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也是一場極限挑戰

疫情,也是一場極限挑戰

抗擊疫情的戰鬥,已然兩月有餘。


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場新冠疫情的嚴重性,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脅、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對國家治理能力的考驗和質疑,都遠超最初的預設底線,更是遠超2003年的SARS!


2020年註定將在動盪中度過。這次大考,考驗著整個社會,整個地產行業,也考驗著我們每一位公民(地產從業者)的心力、智慧和韌勁。


一、一年兩場的極限壓力測試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地產行業經歷了兩次壓力測試。


地產,果真受人待見。


上一次壓力測試,是19年5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年底的“融資壓力測試”。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發改委連下多道金牌,極力壓縮房企的各種融資渠道,尤其是控制拿地端的前期融資。


不少房企,當時已經算死了一回。老闆們都是咬著牙才算熬到年底,融資壓力才稍微放鬆那麼一丟丟。


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但沒想到,翻過一座山,前頭還有一道坎,而且是“天塹”!


這一次因為疫情導致的壓力測試,則是直接將整個行業按下了暫停鍵。


1、不準開放售樓處,意味著沒有現金流入。對於房地產這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資金都不能僅僅算是血液了,應該算是空氣。停止銷售,就意味著掐住了開發商的脖子不讓呼吸,分分鐘就可能翹辮子。總不能指望一直用銀行貸款支撐公司運轉吧。


2、不準復工,這嚴重影響各類項目的運營計劃。1)對於臨近預售的項目影響最大。直接將預售取證節點和開盤時間延後不知多久,銷售(現金流入)自然大受影響。2)已取預售的期房項目,因各種工程節點(如正負0、封頂、竣工驗收、交付等)延宕,導致受監管的銀行資金無法即使提取。3)臨近交付的項目,影響最明顯:延期交付,客服投訴應該會讓客服部門忙的了(但現在已經管不了那麼遠了)。


錢,是房企的命根子。


企業破產,很多時候是因為現金流斷裂,而不是虧損!


大型房企,只是難過一點,總能熬到天亮;中小房企,則是生死攸關。


這就成為了大型房企發起併購的最佳時刻。對於融創們而言,此時超底買買買,是天賜良機。由此導致行業洗牌,不可避免


疫情,也是一場極限挑戰


二、慌亂中的自救


面對這樣的黑天鵝,對於大多數從業者而言,唯一能做的只能等待。


但老闆們著急啊,救亡圖存,死馬也得當作活馬醫。如人掉入深水中,總要本能地撲騰兩下。確保經營性現金流的安全成為核心任務


1)首先,要加快回款,強化供應鏈融資。催繳定金、首付款、銀行按揭款、監管資金等。這是現下能夠最快見到錢,最直接的辦法。


2)其次,要想如何繼續賣房。沒有這個收入源頭,也支撐不了多久。因此,每家都推出了網上售樓處和直播賣房,無一例外。至於效果,後續詳述。


3)加快融資步伐。創新融資方式、加快探索新型融資渠道。這是個佔坑遊戲,融資額度和窗口期就那麼點,必須未雨綢繆。


4)運營調整。疫情的重災區(湖北、廣東、浙江、河南),上半年的運營計劃肯定“報廢”,重新調整全國的運營佈局和節奏,有其他地區來補位,就變得尤為重要。


5)爭取政府支持

。雖然遠水解不了近渴,但總是聊勝於無吧。比如,緩交土地快;緩交/免交各項稅費等等。多事之秋,資本家也缺錢,鋼鏰兒也是錢啊。


另外,延期交付風險、工期延誤、人工緊缺、索賠與反索賠等等問題,現在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走一步看一步吧。


至於其他的,比如調整政策大放鬆,可以期待,但不要指望。這是企業無法掌控的不可抗力的範疇,屬於“外生變量”,若坐等政策放鬆,就和求神拜佛沒啥區別。


所謂“天助自助者”,關鍵還得靠自己。


三、營銷創新——恆大的顛覆


前文說到,為防止疫情擴散,各地均暫停了實體售樓處活動,使得房企線下銷售停滯。於是,房企紛紛開啟線上銷售模式。比如“線上直播賣房”就被不少房企所採用。


可售樓員想一朝變身網紅李佳琦,也太不現實。


操盤手也都明白:賣力地在網上“搔首弄姿”,與其說是給客戶看的,不如說是給老闆看的,態度和“政治正確”還是要有的。至於結果嘛,只能聽天由命,效果極其有限。


但凡事都需要換個角度來想,於無聲處方能聽到驚雷。


2003年的SRAS,就加速了淘寶、京東等互聯網購物平臺的成長。2020年的新冠疫情,何嘗不可能會促進地產營銷模式的轉變呢?


雖然,現在看這些直播的路數,基本等於失敗。但總可以抱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來面對線上營銷這件事情。畢竟,我們現在不也沒搞明白5G到底能幹啥,不也搞得很起勁嘛,對吧?


這種“線上營銷”的本質邏輯是:將線上營銷的核心側重於“營“,而不是”銷”。將之作為蓄客的手段:通過互動,增加客戶粘性和社交社群屬性;而不是赤裸裸地直接賣房。


其實,這個思想,房地產圈已經實踐過。這幾年,各家房企將自家的售樓處打造成圖書館、健身房、幼兒園甚至超市的,就是同樣的邏輯。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春風化雨,潤物於無聲。若在“太平年間”,這種營銷很有些噱頭,能夠錦上添花。但現在“適逢亂世”,文雅的玩法已經顧不得欣賞了,需要的是刺激的、能夠直擊人性弱點的新遊戲規則。


正所謂:蒼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在一片慌亂的應對舉措中,恆大提出的顛覆式的營銷手法,真的讓人眼前一亮。


恆大通過其線上平臺“恆房通”,推出一系列的創新營銷規則,如同一把火,將整個市場玩嗨了。我們來看看這種無法抗拒的遊戲規則:


1、交定金5000元,訂1套房子。如果你自己最終買下這套房,之前的定金5000元可以直接抵2萬元房款。

2、5月10日前,如果你推薦別人買下這套房子,你將獲得5000元的定金退款+10000元的推薦購房獎勵+恆房通1%佣金獎勵。

3、5月10日前,如果你決定不買這套房,也沒能推薦出去,但是恆大的置業顧問將這套房子賣給了別人,你也將獲得5000元的定金退款+5000元賣房獎勵。

4、如果房子最終也沒賣出去,那你也可以無理由退房給恆大,拿回5000元定金退款,如果你推薦5個人註冊恆房通,還能額外得500元。

5、若你買了房子,發現最終降價了,但你也不想退房。5月10日前,你擁有最低價購房權,如果樓價下調了,恆大補差價給你。


5條有些規則,環環相扣,互相咬合,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只要你敢先拍5000塊錢,恆大就敢保證你穩賺不賠!


高級的營銷,沒有野模凹造型,也沒有堆砌華麗辭藻來過度包裝。高級的營銷,從來都是直擊人心最深處——要麼是精神上的情懷;要麼是物質上的金錢。


銷售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13-2.16三天時間,全國認購47500套,房屋總貨值580億元。全國600多個樓盤均有認購,其中最高的一個樓盤認購870套。


我判斷,恆大內部員工鎖房的佔大比例,其次是員工親屬,再次才是市場客戶。畢竟等於是恆大撒錢,給大家發大紅包。


但這種撒錢模式,恆大也很樂意。最壞的結果也只是,每套房花5000塊的營銷費用,這可比傳統中介渠道費用便宜多了。而且還可以銷售後才兌現,還可以增加幾百萬的渠道小蜜蜂,何樂為不為?


這種顛覆式的營銷,真正實現了買賣雙方的共贏,徹底打破了市場原有的銷售遊戲規則,倒逼著同行必須創新更進。對行業發展起到了鯰魚效果,如同當年貝殼對二手房遊戲規則的衝擊一樣。


現在,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一下恆大了:


以前,恆大的標籤是:郊區大盤、產品糙、走低質低價路線、許家印以及許老闆的愛馬仕皮帶。營銷上就一招鮮“首開特價85折”。


現在,恆大的標籤是:跨界造汽車、康養文旅大盤、有政治覺悟、許家印。


士別三日,真當刮目相待看。


除了許老闆不變,恆大這個企業已經完成了快速的蛻變。


三年時間,恆大已經推出了兩次顛覆式的營銷創新,衝破傳統營銷規則。第一次是2017年推出的“無理由退房”,現在各主流房企已經在逐漸跟進。第二次就是今年推出的“5000大禮包”的新玩法。


融創、龍湖,這些以營銷見長的房企,至今還仍活在傳統營銷規則內——強調的是線下售樓員的單打獨鬥。為數不多的“規則內創新”,突破艱難且缺乏新意,其營銷優勢已經逐漸消失。


恆大的營銷強調是不是個人,而是平臺的價值和規模效應。恆大依託“恆房通”這一個超級平臺,拋棄傳統中介渠道模式,直接跳出了現有營銷規則的束縛。


一個強調個體能力,一個強調平臺優勢。對於營銷創新,一個是戰術層面的修補,一個戰略層面的躍遷。段位差距不是一點點。


不得不承認,地產圈誕生了一個營銷大佬,而且是全新的


最後說說“恆房通”這個大利器。2017年至今,恆房通累計用戶已經超過1000萬,累計發放佣金近百億。


結合恆大極其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康養文旅計劃,未來“恆房通”有可能成為一個營銷超級大平臺,甚至營造起一個生態服務的閉環。


許老闆的抱負,那是很大的。

疫情,也是一場極限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