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宋詞,用高超的以語言文字巧“構圖”

文章之所以寫得好,令人稱讚,無非是僅用文字描寫,就能令人浮想聯翩,有很強烈的畫面感。

那怎樣才能在如此多的文字裡,恰當好處地用以一當十的語言,巧“構圖”呢?

在這方面,我們或許可以學學宋詞的用文字技巧。

學宋詞,用高超的以語言文字巧“構圖”

巧借身邊景色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作者用柳樹月亮,就寫出了至今廣為傳頌的名句。

簡簡單單十個字,直接呈上一幅,令人遐想的情人約會速寫

兩個年輕男女,如約在黃昏時分,悄悄來到“人語漸無聞”的江邊柳樹下見面。

圓圓的月兒,在樹梢兒掛著。兩個情意相投的人兒,緊緊地依偎在一起,你儂我儂,說不盡的情話……

學宋詞,用高超的以語言文字巧“構圖”

巧抓事物特徵

“急雨打篷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 -楊萬里《昭君怨•詠荷上雨》

作者根據夏日季節事物的特徵,用“打”、“驚”、“跳”、“散”、“聚”幾個跳躍的、強化性的動詞,栩栩如生地,奏響了一首雨中荷池狂歡曲。

令人讀來,腦海裡不自覺顯現,雨中賞荷的愉悅畫面感。

學宋詞,用高超的以語言文字巧“構圖”

巧用景觀本色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遠》

仲殊是一位半路看破紅塵出家的和尚,寫這闕詞時,他正在外面流浪,無家可歸,因此內心非常苦楚無奈。

開篇他也是用十個字,就把一幅有遠景、有近景的海邊圖描繪出來了,對比和諧,毫無違和感。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岸問荷花:還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他信步沿堤岸行走,眼前景物熟悉起來。憶起當年醉酒往事,心情陡然好轉,竟然幽默地問起無法言語的荷花,還記得去年的醉漢嗎?

情感轉換之快,令人啞然。而“白露”、“曉霞”、“綠楊”、“荷花”,幾個帶有

顏色詞和物,也給讀者呈現了一幅色彩豔麗,美感很強的風景圖。

學宋詞,用高超的以語言文字巧“構圖”

巧選實景實物

“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笛聲依約蘆花裡,白鳥成行驚飛起。” -潘閬《酒泉子•長憶西湖》

有書傳言,作者此詞一出,得到很多人誇讚和喜歡,大文豪蘇軾把它抄在屏風上,日日欣賞。

詩人石曼卿更是請來畫工,照著詞中描繪,畫成一幅西湖美景圖。

可見作者運用文字的熟悉程度,足以和馬良的神筆媲美。

在作者極簡練的文字裡,有諸如“釣魚舟”、“蘆花”這樣的靜物,還有“笛聲”、“驚飛”這樣的動聲,一動一靜,粗粗細細,寥寥幾筆“畫”出的西湖山水畫,不僅令人心曠神怡、心神嚮往,也表達了自己悠然避世的脫俗心境。

中國詩詞博大精深,各位還知道有哪些宋詞,也以高超的語言文字當“畫筆”,描繪景物,給人強烈的視覺畫面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