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貪婪是好的嗎?怎樣才能平衡我們的人生?

閆肖鋒


問答:貪婪是好的嗎?怎樣才能平衡我們的人生?

以下是我在APP“功夫財經”上的一條付費問答,覺得挺有普遍性,故貼於此,以供討論。

粉絲提問:究竟掙多少錢才算夠?有的人慾壑難填,有的人清心寡慾。富蘭克林說,“對於貪婪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愛默生也說過,“貪婪的蒼蠅遲早會溺死在蜂蜜罐裡。”這類話我們聽的比較多了。那麼究竟怎麼樣平衡我們的人生?


我的回答:這的確是一個困擾不少人的問題。你提到的,無論是富蘭克林還是愛默生都是美國人,美國人稱他們為開國先賢。這些美國先賢們所告誡的是,處於一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和市場經濟上升時期,那些貪婪的人要有所節制。

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裡面關於不要貪婪要勤儉持家的家訓或箴言更多,什麼“富貴不能淫”,什麼“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周世世窮”之類訓誡不少,不勞美國先賢來教育我們。但是我覺得這裡邊美國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貪婪到底好不好。

去追求財富到底好不好?去揮霍財富應該不應該?這個問題,我覺得只有經歷了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後的人們才能有資格回答。而中國古人是在一個農耕時代,傳統國學好像治不了我們現在的病症。因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進程中,在這個擁抱全球化的階段,你說我們應該用中國農耕時期的國學來安慰我嗎?好像有點兒遠哈。

貪婪到底好不好?我覺得,貪婪使人進步,這和夢想使人進步一樣,人要奮鬥,要創業創富過好日子,這是我們時代的主題,過去四十年前進的動力。

但我覺得這個時代還一個副題,就是人應該知足,人應該有所節制,應該平等看待其他的人包括沒富起來的人,這樣社會才能和諧。這就是時代的副題。

我覺得這個主題與副題是並行不悖的。我一直強調,我們這個時代就處於一個雙向矛盾的狀態,兩個方向上的邏輯都能說得通:你說貪婪是好的,奮鬥是好的,創業創富是好的,同時,你要說要講究社會公平,要平等待人,要節儉,不要炫富,不要坑爹啊,這也是對的。

這兩套邏輯都說得通,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矛盾之處,也是迷人之處。


貪婪到底好不好,要分幾個方面。

首先呢,分不同的年齡階段。你比如說這有一句西方的諺語:20歲時如果你不反叛你就是沒心,但你30歲還沒有成功你就是沒腦。說的就是你20歲的時候應該視金錢為糞土,應該打爛現行的不合理的社會規矩,應該對現有的所謂的消費主義持一種批判的態度。那當然了!20歲的人正是處於青春期,反叛是人生主題。這個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你是一直反叛,你到了30多歲還不成功,沒有一份正當的職業,當個晃晃噹噹的文藝青年,甚至連女朋友都留不住,那就很難說是一個成功的人生了。

這兩個階段在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身上都體現得很充分。大家都知道,喬幫主在60年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嬉皮士對不對?他到印度去求教高僧,吸大麻、冥想尋找人生意義什麼的。其實那個時候的文藝青年都是這樣的,60年代的青年運動都是視金錢為糞土的啊,反思消費主義對文明社會的傷害啊。但你看這個傢伙當了CEO之後,成功得一塌糊塗。喬幫主很代表60年代,就是年輕的時候反叛,等到中老年後修成正果。60年代人有的成了CEO比如維珍航空的布蘭森,有的成了總統比如小布什。就是同一代人,你說到底是貪婪是好的,追求的財富是好的,還是相反,視金錢和消費主義為糞土?

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輪迴啊。所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該說不同的話去做不同的事,去追求不同的價值觀,這個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啊。


其次,到了第三個階段,當人有一定的成功後,有了一定的財富後,的的確確應該去反思,去反省我追求的這些東西到底是為了什麼啊。你有2000良田千頃不過就是一碗飯,對吧?你又廣廈千間不過就睡一張床,對嗎?最終你能夠獲得的滿足就那麼一點點。那你要這麼多財富幹什麼的啊?這個階段要開始反思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找到了信仰,有的人找到了公益,有的人找到了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所謂的名牌、名車、豪宅。

我覺得都是這樣,實際上就是人生就是“正反正”的一個過程,這是一種三段論:一開始要去求搏擊人生,獲得成功後又開始反省人生,最後呢,要達到一種人生的平衡,認知上的自洽。

我覺得沒有奮鬥過,沒有嚐到過金錢的滋味,沒有資格去談論恬淡清淨,去迴歸自然。人應該是奮鬥,追求物質成功再回來去擁抱一種清淡的生活。這才是一種圓滿啊。

所以我覺得你也不要被這個問題絆住,不要太糾結,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點,人生的不同的年齡段,追求就是不一樣的。只有這樣人生才能畫一個圈,畫一個完整的圈。否定之否定,正反正,最後才是一種圓滿的人生。

希望你能夠品嚐人生不同階段的樂趣。祝福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