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江湖的水有多深


張小貴實習轉正後,離開師傅轉所到北京夏虎才律師事務所執業。所裡給張律師三七。三七的意思就是如果張律師的客戶委託,張律師就可以得到律師費的70%,其餘30%是夏虎才所的管理費。

張律師初來乍到,憑著在師傅處積累的辦案技能和朋友同學親戚介紹的案源,一年勉強能拉到十幾個案子,律師費一般在3000到20000元不等。

2010年一年,張律師拉到了6萬案子,兩個債務糾紛分別收了3000,2000;代理了同學的離婚收了5000;做了一起交通事故,風險代理,打回來20萬賠償,按照合同約定客戶應該支付2萬,沒想到客戶賴賬,吵架加動手要回來10000;給同學的公司做法律顧問,說好20000一年,到了年底同學說生意不景氣打了五折,賺了10000顧問費。自己父母介紹了一個討要工程款的案子,標的額挺大五百多萬,張律師和客戶墨跡了一個禮拜最後收了2萬(高興地吃了一次大盤雞)。

對不起我加一下這是多少……5萬。

前面3萬張律師老老實實的讓客戶把錢打到所裡,開了發票,張律師領了提成21000元。後面2萬張律師迫於生活壓力決定自己密西了這筆錢,用個人名義收了錢沒開發票(只有律所才能開發票)。這一年,張律師給北京律師貢獻了3萬營業額,給律所貢獻了9000元,給國家貢獻了大約3000元左右的稅,同時自己到手41000元。沒有保險,沒有公積金,平均月收入4000不到。

工薪律師

馬雙雙小姑娘法學院畢業,在律所實習轉正,由於實習期一直跟著所主任夏虎才大律師做徒弟,接觸了不少案子,夏律師給馬雙雙表示,只要她願意留下繼續做夏律師的案子,夏律師願意支付她3000元底薪加上5%的提成。

2010年馬律師早上8點起床,晚上8點下班,週末經常加班,和師傅一起承辦了120個案子,感覺整個人都不對了。這120個案子總共收了客戶100萬營業額,馬律師賺了5萬塊提成,加上3000底薪,一年有了8萬的收入。

馬律師親戚介紹了一個案子給所裡,馬律師老老實實的交給了師傅,師傅收了8000,又安排馬律師去做,提成卻還是5%,馬律師心裡十分氣憤,開始一邊辦案子一邊找工作。自己沒有案源,馬律師更希望找一個輕鬆點的法務或者能提供案源的律師事務所。

律所主任

夏虎才所有三個合夥人,二十個律師,五個實習律師。

主任律師夏虎才以前是北京老龍頭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執業滿三年,憑著幾個熟悉的老客戶介紹案子,夏律師每年能創收100萬律師費,但是所裡只給他60%提成。夏律師感覺交40萬給所裡還不如自己租個房子開律師事務所划算,這樣100萬就都是他的了。

司法局要求至少要有另外兩個和他一樣執業滿三年的律師才能開合夥制律師事務所。

夏律師在北京的律師圈子裡到處找滿三年的律師做他的合夥人,就這樣他找到了前法官律師提知內和紅頂律師趙關西。三個人是這樣合作的,夏律師做主任,佔有律所20%的股份,擔任所主任,負責律所的管理。趙律師是金主,出資100萬作為開所的初始資本,佔60%。提律師不參與分紅也不參與管理。三個人的收入都是稅後全提。

憑著趙律師的關係,新律所很快成立起來,夏律師從朝陽區一棟寫字樓租了400平米的辦公室,一年房租80萬。三個合夥人分別從原來的律師事務所拉了一批律師跳槽,許以各種不同水平的待遇,有稅後全提的,有九一的,有八二的。

夏律師把自己的案子包給了馬律師,又招了幾個實習律師,頻了一個自家親戚擔任行政主管兼職前臺兼職律所出納。實習律師一個人一個月2000,行政主管一個月2500。這些錢都是從趙律師那100萬里面出。大手大腳的裝修和房租很快就讓律所的賬戶見了底。三個人商量來商量去,誰也不肯掏自己的腰包去把窟窿補上。

夏律師當了所主任,除了辦案子,還花了不少心思在律所管理上,案源沒有時間開拓,營業額仍然維持在100萬的水平。去掉合夥人要擔的14%的稅,去掉給馬律師支付的七八萬(馬律師只做夏律師的案子,所以工資由夏律師支付而不是走律所的賬),到手80萬左右。

神秘的合夥人趙律師每年悄悄地賺幾百萬,據說都是非訴,偶爾也有撈人,甚至把人送進去這種案子。有開票的,又不開票的。夏律師不去管,也不想管。平時趙律師根本不來辦公室,夏律師也不會想著找趙律師。

提律師基本也不出現,年底來了一次,原因是夏律師要給自家親戚漲工資,提律師不知道從哪裡聽說了這事,堅決不同意。夏律師無奈找了趙律師,三個人約了幾個月也沒開成會,最後夏律師直接把工資漲了,兩個合夥人在所裡差點打起來。

由於夏律師沒有兌現給小馬律師上保險(夏主任時而說了算時而又說了不算),小馬律師最後還是下定決心辭了職,夏律師心裡咒罵馬律師是個白眼狼,翅膀硬了忘了師傅,發誓這輩子再也不帶徒弟。夏律師不知道,當年他師傅羅主任也是這麼想的。

實習律師

大學生小李搭上了末班車,在2009年的年底在夏虎才所掛了實習證,比他晚3個月申請掛證的小黃就沒有這麼“幸運”,司法局一紙政策不允許外地律師在北京執業,小黃只好回老家發展。

小李一開始沒有工資,跟著夏律師見習,每天在律所無所事事。律師有客戶才來辦公室,小李屁顛屁顛兒去給客戶倒水,客戶和律師聊得什麼他一句也聽不到。等了兩個禮拜才終於有個律師讓小李幫忙立個案。經過了一個渾渾噩噩的實習期,又經歷了前後將近一年的等待,差不多用了兩年時間小李才拿到了朝思夢想的律師證。拿到證第一件事就是申請轉所。小李給自己找了一家做交通事故的律所,忐忑不安的去面試,生怕別人看出來他其實一個案子都沒有辦過。

這一年小李到手收入2萬多元,營業額是0。

律師事務所

20個律師加上3個合夥人,律所一年營業額將將1000萬,人均營業額40多萬,在區裡是排名相對靠前的中小型律所。律所一年給國家交稅將近100萬,辦公室成本80萬,人員工資不到10萬,雜七雜八的開銷四五十萬,收到的管理費卻只有不到100萬(全所去掉合夥人,20個律師加起來的營業額才不到300萬)。

2010年這家千萬律所卻勉強維持,合夥人就虧損如何承擔吵了個不可開交。

合夥人各有心思,律師們悶頭辦案,400平米的律所平時只坐著兩三個人,其他人都不知去向,就這樣熬到了2012年,北京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營改增。

由於全所的營業額不低,所以成了營改增試點,到了年底律所支撐不了營改增增加的稅費,扣住了全所律師的律師費用來抵稅。律師們怨聲載道紛紛調走。為了支持住律所的運營,夏律師忍痛退掉了辦公室,找了一個火車站附近的100平米的小辦公室,當年裝修講排場花的錢也全部打了水漂。律所剩下了幾十張桌椅,賤賣可惜,又捨不得丟掉,堆滿了半間辦公室。原來的辦公室轉租的時候,夏律師指著已經搬空的辦公室給新來的公司說:這裡曾經是主任辦公室,這裡曾經是我們的談案室,這裡曾經是我們的會議室……

律師行業

2010年,有近3000家所,22000多人的北京律師集體貢獻了110億律師費,其中半數非訴(其中有小貴律師貢獻的一萬)半數訴訟。收入過億的律所有24家,收入過1000萬的律所有194家。收入最高的朝陽區佔了律師人數的70%,貢獻了58億律師費。

平均每個律師貢獻營業額49.3萬,到手收入16.4萬。

雖然北京有將近3000家律所,但是本文所講的這種律所可以佔到2900家。根據28定律,很多律所還不如文中這家。雖然文中很多律師的客戶都是頗具企業管理經驗的各行業的公司負責人,但是律師很少借鑑一般正規公司的發展經驗去聘請專職的人力資源、專職的會計人員、專職的市場研發人員,很少採購OA、ERP,也少有成熟的律師培養體系。理由很簡單:沒錢!

律所其實真的是沒錢,主任也好、合夥人也好,大家都是各拿各的。一旦貢獻的管理費比較高了,對這個律師個人不划算,他就會找一家管理費相對比較低的所,或者去做個稅後全提的合夥人,或者乾脆自己開所。

師傅帶徒弟,徒弟獨立,師傅再帶徒弟,徒弟再獨立。不是孤家寡人,就是被市場淘汰。

律所一般也不大量的聘請律師,但是永遠歡迎律師掛靠,因為聘請律師要分自己的案源,而來掛靠的律師可以提供律所管理費。

律師事務所的案件來源多而雜,主任和律師之間是合作關係,律師和律所之間是掛靠關係,流動性較強,律師對律所的忠誠度有限。

由於律所主任作為管理者往往也親自參與個人案源的開拓和承辦,能在律所管理上投入的精力有限,合夥人之間彼此猜忌牽絆打鬥都是業界常態。不僅小所如此,大所也難逃這個怪圈,以至於一些很有名氣的大所,主任鬥副主任,合夥人鬥合夥人都是很常見的情況。

最後再來談一談律師收入問題。

非訴工薪律師

起薪比訴訟(無案源)律師高,但是成長瓶頸明顯,上升空間不足,且工作強度普遍較高。一線非訴所起薪一般在1萬每月以上,少數精品所能到2萬,加班是正常的,通常是一週七天,每天晚上11點下班。當然,看本帖的絕大多數法學院同學還進不去這些律所,因為門檻比較高。

除了加班另外一個痛苦的事情是出差,趕上一些特別的產品能達到365天出差300天以上。

接觸不到客戶是主要問題,所以很難談的上拓展案源。少數有此天賦的律師會一躍成為合夥人。否則越接近40歲越不如年輕人。

非訴工薪律師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上面而是來自下面,培養一個非訴律師很容易,很多工作其實本質是體力勞動,boss一般都是專門做一種單一的產品,有一條文件反覆複製,麻煩都麻煩在小活兒上,隨便找個本科生鍛鍊三個月其實就能幹,外人非常神往,實際沒有很多技術含量。這樣對律所來說長期僱傭有經驗的熟手不如培養新人划算(熟手一個月要三萬還要年終獎,新人只要一萬還特美)。

同樣是非訴工薪律師,命運也有可能截然不同,所以找工作提前能瞭解一下應聘律所團隊(注意你不一定是去律所工作的,而是去給律所下面某個boss的團隊工作的)的薪資和團隊文化比較好。現在國內有大所在考慮採用律師池制度,具體效果怎麼樣我就不瞭解了。

由於限制外地律師進京的政策,北京律師遇到了目前最大的人力資源瓶頸,新人不足不說,由於收入不高,勞動強度又大,年輕律師開始大量向客戶(比如各種金融服務企業)流動,再加上營改增,對北京非訴業務的衝擊是雪上加霜,收入從全國第一掉到了第二,以至於連年營業額都不高調的公佈了。

但是,現在在北京找工作,起薪普遍高於其他城市。而對於非訴所和很多訴訟所來說,北京戶口其實也不是必須的!

非訴律師

北京收入排名前24的律師事務所均年營業額過億,而這些律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以非訴業務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所以可以說是極少數的大咖拉高了律師行業的平均收入,不僅北京如此全國也是如此。但是這群人的人數佔的比例很小。

非訴和訴訟營業額各佔五成,目前略低於訴訟。所以說非訴收入高於訴訟這個事情,並不是非常精確的說法。只能說非訴律師的收入上限高於訴訟。尤其是對律師這種喜歡單兵作戰的行業,非訴的單個案件收費高的特點讓律師比較容易突破自身的體力瓶頸。

訴訟律師

沒有案源的訴訟律師收入很低,但是有案源的訴訟律師收入一般可以達到30萬左右。30萬就是一個律師有3個穩定的老客戶不斷介紹案源的一個平均的收入。筆者說的比較主觀沒有精確的數據支撐,但是應該差不多。筆者遇到的獨立執業收入過得去的律師大多數都在這個段。

這個段其實人數眾多,創收穩定,平均收入高過同年級的非訴律師。

營業額過千萬的訴訟律師並不多,因為幹不過來。一個訴訟律師一年最多也就是做一百來個案子,就已經累死了。

退休養老問題

律師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因為賣的不是什麼產品而是自己,所以本質上出賣的是勞動力。中國的律師行業是90年代才開始發展,到今天也不過30年。過去的三十年這幾代律師從二十多歲到了四五十歲(也有半路出家的現在已經退休),中國的律師行業就沒正面面對過養老問題。

老律師帶徒弟,徒弟出師獨立,老律師再帶新徒弟,循環往復,老律師幹不動了怎麼辦?

過去的三十年在律師業賺錢其實是非常容易的,確實有很多律師解決不了營銷問題,但是成長到一定水平如果還沒被市場淘汰(通常說熬三到五年),一般也能有個中產階級的收入。律師忙於辦案,非常容易忽略整體的發展、律所的管理、新人的培養、老律師的退休這些問題。

區域不均問題

京滬廣深這四個城市即是一線城市,也是律師業的一線城市。北京慶祝年營業額突破100億的時候,100多公里遠的天津律師營業額才9個億一年。筆者由於產品和研究方向特殊和全國很多律所主任律師合夥人投資人有交流,我發現很多二三線城市已經不是十分適合年輕律師的發展。

師傅的水平有限

案源被少數律師壟斷

市場容量小

本來年輕律師就已經很難熬了,如果再被老律師輕易的壟斷案源,就更難有所發展。

中國律師的收入怎麼樣?能賺錢的一直忙著賺錢,不賺錢的稀裡糊塗就退市了,還有一群苦哈哈的熬著。法制環境差,文科生為主,嚴重務虛,盲目發展,產業化不足,可持續性差。

其實律師業整體的錢沒少賺,甚至每年都遞增不少。但是整體的管理水平迭代速度是極慢的,比中國的其他行業慢許多(比如IT業就能跑在前面)。

我抱怨的很多,可能有些說的不對。

正向地說,現在做律師,來中國這個法律服務發展嚴重不足的行業淘金,也恰好是好時候。

因為如果行業發展的特別成熟了,那入市門檻也必然提高,要麼是法學院特別貴,要麼是司法考試通過率特別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