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美術會客廳(MSHKT)今天

本文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副院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先生在中國畫學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上,談論的他對中國畫創作存在不足的看法。文中配圖為清代張熊繪畫作品。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當前,中國畫繁榮興盛,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探索廣泛、頗多創新、敢於跨界、勇於吸收,寫實的、表現的、象徵的、裝飾的、工筆的、寫意的,應有盡有,既表現了新的視覺經驗,也滿足了多層次的審美需要;不僅富有時代氣息,個人面目也頗顯著。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但從整體看,存在兩個不足:第一,題材和形式風格探索多,精神內涵挖掘不夠,特別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蘊;第二,跨界而取得成效的較多,在旁收博取中強化原有特色者不足。為什麼出現不足?關鍵在於畫家開拓進取的思路。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開拓進取的思路,離不開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橫向比較,解決進入國際語境的欠缺,非此不足以弘揚中華文化。縱向比較,解決文脈傳承的欠缺,非此不足以確立民族身份。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畫家進行橫向比較多,在創作中,重視了問題意識、創新意識、語言方式、視覺觀念、媒材效能,就此對歐美藝術、日本藝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取。而縱向的比較相對較少,或者偏於淺層,或者偏於一隅。於是,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出現了幾多幾少:接近其他畫種的多,在傳統基礎上出新的少;工細刻畫的多,寫意提煉的少;注重視覺衝擊的多,講求蘊含內美的少;對客體再現下功夫的多,發揮主體“遷想妙得”的少;為樹立個人圖式而出新的多,追求深層文化積澱的少。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傳統中國畫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表面是講造型,實際上貫穿了意境、筆墨(含設色)和圖式。如果以傳統的圖式、筆墨和意境三者衡量當下中國畫,可以發現近年中國畫的造型追求絕似的較多,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每每把握不好分寸。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至於筆墨和意境,雖開拓豐富,但缺失了一些千百年積澱下來的因素。恰恰是這些因素,關係到思維方式與文化內涵的傳承。比如,就意境的創造而論,普遍重視情與景的統一,但缺乏“畫外意”;就筆墨內涵而言,大家開始注意 “書寫性”,但不大注意筆墨性情的修煉,不大理解筆墨格調。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書寫性”與“以書入畫”相關。傳統的“以書入畫”,以書法經典反映的書法意識和表現高度入畫,而不是以任何沒有藝術性的漢字書寫入畫。漢字書法,既是一種含蘊深厚的書法文化,也是一種中國式的抽象藝術。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雖然它遠離了具象,但在傳統的書法認識中,一篇書法、一個字乃至一個點畫的書寫,第一,它都是一個宇宙的對應物,要體現宇宙對立統一的運動變化,所謂“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第二,它又是一個生命體,不但要有“筋骨肉”,而且要有“精氣神”;第三,它更是書家的心跡。不僅要表現感情,所謂“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而且要表現書家的性情、個性、格調與精神境界。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一些中國畫的缺失,還在於創新意識下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跨界”離開了“固本”的前提,要麼丟失中國畫本色,要麼減弱了藝術質量。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中國畫固需創新,然而尤須求好;中國畫需要開疆拓土,但仍然要具備不同於其他畫種的特色,要講求民族特色的藝術質量。離開了這些基本要求,無論有多少創新,都不免建立在丟失文化積澱的前提下,以致顯得單薄。那麼,藝術的質量和畫種的特色從哪裡來?只能從民族文化的積澱中來,從傳承民族思維方式與語言方式來,從理解民族文化精髓中來,從研究國學中來。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本文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副院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先生在中國畫學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上,談論的他對中國畫創作存在不足的看法。文中配圖為清代張熊繪畫作品。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美術會客廳(MSHKT)2020.2.19 歡迎添加關注!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美術會客廳(MSHKT)2020.2.19 歡迎添加關注!

中國畫缺乏底線的“跨界”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