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湖北山區媽媽為了孩子上網課在室外搭棚子的做法?

依黛


事情原委:

由於疫情的緣故,7歲的孩子只能在家中上網課,山裡信號弱,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在室外用竹子和塑料薄膜搭建了一個“鳥籠”,並陪在孩子身邊,一起上課。這個視頻感動了很多網友,帶來了超過兩百萬的播放。

這位媽媽,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為這位媽媽點贊之餘,不禁思考這位媽媽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是愛孩子的心嗎?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有;

是高超的手工能力嗎?我想一些家長可以做得比這位媽媽更好;

是她陪伴孩子的認真嗎?我想有不少家長對於陪伴孩子的事情上,並不弱於她;

而真正引起個人反思的,有兩點:

1. 不埋怨,盡力配合老師,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疫情使然,所有孩子都得通過網絡課程進行學習,但帶來的問題卻造成了家長們的困擾:

網絡不好怎麼辦?沒多餘的手機怎麼辦?孩子不認真怎麼辦?家裡太吵怎麼辦.......

大部分家長是會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但有小部分,卻是埋怨了起來:

“等著開學不就行了,淨給我找事”

“現在的學校花樣真多,到頭來還不是苦了我們家長”

“這哪是給孩子上課,這是給家長上課!”

.......

這類問題並非在疫情期間得以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少見:

給孩子輔導作業,孩子不認真,隨而埋怨作業是給家長做的;

給孩子出點需要思考的題目(如數一億米),被認為是刁難;

給年幼的孩子佈置點手工親子作業,同樣是被認為多此一舉;

......

在我們埋怨老師的時候,也同樣在教會孩子要埋怨作業、埋怨老師,隨即我們又怒不可歇地埋怨起孩子來。

我們恰恰需要學習這位媽媽的精神,她用實際行動幫助孩子、配合老師,最終所獲得的必然是一個配合老師、排除萬難進行學習的孩子,她傳遞給孩子的恰恰就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正式的言傳身教。

2. 規避劣勢,發揮自己的優勢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總在比拼:

他們家能給孩子上私立,能給孩子學位房;

他們家能有人幫做家務,媽媽能全身心陪伴好孩子;

他們家有優越的條件,能給孩子上各種興趣班;

他們家孩子的父親是鋼琴家,能培養孩子的鋼琴技術;

......

我們總是在比拼,拿自己的弱勢去與對方的優勢做對比,除了傳遞給孩子攀比的心理,還給了孩子錯誤的潛力激發模式。

可實際上,我們每一位家長、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優勢,孩子同樣如此,我們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發揚”自己的劣勢。

正如這位母親,在山裡生活的她們,給不了孩子富麗堂皇的學習環境,甚至連手機信號都成問題,但在山裡面鳥語花香的大自然環境裡,不也是一個城裡“石屎森林”所不能比擬的嗎?

而對於孩子而言,媽媽親手製作的這個“鳥籠”,絕對要比任何房間都要來得珍貴。


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誇美紐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