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喜愛的紋飾——魚藻紋

魚藻紋可是中國人最喜歡的紋飾之一。中國人很早就喜愛魚,從蠻荒時代開始,人們對魚充滿了一種神秘的崇拜,產生了魚紋的圖騰。從歷代繪畫、雕塑、工藝品、服飾、文學、戲曲、吉祥語,魚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產生的各種寓意,更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增添了許多樂趣。

如富貴有餘、連年有餘、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等這些與魚相關的成語,成為許多藝術的創作題材。首先,誕生了美麗的生活神話傳說,。然後,中國人春節張貼的年畫,還有詩歌、繪畫以及紋飾等。鯉魚跳龍門的神話故事,早在中國漢代就開始廣為流傳,在《三秦記》中記載:“大魚積龍門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魚。”古人形容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為跳上龍門。因此,鯉躍龍門便成了飛黃騰達的象徵,望子成龍也由此演變而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魚藻紋,作為陶瓷的傳統紋樣之一,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中國南方河姆渡文化的陶瓷器上,就有刻劃的魚藻紋,十分拙樸。在此後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彩陶上,魚紋變得較為普遍,能夠反映廣大先民的原始漁獵經濟狀況。

國人喜愛的紋飾——魚藻紋

新石器時代 網紋魚形彩陶壺(仰韶文化遺址出土)

到了宋代以後,隨著繪畫藝術的進步,魚紋題材廣泛地運用到瓷器裝飾上。定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的瓷器中,都有不同風格的魚紋。魚或單或雙,或三、四、五尾戲水追逐。廣義的魚紋還包括魚和其他團共同組成的紋樣,如魚與蓮組成的圖案,稱為魚蓮紋或蓮池游魚紋;魚與水藻相配稱為魚藻紋。這種魚紋飾成為古代常見的魚紋樣式,宋代磁州窯的魚藻紋渾樸生動,元代魚藻紋,形態準確,描繪精緻,水藻飄動,魚兒浮游,水藻漂動顯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水藻魚樂的意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北宋末年,宮廷畫師劉寀擅畫魚,或因此造就宋代以降繪魚藻圖之風,自此以魚為題之水墨作品,即使未必俯拾皆是,卻為人所識。當中傳為劉寀筆下者,又以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藏《落花游魚圖》最負盛名。魚居水中,不便微察細觀,因此畫魚又較其他禽鳥寫生更艱。憑空想象卻能捕捉箇中神髓,畫得游魚自得,難能可貴。

國人喜愛的紋飾——魚藻紋

北宋 劉寀繪 《落花游魚圖》 (美國 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藏)

元明清瓷器中魚藻紋飾更為普遍,魚紋種類繁多,如蓮池游魚,水波游魚,水藻游魚,或單或雙,或三、五追逐,魚水相融。雙數魚的構圖,在器壁用對稱法,兩兩相對;若在器心,則兩魚並排而遊。三五尾單數魚的構圖,多是順向追逐遊動,空間飾以浮萍、水草、蓮花之類花草。多用青花、釉裡紅、五彩表現單尾或雙尾魚紋,以及鯖、鰱、鯉、鱖或鯖、鮐、鯉、鯽四魚與水草組成的寓意紋飾。

元代景德鎮創燒青花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豐碑。許多元青花紋樣成為陶瓷裝飾藝術經典,其中就包括“魚藻紋”。元青花大盤、大罐等器物上的主體紋樣裝飾圖案是魚藻紋,以其氣勢恢宏而著稱。通常是盤或罐中心繪有魚、水藻、浮萍、蓮花等圖案裝飾企元青花器物。青花料描繪在吸水性的瓷器坯胎上,覆蓋透明釉後經過高溫燒成,青花色彩有濃淡煙散的變化,形成了許多與中國水墨畫相同的審美價值。元青花魚藻紋從宋元繪畫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元青花鱖魚、鯖魚,與宋畫的鱖魚、鯖魚的造型和筆墨(料)手法都十分相似。像蓮葉邊緣用碎點表現枯葉的自然狀態,取法於元代畫家張忠《枯荷鴛鴦圖》。元青花魚藻紋的彩繪工藝是在坯體上粉本,先用濃青料平勻地拓抹在魚背部,再青抹淡青料逐漸向魚腹淡化,然後用濃青料畫斜網細格,並微調網格線之間距離以表現魚的遊動姿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明代的魚紋繪畫體現靜態,不追求真實性,裝飾性強,以鯉魚為主。明代宣德藍釉堆白魚藻紋盤,以晶瑩豔麗的寶石藍色釉托起潔白如玉的魚藻,清麗動人。而明代嘉靖官窯青花五彩魚藻紋大罐,蓋壁在兩週青花線之中繪有魚藻紋,罐外壁在上、下蓮瓣紋與蕉葉紋之間,繪有荷花、游魚、水藻等絢麗多彩的紋飾,裝飾疏密得體、細緻入神。

明代早期魚藻紋不多見,以宣德青花為代表。宣德官窯青花的彩繪工藝是在陶瓷坯體粉本身上應濃青料勾勒魚藻紋輪廓,蘸濃青料拓抹在魚藻紋的暗部,再用稍含清水的筆將青料洗染過渡到亮部,最後作局部的修飾。紋樣的局部有小筆觸帶動青料產生的色調變化,但也有渾濁雜亂的感覺。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明代中期,政局逐漸趨於穩定,繪畫魚藻紋的器物總體上有所減少,但以成化、弘治時期多見這類題材器物,畫工雖不及永宣時期,但其構圖仍比較疏朗、魚、藻、水波等紋飾錯落有致。

國人喜愛的紋飾——魚藻紋

紅綠彩魚藻紋小蓋罐(明 中期)

明代嘉靖時的“魚藻紋”有在器形高大雄厚的蓋罐上裝飾青花紅彩和五彩兩個典型品種,先畫出蓮花、水藻、茨菇等,留出游魚的空間,然後再畫出魚,畫魚的工序是先平塗魚體,,然後用彩料描繪出魚體的細節,魚體從背部到腹洗染紅料濃淡的自然漸變,以表現魚體肥潤的立體感。而青花描繪得也十分精細,有雙線勾勒的蓮花、蓮葉、茨菇,再用青料水混水;也有一筆筆的線條描繪的水草在水中搖曳,畫意生動。整個紋樣的以散點式布陳開來,青花花草烘托豔麗的游魚,顯得協調且妍麗。

國人喜愛的紋飾——魚藻紋

青花五彩魚藻紋蓋罐(明 嘉靖)

晚明時期,仍有魚藻紋器物燒造,精品不多,尤以萬曆時期時有出現,繪畫方式沿襲明代早中期,但繪畫水平不及前朝,難以達到明早期水平,逐漸走向衰弱。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清代魚藻紋繪畫細膩,早期魚藻紋疏朗不多,多繼承明代繪畫技法。到了清中期的乾隆時代,粉彩瓷描繪的“魚藻圖”頗有新意,一般均採用中國畫式的構圖,吸收了工筆的筆墨形式,這些器物上的“魚藻圖”裝飾充滿畫意,已不適宜稱為“魚藻紋”,卻有清代宮廷畫的氣派。

國人喜愛的紋飾——魚藻紋

仿明宣德款 鬥彩魚藻紋碗(清 康熙)

清代晚期多以金彩描繪,尤以道光和光緒時期比較流行。此外,器物上還會用魚紋與蝙蝠、戟、磬、盤長、錢等紋樣組成“連年有餘”、“吉慶有餘”、“富貴有餘”等含有吉祥意義的紋飾,粉飾江河日下、內憂外患的國勢。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國人喜愛的紋飾——魚藻紋

敦厚堂制款 粉彩魚藻紋馬蹄杯一對(清 道光)

民國時期,景德鎮民間制瓷藝人創作的新彩、淺絳彩等器物,彩繪出魚鱗、魚鰭、尾的變化誇張,魚周圍水花四濺產生的韻律感,極其精煉地概括了魚兒從水中躍起的活潑姿態。粗獷、、此時的釉上彩繪業擁有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彩繪制瓷藝人,把國畫藝術與粉彩彩繪工藝結合起來,形成了瓷畫藝術的新風貌。

國人喜愛的紋飾——魚藻紋

鄧碧孫繪 墨彩魚藻紋水洗(民國)

魚藻紋,幾千年來成為中國人最喜愛的民陶瓷紋飾之一,給人們帶來了“年年有餘”的美好的期盼,也必將成為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吉祥紋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