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唐詩、宋詞,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提起宋代文學,首先湧入我們腦海中的就是宋詞,從廣義上來說,詞只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本意是配樂歌唱的韻文,有些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歌詞,它萌芽與隋唐之際而繁盛與兩宋時期,經過宋代無數詞人的精心打磨創造出了大量燦爛、磊落的,反映出時代精神面貌且不同於以往傳統詩歌藝術的瑰寶――宋詞,宋詞在我國甚至是文學藝術史上都佔據著重要地位,今天,本文將通過對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敘述,來帶領大家一同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一、宋代文學的文化轉型

說起宋代文學的文化轉型(主要是較之於唐代文化的重要內容――唐詩),大抵離不開宋朝高度繁榮的文化背景城市經濟的興盛、與宋代文人的人生態度這三個方面的共同影響,那麼宋代文化轉型為何會發生在這三種因素的作用之下?這些背景又為宋代文化的轉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宋代之前文學――唐詩:要想更好的體會到宋代文學的文化轉型,首先要對宋之前的文學有所瞭解,提到我國古代文學,總是離不開唐詩宋詞這兩座巨峰。唐詩指創作於唐代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詩的風格多樣,有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也有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注重寫景與抒情是唐詩的顯著特徵。在瞭解唐詩的相關內容之後,我們再來聊聊推動宋代文學文化轉型的因素。

2、文化的推動作用

宋代的文人們格外關心國家和社會,尤其體現在被視為正統文學詩文中對政治、社會這一亙古不變的主題的反映,宋詞中雖然缺少像杜甫“三吏”、“三別”那樣反映民生疾苦的名篇,但這一類型的詩詞在宋代詩壇中的普遍度與數量都遠超唐代,可以說宋代高度繁榮的文化造就了宋代文學的轉型

唐詩、宋詞,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宋代社會政治功能的加強,使得當時的詩文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氣息,詩人要想充分表達自己的政見或是弘揚學術觀點,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議論,因而宋代文學轉型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詩文中議論的部分增多。當時的宋代文人以“文以載道”為價值觀,創作出許多帶有議論性質的文章。

就拿奏議文為例,宋代的作品不論是在文章數量還是單篇篇幅長度上都遠超唐代,如唐代奏議文中當數五千餘字的《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寫得最為酣暢淋漓,而宋代,動輒洋洋灑灑幾萬字的奏議文可謂是層出不窮

甚至於那些在傳統上與議論說理並無關係的文章,宋人也能加入議論的元素,就如對亭臺樓閣的描寫,唐代文人多以寫景為主,而在宋代文人的作品中幾乎篇篇都以議論為主,最典型的當數蘇軾,如其在《題西林壁》中寫到“不識廬山真面目,自緣身在此山中”。

此時的議論早已不再是散文的專利,還大量出現在詩歌之中,此時對於議論量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過多的議論會使得文章的重心偏移,削弱詩歌最基本的抒情功能;但過少的議論往往無法使讀者真正領悟到作者的內心世界,說理性較差。

唐詩、宋詞,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這就對文人的文筆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宋代文人們就在不斷的探索與追尋之中找到了一種適當的議論,從而為宋代文學開闢了新的美學境界和題材範疇,如宋代王安石的詠史詩與蘇軾的哲理詩,就是宋代將寫景與議論結合的傑出代表。議論成分的加強也成為了宋代文學文化轉型的一項重要體現

3、城市的繁榮興盛

在宋代,城市的繁榮為文化的轉型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土壤,手工業與商業的發達給士大夫階層帶來了富裕的生活社會的廣泛需求也激發了詞人的創作熱情。

宋代城市經濟繁榮,北宋的都城汴梁,南宋都城臨安、以及建康,都是人口超過十萬以上的大城市,隨著城市的發展,宋朝逐漸取消了城市中的市坊制度,放寬了對夜市的限制,這為商業和娛樂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環境,繁華的都市生活,

滋生了各種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如雜劇、說話、諸宮調等,在異彩紛呈的藝術之中,詞無疑成為了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學樣式。

此外,宋朝優待士大夫,官員的俸祿與補貼都十分優厚,皇室貴族與官僚階層生活奢靡,縱情享樂之風在宋代紅極一時,輕歌曼舞儼然成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詞會也異常興盛

唐詩、宋詞,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4、宋代文人的人生態度

宋代文人的人生態度也對文學的轉型產生了重要影響,宋代文人將自身不羈的特質社會責任感巧妙結合,創作出了許多表達政治與社會的深刻作品,但這絕不是說宋代沒有單純寫景或抒情的作品,在宋代,詩文與詞的分工十分明確,他們選用詩文來表達家國志向,用詞來表達個人情愫。這樣的分工對詞的發展大有好處,由於詞被看作是個人抒情娛志的文體,因而很少受到理學“文以載道”思想的影響,文人可以自由的表達旖旎之情,詞體也由此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保持了其自身的獨立性

二、宋詞的文化脈絡

說完宋代文學的文化轉型,在來說說宋詞這一宋代文學的極大成者它的文化脈絡。宋詞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從五代到北宋前期,與後代的詞相比,這一時期的詞

語言優美音樂感強,但取材範圍相對較窄,只有對風花雪月的描寫,這一時期的文風,恰可以用處於這一時期的亡國之君李煜的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來概括。

1、北宋中後期宋詞概括

北宋中後期,是宋詞的第一個轉型期,這一時期即生活著歐陽修這樣北宋前期宋詞的集大成者,也出現了蘇軾,黃庭堅這樣北宋中後期詞的代表人物。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那就是詞的閱讀形式不再拘泥於唱出來,而是可以供人們去朗誦,去品味的。這一時期文人的填詞熱情高漲詞開始擔任和詩文一樣的角色,人們開始用詞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甚至相互題詞來答贈。

唐詩、宋詞,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北宋中後期的詞,不但有了題目與署名,還有了介紹創作背景的小序,這也象徵著詞本身地位的提高。這一時期的文人對詞的創造更加純熟,他們拓展了詩的題材,還豐富了詞的創造手法,自覺的把比、興、用典等原屬於詩歌的創造手法運用到詞中,即所謂的“以詩為詞”,這也極大的豐富了詞的表現形式。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詞洗淨了“花間派”身上的胭脂俗粉,反變得更加清新自然,大致可以用蘇軾的一句“明月如霜,好風如水”來概括。

2、南宋前期詞概述

靖康之難是宋王朝的重大事件,也是宋詞的重大轉折,通過前文的敘述我們可知,詞是一種娛樂性極強的文學形式,但靖康之變以後,人們原本富足安定的生活被一下子變成了國破家亡的苦難深淵,詞也變成了

時代的哀音。在這場動亂之中,北宋詞的曲譜被大量流失,很多詞無法為人所唱,變成了和詩一樣被單純用來閱讀的作品,詩和詞的界限就這樣被模糊了。

辛棄疾

這一時期,以辛棄疾為首的豪放派發展到了頂峰,豪放派作品的特點就是氣魄雄厚,充滿激情,大膽採用口語讓詞變得自然而別緻,豪放詞中常含有大量典故,使其頗具歷史厚重感

除此之外,南宋前期的詞還一改北宋以悲為美的抒情手法,國家與民族的苦難磨練出辛棄疾等一行詞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他們繼承了蘇軾的傳統,崇尚英雄豪傑般的悲壯之美,“會挽雕弓如攬月,西北望,射天狼”,從辛棄疾的詞中,我們能讀到一位英雄的壯志豪情,但看不到一位文人脆弱失志。總而言之,這一時期的詞比不上之前北宋詞的華麗,但又多了幾分悲壯、冷清的美,用辛棄疾的一句“

易水蕭蕭西風冷”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唐詩、宋詞,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3、南宋後期清雅之詞

到了南宋後期,社會環境相對較為穩定,這一時期的詞承襲了一部分豪放派的特點,如語言自然、慣於用典等,但與豪放詞還是有較大區別的,它不讓豪放詞那樣堅強,詞中總是不乏悲劇之情。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詞不僅脫離了音樂,也脫離了平民百姓,轉而成為了

正聲雅樂,詞不再直接強烈的抒情,而是用一種冷靜的語調來表達文人內心洶湧的情感,這一時期的詞也正因其清雅剛勁的風格,被人們稱為是“清空派”、或是“清剛派”。

此外,南宋後期作詞的順序是先寫詞,再作曲,如姜夔就把曲譜附在其詞文旁邊,這樣的寫作順序,給予了詞人極大的創作自由,不必受到音律的束縛。總而言之,南宋後期詞格調清雅,情緒悲涼,反襯出了歷史的滄桑之感,可以用姜夔的名句“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來概括一二。

4、藝術派別

詞的藝術流派大致可以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如李清照,就在她的作品中生動形象的展現出她的

人生經歷與情感歷程,從早期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到晚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悽美婉轉的一詞一句即是李清照跌宕起伏的真情流露,也是眾多普通百姓的真實寫照。豪放派詞往往會伴隨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如蘇軾“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往往表達著詞人內心無處安放的壯志豪情

唐詩、宋詞,宋代文學是如何完成文化轉型的?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

三、結語

宋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作品中的瑰寶,它唱出了時代強音,瞭解宋代文學的文化轉型,探尋宋詞的文化脈絡,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瞭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有助於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宋詞概論》

2、《北宋詞史》

3、《南宋詞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