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打的窩子是否進魚了?

記憶中的猹


你好,我是釣魚飛飛,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我也是一位釣魚愛好者,釣魚也有好幾年了,關於你提出的問題:如何判斷打的窩子是否有魚進窩了?我來說說自己的總結經驗吧,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我們打窩後多久有魚進窩?這要取決於我們垂釣地點在哪裡的,還要看魚的密度來決定,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吧。

第一:魚塘

第二:自然水域

第三:目標魚是什麼魚

①如果我們垂釣地點在魚塘,那就容易多了,我們打完窩不需要半小時,就會大量聚集在那裡了,因為魚塘魚多,密度大,面積小,所以很容易聚窩,所以如果我們垂釣地點選擇在魚塘,那魚很快就能進窩了。

②如果我們垂釣地點在野外自然水域,那就困難多了,我們需要提前幾小時或幾天不等,因為野外自然水域裡,魚少,密度小,面積大,魚分部很散,所以很難被快速引來魚群,所以我們需要提前做窩的,否則短時間很難誘魚進窩的。

③我們不僅要看我們垂釣地點在哪裡,還要看我們目標魚是什麼魚的,如果目標魚是比較少的魚,那麼想把它誘進窩裡面來是需要時間和運氣的,兩者缺一不可,所以如果目標魚是比較少的魚,我們就需要提前幾小時或幾天就要開始打窩了,如果目標魚是比較多的魚種,那就相對簡單一點了,魚多,密度大,不管在魚塘或自然水域裡都是比較容易誘到魚進窩的,所以打窩後多久有魚進窩,也要看我們目標魚是什麼魚。

以上幾點就是打窩後,多久才有魚進窩的重要因素了,垂釣地方不同,魚進窩時間也不同,也要看目標魚是什麼魚來決定的。

打完窩後,怎麼判斷是否有魚進窩了呢?我們可以根據以下來判斷

第一:看水面

第二:看魚星

第三:看浮漂

①一般只要有魚進窩了,我們看水面都可以看得到的,比如目標魚是上層魚類,它們都習慣了在水面覓食,所以我們從水面上看就可以看到水面上的魚了,所以我們判斷打窩後,有沒有魚在窩裡,我們看看水面就清楚了。

②一般只要有魚在窩裡,我們除了看水面,我們還可以看水底的魚星的,簡單來說就是看魚的氣泡,每一種魚的氣泡都是不一樣的,就拿鯽魚來說吧,鯽魚的泡泡是多而密的,氣泡越大,魚個體也大,所以我們想要知道窩裡面有沒有魚,我們看魚星就知道了。

③一般只要有魚在窩裡,我們看浮漂就知道了,浮漂就像我們眼睛以一樣,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魚漂也一樣,只要有魚咬口浮漂就會有動作,所以我們看浮漂就知道窩裡有沒有魚了。

以上幾種方法就是判斷窩裡面有沒有魚的辦法了,準確率是非常高的,也是最簡單,最有效的。

如果窩裡面有魚了,那我們應該怎麼垂釣呢?要先搞清楚以下幾點

第一:窩裡面什麼魚多

第二:魚個體大不大

①我們在垂釣前,要先弄清楚,窩裡面什麼魚多,我們想要釣什麼魚,這些都要搞清楚先,只有搞清楚了,我們後續工作才能準備好,比如窩裡面藍刀魚多,我們目標魚是藍刀魚,那就好辦了,後續工作也容易辦了。

②我們在垂釣前,要先弄清楚,窩裡面的魚個體大不大,如果是小魚,那個體肯定也不大的,我們後邊也好準備小線組,相反如果目標魚是大魚,個體也會大,線組也要準備大的,所以開釣前要先搞清楚,魚個體是大還是小,這點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兩點是很重要的,我們開釣前一定要搞清楚了,看看自己目標魚是什麼魚,後期線組,魚鉤,魚餌等等才能搭配好,我們就拿目標魚藍刀魚來說吧。

魚竿選擇

釣藍刀魚,我們魚竿選擇有2.7~3.6米就足夠了,因為藍刀魚是上層魚類,想釣它們就不需要釣底了,它們也敢靠邊,所以釣藍刀魚用短竿就可以了。

魚線選擇

釣藍刀魚,魚線也不需要選擇太大,因為藍刀魚個體是不大的,藍刀魚多數是1~2指大的,所以魚線選擇上也要小一點,有0.6左右主線搭配0.4左右子線就差不多了。

魚鉤選擇

釣藍刀魚,魚鉤也不需要選擇太大的,因為藍刀魚個體是不大的,藍刀魚魚嘴也小,所以魚鉤選擇上也要小點,有1~2號鉤就可以滿足了,選大了反而不好,影響其吃食和吞食。

魚漂選擇

釣藍刀魚,魚漂最好選擇一根短目漂,因為短目漂翻身快,反應速度也快,及時發現魚口,所以釣藍刀魚,最好選擇一款短目漂。

魚餌選擇

釣藍刀魚,魚餌方面沒什麼要求,我們可以隨便選擇一款魚餌,最好選擇一款腥餌,因為小魚都比較喜歡吃腥的,所以選擇一款腥餌會好一點。

藍刀魚釣法

①釣浮:釣藍刀魚,我們主要要以釣浮為主,因為藍刀魚是上層魚類,它們習慣在水面覓食的,所以我們想要釣到更多的藍刀魚,我們就要釣浮。

②拉餌:釣藍刀魚,我們主要要以釣拉餌為主,因為藍刀魚魚嘴是比較小的,魚鉤小,拉出來的魚餌也相對較小,適合藍刀魚進食,所以釣藍刀魚,要以拉餌釣為主。

總結:如何判斷窩裡有沒有魚,我們可以通過看水面,看魚星,看浮漂動作等等,這幾方面都是可以證明窩裡面有沒有魚的,在開釣前,我們先要確認自己目標魚是什麼魚,後面才能合理搭配好,我們才能釣到更多的魚。


釣魚飛飛


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是釣魚人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而且釣魚人不但要判斷窩子裡有沒有魚,還要學會判斷窩子裡有多少魚,魚的個體有多大,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經驗才能做到的。

一、看浮漂動作

要判斷窩子裡有沒有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浮漂的動作,魚即使不咬鉤,只要窩點附近遊動也會產生水流從而帶動浮漂出現一些微弱的信號,例如浮漂會上下緩慢的浮動,或者是浮漂輕微的左右擺動。這些信號都說明窩子裡是有魚的,但是無法判斷魚的個體大小。

如果窩子裡有大魚,只要大魚咬鉤浮漂就會出現很有力度的大頓口,或者是直接黑漂。當然,黑漂並不一定完全代表大魚咬鉤,因為大魚的尾鰭以及身體其它部位碰到子線也會產生黑漂信號。

二、看魚泡

窩子裡如果有魚,並且魚在窩子裡吃窩料就一定會產生魚星,也就是從水底冒上來的魚泡。魚泡越大說明魚的個體越大,魚泡越多說明窩子裡的魚越多。但是魚泡並不完全說明魚在窩子裡吃食,如果窩子裡的魚受到驚嚇的時候也有可能出現大量的魚泡。

三、看小魚

不同的魚種之間是存在競爭關係的,肉弱強食的自然規則在釣魚的時候也經常能看到。大魚進窩之後為了獨享食物所以會把小魚趕走,或者同一魚種數量較多的時候也會把窩子裡其它的魚種趕走。所以,只要我們發現窩子裡突然沒有小魚了,那就說明大魚有可能進窩了。


眼鏡哥說魚


你好,我是愛釣魚的叮噹貓,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如何判斷打的窩子是否進魚了”這個我們可以通過多方面來分析判斷,如果經常釣魚,經驗豐富了,仔細觀察還是比較簡單易辨的。下面小編介紹一下自己日常的判斷方法。

1.看水紋

在作釣時,可仔細觀察水面的波紋,像在無風無浪的條件下作釣,如果水面突然有比較大的水花出現,便可判斷有魚進窩了,還可以根據波紋交織的幅度來判斷魚的大小。

2.看魚星

魚是靠魚鰓呼吸的,呼吸時會冒出成串的泡泡,釣魚人稱之為魚星。如果垂釣水域底部多腐物,腐物經發酵後容易形成沼氣,但是可別沼氣泡當成魚泡當成魚泡了,一般來說,沼氣泡成串冒出,且出水即破。

3.看魚漂

當魚漂上下浮動時,說明有魚兒蹭到線,當然也有可能是小魚在鬧窩,這就要看自己的垂釣經驗來判斷了。

4.看魚、聽聲

有些魚兒也是很調皮的,嬉戲打鬧的時候一不留神就越躍出水面,這時通常會發出咚咚的巨響。最簡單的就是直接用眼睛仔細看,當成群結伴的魚兒在游來游去那肯定說明有魚拉。

總結: 多看多積累經驗,魚窩是否有魚是非常容易判斷的。釣魚不單單是要技術,也要有經驗的。

最後呼籲廣大釣友把垃圾帶走,魚兒不喜歡。留一汪清泉,是一份責任,是一片愛心。


叮噹貓愛釣魚


如何判斷打的窩子是否進魚了?通過觀察水面的動靜和漂像來進行識別。

1,觀看窩子裡是否有魚星。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魚星:

魚不是通過肺呼吸的,是通過口腔不斷地吸水,當水流經過鰓絲,由鰓小片上的毛細血管來攝取水中的氧氣,並把體內的二氧化碳通過鰓小片排入水中,從而完成呼吸過程。當魚兒發現食物並準備攝食時,它必須把鰓蓋關閉後再張開嘴,在張嘴時,口腔內就形成一個含碳氣體的空間,由於這種碳氣比水輕,在水的壓力下,從口中釋放出來後就會形成氣泡,緩緩地浮上水面,並自行破滅。這種氣泡就是魚星。

從這個魚星的解釋來看,魚星是魚兒在覓食是產生的。我們可以根據這點來地判斷魚兒是否進窩。

但魚種不同產生的魚星也是有細微的不同的。

比如說:鯽魚的魚星,大小均勻,只有綠豆那麼大,並且常常單個出現等。鯉魚的魚星:出現會形成一片,有大有小。又因為鯉魚是在水底“拱食”的,所以鯉魚魚星常常伴隨著水底濁水和雜屑出現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沼氣泡和魚星和類似,但只是在形態上類似而已,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兩點來判斷就行了:

1,魚星是移動的,而沼氣泡是固定位置產生的。

2,沼氣泡受到外界影響不會消失不見。而魚星由於是魚兒產生的,它們受驚後會閉口逃跑,魚星隨之消失。也就是說真正的魚星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比如聲響等。

2,浮漂輕微上浮又下降。

如果我們的浮漂有一點輕微的上浮,一般只有半目或者一目的樣子,而後又回到原位。出現這樣的漂像,很可能是魚兒進窩遊動帶來水壓變化造成的,這時我們就要全神貫注浮漂的動作了,隨時準備提竿。

3,看窩子水面的動作。

魚兒一旦進窩的數量多的話,會造成遊動搶食的現象,水面就會出現細微的波紋。但這種在淺水垂釣時較為明顯。

4,浮漂蹭線幾率增大。

魚兒進窩後,往往會先從窩料的邊緣處吃起,這也是我們有時釣窩邊的原因。它們邊吃邊遊動,從而造成蹭線現象的發生。

寫到最後:

水底的情況我們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魚兒進窩就是為了進食的。而魚兒不管是遊動還是進食都會產生細微的動作,而這些細微的動作就可以作為判斷它們是否進窩依據。

最後作為釣魚人呼籲:釣魚謹遵“留大放小”的原因,自己製造的垃圾,隨手帶走並分類放置。
備註:圖片源於網絡侵權通知必刪。

石頭釣魚記


釣友們打的窩子是否進魚的點判斷主要有三個途經,分別是:魚星,查水和觀漂!

魚星:魚星的產生對於底棲魚類一般都是覓食造成的。比如鯽魚,鯉魚,草魚等。但鰱鱅則是吸食時雙腮活動造成的!但無論是那種從水底冒出的魚星都有個特性:到達水面後不會立馬就破!只要發現有魚星,就可根據魚星的大小,出現方式來判斷魚的品種和大小了!

觀水質:水的顏色,透明度在魚進窩後都有或大或小的變化!水的顏色由清到渾,透明度變小就是很標準的現象!如果是大的魚群或個體較大的魚則變化更大!

觀漂:魚進窩後,尾巴的搖動必會攪動水流,打破調好的漂的平衡從而引起漂上下左右晃動!雖然動作小了點,但仔細細心觀察還是能發現的!


以上三點是我經常用的。判斷魚是否進窩有許多方法,仁者見仁,各有法門!這就下一一列舉了!希望能讓你滿意!


遊釣山水的四毛


判斷窩子進魚,筆者總結如下,主要通過三個方面。

1、魚星:自然水域中,小魚多、大魚少。所以打窩之後,最先聚集過來的是小魚,水面有魚星、漣漪出現。像鯽魚、鯉魚屬於底層魚,如果數量眾多的話,水面伴有氣泡,隨時間又少變多。

2、上魚頻率:秋冬兩季,水溫低,窩料浸泡散開,發窩緩慢、時間長久。常需等待1-2個小時,甚至更久才有魚上鉤。一般情況下,衝在魚群前列的前三、四條入護後,尾隨後面的魚開始逐漸向窩料、釣點聚集。由無口或零星魚口到短時間接連上三四條魚,可以判斷魚開始進窩。

3、其他魚進窩:魚的種類、大小不同,進窩特點有差異。像小魚通過水麵魚星判斷,而大魚通常兩種方法。一、突然停口,小魚圍繞窩料進食,而大魚進窩後,小魚四處逃竄,大魚謹慎、多次試探才有可能吞餌,所以中間會出現突然停口現象。經驗豐富的釣魚人遇到這種情況,立馬握緊魚竿,認真觀漂。二、魚星特點:鯉魚吐出的氣泡大且多,如果窩子鯉魚多,水面就像開鍋似的;黑魚吃餌後常有細碎、密集的氣泡,體積越大,氣泡麵積越大,反之個頭越小,氣泡越少;青魚常常大氣泡摻雜的小氣泡,位置多變,不固定的移動。所以通過常氣泡的特徵,既可以看出什麼魚進窩,也可大致推測魚的個頭及體積。

寫在後面

上文的的幾個方法,屬於正常情況下的現象。但有的水域,尤其是深水區,氣泡再上浮過程中破裂,因此通過上魚頻率和吃口情況適用範圍相對廣泛。


野釣分享


如何判斷打的窩子是否進魚了?

閱文之前,溫馨提示:快樂出釣,安全第一;文明作釣,愛惜環境;為娛而釣,幼魚放流!


“釣魚不打窩,釣的也不多”,這句釣魚俗語大家都知道,這也說明作釣中打窩的重要性!當我們在作釣前打好窩時,魚類尋找到窩料會有一個過程!根據魚的密度、活躍度、窩料的味道,魚類找到窩料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夠知道魚已經進窩了呢?本文就與釣友們探討一下。

首先:無風浪時看魚泡

魚在水底覓食時會吐出一些氣泡,通常我們稱為魚泡!在風平浪靜的水面,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魚泡冒出的數量、大小、方向,並且可以根據不同的氣泡判斷出魚的種類。當發現窩點內有大量魚泡冒出時,便說明魚已經進窩,可下鉤作釣!



其次:有風浪時看魚跳

在水面有風浪時,因風浪的破壞,我們無法觀察出水面是否有魚泡!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魚在水面的翻花情況,判斷魚是否進窩。如果窩點有目標魚翻花,說明魚已經進窩。如果窩點有雜魚翻花逃竄,說明目標魚已經在窩點附近。


最後:作釣當中看魚鬧

如果我們打完窩便開始作釣,在目標魚未進窩前會有雜魚鬧窩現象!這是因為雜魚數量較多、警惕性差、進窩速度快,但是當大個體目標魚進窩後,雜魚會受到驚嚇逃跑!所以當我們作釣中,忽然發現雜魚不鬧窩了,就說明目標魚進窩了!

總結一下:無論是先打窩,還是打窩後直接作釣,我們都可以根據魚泡、魚花、雜魚鬧窩現象,去判斷是否有目標魚進窩!

如何判斷魚進窩的問題分析完了!最後祝廣大釣友們:開竿中魚,大鯽大鯉!


我是大王的釣魚日記,原創手寫不易!如果您看完覺得有點意思,煩請加個關注。更多更好的釣魚問題及視頻,期待與您探討分享!


大王的釣魚日記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從四個方面去判斷窩中是否進魚:

1.觀察水的渾濁度和水草

當我們在淺水區域垂釣時,俗話說“水清則無魚“,淺水區域裡,有魚群聚集的地方大多水色會相對渾濁一些。首先相對渾濁的水體,會保證水底光線較弱,魚類可以較好的隱蔽自身,不會被掠食者捕殺。其次是因為鯽魚、鯉魚這類底息魚一般都是在水體的中下層遊動的,常常在淤泥中掘食、攪動,會使得水底的汙泥被攪動起來。

當我們在淺水區域垂釣時,儘量挑選光線較弱的暗水區、水色相對渾濁的區域,這些都是漁獲的保障。有時我們野釣中會選擇有水生植物的周邊作為釣點,這也就是“釣魚釣草”的原因。水中有比較密集的水生植物時,魚類藏身其中,既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屏障。同時水生植物有極強的光合作用,為魚類提供氧氣。一般來說水生植物較為密集的地方,當我們選擇有水草、水葫蘆、浮萍甚至是樹枝等雜物等釣點做釣時,魚類遊動時會使得這些植物晃動,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判斷釣點周圍是否有魚。

2.觀察小魚鬧鉤的情況

野外垂釣時,同等大小個體的相同魚種,往往會成群聚集,尤其是當這種魚類體形較小時更為明顯,因為這種聚群的行為是生物躲避天敵攻擊的一種有效手段。小鯽魚是最愛聚群覓食遊動的,但是比較大個體的魚習慣單獨行動,因為個體越大的魚對食物的需求量越大,與其它個體的魚在一起活動、覓食的話不容易吃到足夠的食物。這是我們在野釣時經常發現的,往往小鯽魚進窩就是一群,而相對大一些的鯽魚、鯉魚則通常是偶爾才會碰到幾尾。

當我們在野外垂釣大體型目標魚時,往往先要經歷的是蝗蟲般的小雜魚鬧窩,這時的漂像會非常混亂,使人心煩意亂。但是筆者的經驗是: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判斷(包括天氣因素、釣位因素、餌料因素、浮漂調釣等因素)沒問題時,一定要沉住氣,即使小雜魚鬧的再瘋狂,我們也要嘗試垂釣一段時間,通過不斷的拋投餌料來誘惑大體型目標魚進窩。當我們發現原本混亂的漂像趨於安靜時,一定要盯緊浮漂,打起精神,令人激動的目標魚很可能已經到窩子周圍了。

3.觀察魚津和浮漂動作

“魚津”(魚星、魚泡、魚筋兒)是魚呼吸或者遊動過程中產生的氣泡。通過觀察魚津來判斷窩中是否有魚時,首先要學會區分“魚津”和地津。地津通常是水底淤泥、雜物、沉積物等等發酵後產生的沼氣,當高溫季節來臨時,由於水溫的升高,水底沉積物會加速發酵耗氧的過程,同時產生沼氣甚至一些有毒的氣體,這就是導致水底缺氧和魚類起浮的一種原因。

4.觀察水面是否有魚翻花

我們在垂釣中,需要時刻留意釣點附近的水面。風平浪靜的天氣下,如果發現水面有水波紋交織、水花翻動或是突然有較大的漣漪時,這些現象說明釣點周邊的中上層水域有魚類攪動水面或是翻花。只要我們多注意觀察,其實是很容易區分開大體型魚類和小體形魚類翻花的。








飛揚小哥哥566


非常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

釣魚人有句老話就是,要想魚上岸,就得拿糧食換,說的就是我們釣魚前打窩的重要性,魚和人一樣也是以吃飯為第一要務的。通常我們的打窩方式也是大同小異的,有用打窩器,有用打窩勺,還有用打窩船的,總之要以最精確的方式把窩料放在窩點就行了。可是窩料雖然放進去了,結果卻不得而知,到底這窩料有沒有用,發沒發窩,魚有沒有進窩。下面就說一下如何判斷窩子裡已經有魚了。

一、看

看是最直接,最明瞭的方式了,也是我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看看窩點有沒有魚星,魚泡漂浮在水面。一般鯽魚的泡就是一些小碎泡,鯉魚的泡是大泡帶小泡,沒有規則的移動著,草魚是一兩個單個體的大泡。如果釣草魚窩料打的是草的話,那麼還可以看水面有沒有碎草葉漂浮上來,或者看草有沒有動。由於鯉魚的最朝下,在水底不斷地翻拱泥土的,所以還可以看水體的顏色有沒有變渾濁,如果在清水中看到一片渾水,那麼就可以斷定鯉魚就在那裡。


二、聽

聽在釣一些掠食性魚類的時候還是有用的,比如我們想打窩引來小雜魚,然後用小雜魚來引誘掠食性魚類的話。就可以聽水面有沒有炸水的聲音,如果有,說明掠食性魚類是在追逐小魚,小魚跳到水面,掠食性魚類尾隨而至發出的聲音。尤其是夜晚的時候,我們基本上看不到,只能憑藉著聽覺來判斷是否有魚進窩,以及魚在哪個方向。


三、釣

如果上面的方法不奏效,或者魚口輕,魚口有問題導致看和聽都發現不了,那麼就只能實際放竿作釣了,感覺差不多發窩的時候,在窩點的地方釣,如果魚口好,能連續上魚的話,說明已經來魚了。再不行就在窩點附近釣一下,如果窩點附近釣不到魚,而窩點處能釣到魚,就說明魚已經進窩了。


最後總結,如何判斷魚是否進窩了,判斷窩料是否有效,可以從看,聽,釣三方面著手,當然不侷限於這些方法,在實際釣魚的過程中肯定還有其它的判斷方法,釣齡長的釣友可能有第六感也說不定呢。


大別山小農人


1、魚活性好的時候看魚星。區別魚星跟地氣:魚星會移動而地氣一般不會,魚星教之地氣存續時間長,地氣一般秒炸。

2、浮漂非口動作:蹭線,小上浮,小下陰以及不明的晃動。

3、水淺看水面,小魚跳,大魚到。

總結:遠觀水皮近觀漂,小魚跳大物到,魚星粘膩炸水泡,水急莫守窩無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