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戰“疫”啟示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大考中,中西醫應努力發揮好各自優勢,共同取得抗疫治病新成果

中國古人戰“疫”啟示


中國古人戰“疫”啟示


我國在很早以前的《國語》 《春秋》《左傳》等以及各個歷史朝代的正史中,就有關於疫病的文獻記載。繁體“醫”字右上角的“殳”,即與“役、疫”相關,“如徭役之役,眾人均等之謂也”。意指“民皆疾、病流行”的疫情傳播,就像徭役延門闔戶強行攤派,“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如東漢末期張仲景200餘人的家族,不到十年間,“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民必疾疫,又隨以喪”。幾千年來,殘酷的疫情激起了國人的一次次奮力抗爭,歷代醫家對疫病的認識層層遞進,從概念、診斷、治療、預防等不同側面進行了探求。在當前全民戰“疫”如火如荼的時刻,重溫前人對於疫病的論述,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正氣是抗疫的強勁力量。《黃帝內經》提出了一個人們至為關切的問題,疫病流行,“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答案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人體的機能活動和抗病、康復能力概稱“正氣”,與之相對的是致病的“邪氣、毒氣”等。一般而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高正氣,增強機體防禦功能,避免邪毒的侵襲,這是預防疫病的根本辦法,也是醫生治療“未病”的至高目標。

如何增強正氣的抗疫能力?《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調整心態、鍛鍊身體,嚴密消毒防護避免感染,通過維繫機體自身免疫系統防疫、自穩、監視三大功能,即可以阻斷疫病傳播,防止疫情蔓延。

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在自然整體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獨善其身。瘟疫的發生發展,往往與氣候的反常變化、季節的寒溫交錯密切相連。人類應“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人和其他生命、生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恣意殘害其他物種,否則會惹禍上身,因為一些野生動物是構成疫病傳播的重要宿主,如李時珍專門談到,食麟鯉(穿山甲)會致“慢性腹瀉,繼而驚風狂熱”。

“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這一古訓在2003年非典和最近暴發的新冠肺炎兩次疫情中得到印證。正如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所言:“同人類爭奪地球統治權的唯一競爭者就是病毒。”對於野生動物的饕餮鯨吞,縱讓病毒肆虐,會使我們這片賴以生存的豐饒土地,“遭難得比經了蝗蟲的打擊和旱災還要廣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辨證施治不能刻舟求劍。祖國醫藥寶庫中不乏“青蒿止虐”那種具有靶向性的特效藥品,但中醫學千百年來能夠取得臨床療效,主要是通過審症求因,根據疾病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各種症型,分別運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施治不可刻舟求劍,治療疫病更不能希冀用“板藍根”“雙黃連”等一藥一方包打天下。道理很簡單,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綠葉,每個人的發病都有其特定的體質、年齡、性別、時令和地域環境等個體差異。

構築尊重合作的“仁心”境界。醫者仁心,大醫精誠,這是我國曆來傳承弘揚的醫德精神。“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1400年前孫思邈的宣示,演繹出當今三代醫護人員參與戰“疫”的英雄事蹟,奏響了新時代的“仁心”讚歌。大疫來臨,我們都得向誠心救人的“大醫”報以尊重和禮敬,患者也要以“仁心”報“仁心”,積極配合治療。

自西醫進入我國之後,一批中醫有識之士主張衷中參西、中西匯通,窮究醫理、大膽實驗,“冶古今中外於一爐”,讓“中華醫學大放光明”。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大考中,中西醫應努力發揮好各自優勢,共同取得抗疫治病新成果。

《史記·曆書》:“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春天已經到來,陽氣日益旺盛。讓我們從前人戰“疫”的啟示中點燃內心那盞明燈,齊心協力,一起唱響“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江西省委會主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