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導讀

彭凱平,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終身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也是該系首任系主任。他在清華大學開設了一門叫“幸福心理學”的課程,非常受學生們的歡迎。有人問他,“您自己覺得幸福嗎?”他回答,“我很幸福,如果自己講的東西自己都不相信,都不去做,那講這個課也就沒有意義了。”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幸福,可很多人卻混淆了兩者的概念,快樂和幸福的意義其實是不一樣的。


當你知道自己的天賦所在,做你愛做的工作,特別有意義的工作,特別有成就感的工作,人生的幸福感、意義感才會湧現。


▲點此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彭凱平

美國心理學會科學領導小組成員

海外高級引進人才(千人計劃)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終身教授

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

獲清華MOOC最受歡迎課程獎

多年清華EMBA最佳教學獎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教學優秀獎

著有《吾心可鑑:澎湃的福流》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10分鐘,聽心理學家彭凱平

講述人生的“幸福法則”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01

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今天的家長、學校想讓孩子學的都是“有用”的學科,為工作而學——這個邏輯使得很多中國人不能好好欣賞生活,注意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工作永遠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生活為了工作,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改。做你自己愛做的工作,特別有意義的工作,特別有成就感的工作,人生的幸福感、意義感才會湧現。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幸福,可很多人卻混淆了兩者的概念,快樂和幸福的意義其實是不一樣的。


兩者產生的神經的和生理層面的反應也都是不一樣的,人的快感基本上來自於神經化學機制的影響,多巴胺、催產素、內啡肽、血清素,都會產生愉悅的感覺,但是“意義感”是大腦前額葉的靈性、悟性、感性、德性,它是對快樂感的綜合評價。


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快樂+意義感,才是幸福。


舉個例子,一個大胖子吃著美味佳餚可能很快樂,可是當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體重已經超過200斤了,他可能就不幸福了。


不同於其它動物,人類追求的是有意義的快樂,不是簡單的享樂,這是人的特性決定的。


對我自己來說,我自己一直都覺得我是一個該教書的人,我的父母也都是老師,我從小在教室教學和學校的環境中長大,現在我當上了一位老師,而且是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我覺得活的很有意義。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02

閒聊,幫孩子找到意義感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現在很多年輕人,甚至是國外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畢業後宅在家裡,父母很著急,他自己也很沮喪。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有充分的跟孩子溝通的時間。很多時候,孩子憑他自己的知識、精力、智慧可能構建不出人生的意義,需要父母的指點和教導,所以溝通很重要。


也跟這個邏輯有關係——從小到大帶著好就業的功利性的目的,久而久之導致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


我建議每天在家裡至少有半個小時的“閒聊”時間,不要討論功課,或者中午吃什麼,明天干什麼這類非常現實的問題。可以跟孩子聊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一些抽象的問題,一些超乎自身利益的問題。想一想他人、國家、社會,對孩子發現人生意義是很有幫助的。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03

提升積極心理力量的5個方法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在彭凱平眼中,想尋求內心的幸福感,是有法可依的。他提到了5個可以提升積極心理力量的方法:

❍ 第一,身體接觸

親人間肢體接觸就很重要,打打鬧鬧,體育運動,聞香、飲酒、唱歌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改善心境,也可以改善彼此間的關係。

建議大家今天就可以做一個事情,擁抱自己的親人四分鐘,只是抱著,不用說話,一定會全身溫暖,嗓子發緊,有的人甚至會流眼淚。或者還可以做的是看著對方,雙眼凝視四分鐘,肯定就會有反應。

很多事情都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沒有做過。如果夫妻之間連手都不碰了,感情也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去做,去嘗試。

❍ 第二,多笑

笑是人類很重要的天生能力,外周肌肉和大腦前額葉已經形成一種無條件的反射,一定要笑,即使裝笑最後就也會變成真的笑。一定不要吝嗇你的笑容,不要把工作中間的痛苦、怨恨、仇恨、焦慮帶回家裡來。

可以在家裡多裝幾面鏡子,回家自己對著鏡子先傻笑五分鐘,再去面對家人,可能就會不一樣。

❍ 第三,心靈雞湯

溝通、交流、表達很重要,多說一些積極、向上的話。其實念一念心靈雞湯對我們也有幫助的,很多人就誤以為心靈雞湯就沒有意義,那是因為你不相信,你如果相信,其實它是溫馨的、溫暖的,有建設性的作用。

❍ 第四,用心

用心去尋找和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比如,家裡有沒有你以前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孩子今天有沒有一些變化,太太穿的衣服跟昨天有什麼不一樣,丈夫今天又有什麼樣的收穫——這種用心去觀察特別重要。很多時候我們是看似看見了實則沒看見,就是因為沒走心。眼睛只是視覺器官的一個部分,大腦、“心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光看不夠,一定要用心去看,沒有用心就是“視而不見”。

很多時候我們太忙,太著急,太自我中心,別人的事情都視而不見,用心看又叫做觀,觀就是“又見”,真正的看見是很有意義的。

❍ 第五,有愛好

不開心的時候,想一想令自己開心的事情;很痛苦的時候,想一想明天的事情。很多時候,人需要一些轉移、替代和昇華,不能老被過去所決定,不能被自己今天已經發生的事情所操縱,一定要有一種對美好的憧憬能力。

比如,有自己的愛好,不僅能讓人開心,還可以產生一種滋潤的作用,從而產生積極的心理力量,這份力量可以在不開心時支持我們走出困境,帶來一種積極的體驗,和一種積極的心理能量。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結 語


彭凱平教授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教學和實踐經驗中總結道:“肢體的動作可以帶來積極的情緒——比如歡快地鼓掌,大笑;有一項愛好可以帶來沉浸其中的參與感和成就感;身體接觸,積極的言語,燦爛的笑容都可以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


對於人生,看似深奧的“幸福”二字,其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一種宗教的說教,不是一句雞湯的洗腦,不是一張標籤,它就是每一個人當下這一刻身、心、靈的正向體驗,就是每一個人在成長之路上,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所在。


發現孩子的天賦,有多重要?|《生命·成長》第二季彭凱平(上)


2020年

《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生命·覺者》原班人馬

歷時兩年製作,再次誠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長》系列紀錄片

第二季嘉賓名單


尹燁|華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凱平|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嚴伯鈞|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藝術課》講師

田宏傑|兒童心理教育專家

董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葉遜謙|戲劇教育者、導演

黃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學院創始人

郝景芳 | 雨果獎《摺疊北京》作者童行學院創始人

約格·迪爾克斯

|一行禪師德國正念禪修中心導師

王昱珩(水哥)|《最強大腦》中國戰隊隊長之一

史炎|脫口秀演員,噗哧學院院長

李松蔚|心理學科普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等

傑弗瑞·薩德|“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教授及榮休校長

約翰·貝曼|世界頂級薩提亞家庭治療大師

奧托•夏莫 | U型理論創始人

周芳 | 紀錄片《水下中國》導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