。從古到今天王星的一家帶領數以萬計的小星星在這裡閃耀著五光十色的光芒,享受著美妙無比的仙境生活。後人根據這一傳說把滿臺城改名為滿天星。

2、“土”字牌

“土”字牌位於防川中俄邊界,1886年中俄重勘琿春東部邊界時重立。琿春原本是日本海沿岸地區,康熙五十年(1714年)設立的琿春協領,其轄區範圍大體在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以南,西至哈爾巴嶺,東到日本海的廣大地區,本只與朝鮮有界,並不與俄國為鄰。

1860年,沙俄乘英法聯軍發動鴉片戰爭之機,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從琿春轄區內就割去了三分之二多的中國領土,從此,琿春失去了沿海地區,始臨俄國,有了共同的疆界,琿春完全失去了出海口,成了一個“望海之地”。

1861年,清朝廷派倉場戶部侍郎成琦為欽差大臣會同吉林將軍景淳為代表,抵興凱湖與俄國全權代表卡札凱維奇和副代表布多戈斯基等人舉行勘界談判,雙方簽署交換了由俄方一手炮製的《中俄烏蘇里江至海交界記文》。這個《記文》規定自烏蘇里江口之圖們江口設立“耶”、“亦”、“喀”、“拉”、“那”、“倭”、“怕”、“土”八個字牌。其中“土”字牌立於距圖們江口20華里的地方。由於清朝廷立牌代表的昏憒和不負責任,貪得無厭的俄方竟背信棄義地將“土”字牌立在離圖們江口46

華里的沙草峰一帶。沙俄的貪心並未滿足,還不斷幹著“暗竅潛移”、“馬馱界牌”的勾當。後來,沙俄竟公然在黑頂子設卡、屯營,侵佔沙草峰以北廣大瀕江地區。面對沙俄對我領土的不斷蠶食,清朝廷於1885年派吳大澂為欽差大臣到吉林督辦邊務。他率中方代表與俄方代表舉行勘界談判,於1886年7月與俄方簽署了《中俄琿春東界約》。由於吳大澂的據理力爭,不僅收回了黑頂子地方,重新確定了邊界界碑、記號,使得“土”字牌立於沙草峰以南越嶺而下的山麓盡處,而且爭得了中國從圖們江的出海權。“土”字牌高1.44米,寬0.5米,厚0.22米,為花崗岩質。我側豎向刻有“土字牌”三個大字,其左豎刻有“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八個小字,俄側刻有俄方“T”字,“土”字牌牌體完整,字跡清晰。

1960年,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完整疆域標誌不被江水沖毀,修築了高6-8米不等,長1860米的江岸護堤。目前,中俄重新劃界時又重立界碑,現在“土”字牌不屬於兩國界碑,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重新設立的界碑為423界碑。

3、城山子山城

城山子山城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區西南,坐落於牡丹江上游的支流大石河南岸孤立的高山上。城子山,因山上建有古城,因而得名。

山頂四周有土石混築的城廟,長約4.5公里,中部有宮殿址遺蹟,出土許多東夏國文物,該山城金末時為東夏國南京址。

山城城垣呈不規則橢圓形,周長約2000米。山城隨著山巒的高低,蜿蜒起伏于山腰間。城牆是土夾石築成的,牆基寬度5~7米,有的地方寬達10米以上,城牆殘高1.5米~2.5米不等。城之平面呈東北低,西南高,依據地勢,稍向東北傾斜。北壁恰在臨水的懸崖上,因山崖陡峭,高達40餘米,所以,北牆較低。在北壁的西端,城牆轉向東南,城角構成銳角。經過不長一段後,有一城門,這是西門,城門開口4米,門西側的牆由外向內分別彎捲成圓勾形,呈堡壘狀。由西門向東南,城牆隨著很大的一個山坡,逐漸抬高,在這一段上,由於山形外凸,分別在不同距離上,設置了3個“馬面”,以便於瞭望和守衛。城牆沿著山坡到了山的高處,急劇向下,同時,彎彎轉轉地向東北偏斜。城東北角處,轉為低平,設置了一個城門,當為東門,開口較之西門稍小,達3米。門兩側的牆亦由外向內彎轉,成圓勾形,構成兩個堡壘。城門外,向北一帶,地勢平緩,距河道100米許,可以下河汲水。

東門以內偏南側,是一個大面積的平緩山拗,那裡遺留著50多個半地穴式的房屋基址。多呈長方形,大者東西約8米,南北約6米。小者東西6米,南北約4米。房屋基址的中間,呈平面淺坑狀,四邊用土疊成牆,殘高20~40釐米。每個房屋有一門,多在東牆正中,有少數開口向北。在山的南坡和山城的偏西部位,也有少數房屋址。

城內偏西北處,距西門100米許,有一石頭砌成的水池,直徑4.6米,呈鍋底狀,深1米,石頭鋪底,北側有一出水口,通過一條小溝引向北面山崖下。在城東部,大片房屋址下沿,還有一個大貯水池。

在城的中部,有幾塊剷平的操場狀平地,大者長達百餘米。這當是演兵場。城內外曾出土過矛頭、鐵刀、鐵鏃、唐錢“開元通寶”等。

鑑於城山子山城的遺物和形制,可知該城為渤海國早期遺址。2006年5月,城山子山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窟窿山

宇文部本非鮮卑,他們是世居陰山東部的匈奴南單于的遠屬,他們原有十二個部落,公元一世紀北匈奴兵敗西遷後,留居漠北的匈奴人十餘萬落(戶),東遷至遼東與鮮卑人雜處。宇文部即是此時東遷的匈奴部之一。他們使用的語言是阿爾泰語系中的匈奴語。鮮卑人則是通古斯語族中的東胡語。故史書上說宇文鮮卑語言與鮮卑頗異,東遷過程中宇文部的上層人物統治了遼東一帶的鮮卑人。並參加了檀石槐建立的部落大聯盟,成為聯盟中的東部大人。從此逐步鮮卑化,稱之為宇文鮮卑。

宇文鮮卑名稱的來歷:相傳他們曾得到三個玉璽,玉璽上的文字是“帝帝玉璽”,他們以為這是上天授予的,在鮮卑語中,天為“宇”,君為“文”,因號“宇文國”,即“天君”之意。始稱宇文鮮卑。宇文鮮卑一直活動在慕容部的北面,其駐地主要在霍林河流域,烏力吉木仁河以南,西拉木倫河二岸地區,1983年9月於通遼市開魯縣福興地出土的“子母馬金牌飾”,1984年4月出土於通遼市科左中旗希伯花蘇木六家子嘎查的“雙馬金牌飾”、“神獸金牌飾”、“有鏈金馬牌飾”。

宇文鮮卑所屬部中,以駐紮於扎魯特旗烏力吉木仁河、老哈河、西拉木倫河一帶的遙攆氏,駐紮於西拉木倫河上游的習部,下游的迭刺部較為著名。位於扎魯特旗西北部的窟窿山,《遼史》中稱為大勒得山,是宇文鮮卑部中的大勒得王大賀氏的發源之地,這個大賀氏部族,就是以後中國複姓中賀蘭氏、賀樓氏、賀岳氏(也有寫作賀若氏的)、賀連氏等姓氏的始祖。

宇文部中的迭刺部最先在霍林河中上游一帶遊牧,後逐步南移至烏力吉木仁河與西拉木倫河之間遊牧。公元四世紀中葉,以迭刺部、烏槐部等部為核心的部落,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交匯之處建立了部落聯盟。契丹八部由此產生。迭刺部夷離堇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16年在“金玲崗”(現開魯縣黑龍壩至胡家崗一帶),祭告天地,承襲大統,建立了契丹王朝,建元神冊,“建都”龍化洲(奈曼旗與開魯交界處西孟家段水庫附近)。宇文鮮卑的另一部落習部則遊牧於西拉木倫河上游和老哈河上游一帶,並發展成為庫莫溪部族。定居於現今赤峰市寧城一帶、五胡十六國至隨唐時期經常參與中原混戰。隋初較為強盛,後被契丹所征服,融於契丹族之中。

5、八連城遺址

八連城遺址位於吉林省琿春市東6公里處,屬唐、五代遺址。八連城是唐渤海國文王的東京龍原府治所,公元785年至794年,八連城曾一度是渤海國的都城,號稱亞洲第二大城。

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址分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長2894米。在外城四牆中部各有一門,牆外有護城壕遺址。內城南牆、北牆各長218米。在南、東、西三牆的中部各有一座城門。內城共有八處建築遺蹟,在內城的中軸線上有兩處,南部為朝殿,北部為寢殿,兩座殿址以迴廊相接。其東西兩側各有3處配殿遺蹟。在城址的東南和正南還分佈有三處寺廟遺址,曾出土有殘佛像和一些建築構件。城址內出土筒瓦、指壓紋、板瓦、式牡丹紋以及綠釉或黃綠釉琉璃瓦,許多瓦上有刻劃的文字。

該城的佈局與渤海上京、中京相仿,均效仿於唐長安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6、聚龍泉

聚龍泉位於長白山北坡,大約距長白瀑布900米的地方,在10Cm平方米的地域,有30多眼泉水噴湧而出,經科學工作者測定,水溫最高可達82℃。這裡,不論冬夏,總是熱氣蒸騰,霧氣繚繞,特別是嚴寒的冬季,在皚皚白雪的襯托下,溫泉更是雲遮霧障,猶如神秘的仙境。溫泉附近長年沉澱下來的礦物質,有紅、褚、黃、青、綠等等顏色,好似美麗的陶瓷。一種清淡的硫磺味在空氣中飄浮。還有珍珠似的氣泡冒出水面,吐出開鍋似的聲音。如果細心觀察,溫泉附近的草還是鮮活翠綠的!只要遊人高興,還可以在大雪紛飛中露天野浴,實在是妙趣橫生。

這些溫泉活生生地證明,長白山火山噴發後岩漿的餘熱未盡,或者說,在深深的地下還存在著火山活動。

遊聚龍泉,最好能品嚐一下溫泉煮的雞蛋。也許是由於某種化學作用,煮熟的雞蛋,蛋黃凝固,蛋清不凝固,同時有一種淡淡的硫磺味,就著鹽面吃,別有風味。

溫泉水中含有較多的硫化物,把溫泉周圍的岩石、沙礫染成金黃、碧藍、殷紅、翠綠,閃爍著五光十色,散發著蒸騰熱氣,格外愉悅遊人的眼目。特別是冬季,周圍是一片銀裝素裹,冰天雪地,而這裡確實熱氣騰騰,煙霧嫋嫋,實在是別有一番景緻。

長白溫泉有“神水之稱”,具有較高的醫療保健價值,經化驗,泉水由含有益元素和礦物質達數十種之多。可舒筋活血,驅寒祛病,特別對醫治關節炎,皮膚病等療效十分顯著。這裡設有溫泉浴池,供遊人洗浴,池水溫度可以調節,出浴之後,倍感輕鬆。長白山溫泉浴有“天下第一浴”和“-”的美稱。

7、圖們江國家森林公園

圖們江公園位於中朝邊境圖們江邊,與朝鮮南陽市隔江相望。北起圖們市延興衚衕、新華路,西接口岸大街,東臨圖們江。公園建於1982年,沿江總長2000多延長米,石砌江堤,柏油鋪路。江堤設有照相館和飲食服務廳等旅遊網點。公園內有汽艇、竹排、皮划艇等旅遊設施,可供前來觀光旅遊者遊玩。在圖們江堤公園,憑欄眺望,圖們江兩岸兩國風光使人流連忘返。傍晚,公園內華燈初放,兩岸萬家燈火輝映,江上繁星閃爍,遊人笑聲連綿,遠方的山巒朦朦朧朧,似有若無,別有一番情趣。

圖們江公園2007年開始擴建,總佔地面積約7公頃,公園總投資額為5000萬元,場地東側為筆直的堤岸,西側呈不規則鋸齒狀。

圖們江公園的設計尋求人與自然、歷史、文化相和諧的理念,旨在探索整體形態和情感空間在城市設計中的內涵和價值。在淳厚的城市歷史、文化背景下,把圖們江景色與人的日常活動相融合,通過現代景觀設計語言強化和突顯城市特色,努力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濱水開放空間。

圖們江公園空間的生活化品質為都市居民提供完備的生活設施,同時構築了豐富的都市生活景觀線和生活情調:中心觀演廣場—民俗活動、歌舞演出、體育競技;入口廣場—看花燈、敲石鼓;兒童活動廣場—盪鞦韆、蹺蹺板;健身休閒廣場—下棋、打牌、觀面具;江堤觀景廣場—攝影、乘船;休閒綠地—放風箏、摔跤。通過塑造多樣鮮明的主題和景觀提升口岸城市形象,賦予城市突出的印象和特殊的意義,併為整個圖們市注入一種活力與精神。

8、六頂山古墓群

六頂山古墓群位於吉林省敦化縣城南5公里牡丹江右岸六頂山南坡的山坳中。

六頂山古墓群是唐代渤海前期王族的塋地。渤海國是粟末靺鞨人-於698年,以牡丹江流域為中心建立的政權,唐玄宗冊封-為“渤海郡王”,並在其統治的地區置忽汗州,設忽汗州(渤海)都督府。渤海國和內地往來頻繁,典章制度多仿效唐王朝,社會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926年被契丹所滅。1949年延邊大學、1959年吉林省博物館、196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對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

六頂山呈東西走向,由起伏毗連的六座山頭組成,最高峰的海拔是603米,由此向東南伸出一個山岔,山岔的兩側都是墓地,共有90多座古墓。古墓分石室墓和石棺墓兩種。

1949年在這裡清理的貞惠公主墓,是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女兒的墓地,墓0土有陶器、玉壁、鎏金銅飾件和墓碑等遺物。墓碑作圭形,高90釐米、寬49釐米、厚29釐米,碑文為漢字陰刻,楷書真字,共計21行、700多宇,刻於公元780年。從碑文中可以看出渤海使用漢字,流行駢體文,嫻習書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墓室呈長方形,四壁用熔岩和玄武岩平砌,頂作抹角疊澀藻井,以大石板蓋頂,甬道修於南壁的中部,前有墓道,墓室和墓道都鋪有地磚。

六頂山墓葬群及其出土的遺物,反映出了渤海國前期的物質文化和社會面貌,是研究其歷史的重要資料。1961年3月,六頂山古墓群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敦化正覺寺

正覺寺位於敦化市南郊,六頂山旅遊風景區內,距市區4公里。為該寺第三代傳人旅美高僧,釋佛性大師於1993年恢復重建。總佔地面積近9萬平方米,是國內大型廟宇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尼眾道場。

寺院分殿堂區、生活區、佛學院三個區。中軸線上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互殿和藏經殿五座雙簷大殿隨山勢漸次升高,鐘鼓樓與牌樓門相映照,青山綠水,白雲藍天,紅牆黃瓦,樓閣重疊

,其中,大雄寶殿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高居於飾有九龍墨石雕御道的三層圍欄月臺之上。

殿內高12.5米的三尊樟木大佛,以及釋迦牟尼成道景德鎮的陶瓷壁面,八根漢白玉盤龍柱,雲南劍川青皮木雕隔扇門,華貴的藻井均屬屆宇建築之精品。

六角六亭的觀音殿更別具特色。殿中用6.6公斤純金貼面的六面體六千隻手眼觀音聖像,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傑作。精美的石雕、木雕、彩繪與趙樸初等名家墨跡都為寺院增添了光彩。別墅式小洋樓與大殿區傳統的中式建築相互照應,伴著湖光山色,鐘聲佛號,顯示出佛性大師傳教美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融為一體的品格與精神。

正覺寺不僅是宗教文化的傑作,也是古今建築相結合的典範,是利用現代建築材料,通過現代化建築手段完成的一組逼真的仿古建築群。所以,正覺寺又是現代科學材料應用於古典式建築的藝術精品。季羨林先生題寫的“佛國新勝”與“巒波生輝”正是寺院的最好概括。

10、百草溝遺址

百草溝遺址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城西南15公里安母村東嘎牙河畔臺地上,是一處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大型聚落址。

遺址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河岸斷崖出露文化層長達數百米,分佈面積廣,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層厚0.8米~1.5米不等,分為上、下兩個文化層。上層,厚0.15米左右,為鐵器時代遺存,居住址為淺地穴式建築,居住面為黃沙土加黑灰抹平,厚約0.1米,居住面上發現有礎石以及灶臺、煙道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石刀、研磨器、石匕首、環狀石器、磨盤、磨棒、砂岩磨石、陶豆、陶甑、陶盆、陶罐、陶甕、鐵斧等。

下層,厚0.6米左右,為青銅時代遺存,居住址亦為淺地穴式,居住面多未經加工,房內少見灶臺、煙道,但亦有礎石。出土文物有-、石斧、青銅釦、骨針、骨匕首、卜骨、骨鑿、陶盆、陶罐、陶碗等。遺址西北1公里的新華閭村北山坡有一處與遺址同時期的墓葬。

百草溝遺址是戰國至魏晉時期沃沮仁的遺存,是東北東部山區青銅--鐵器時代中最有代表性的遺存。其文化內涵豐富,較全面的反映了沃沮人的社會生活,以及同周鄰文化乃至同中原文化的聯繫,對研究中國東陲開發歷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2006年5月,百草溝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