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對太極拳有什麼作用?

手機用戶99546916821


站樁、單操、套路、推手、器械、散手等都是運動形式,重點是要有內容。形式是碗,內容是碗裡裝的東西,是酒、肉、菜、飯。若沒東西,整多花哨的碗都得捱餓,或者不停地換碗就以為能吃飽,騙誰吶?

站樁站對了,站出東西了,對太極拳有幫助。太極拳練功大多是樁功。

不要以為只要站了就是樁,就有收穫。跟那些搞個音樂練無數個套路的人一樣,以為那就是太極拳,只有自己信。


太極拳玄機


樁功應該算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了,它非常基礎,雖然動作看似很簡單,但是非常重要。樁功之於武術,是基礎中的基礎,核心中的核心。越是體會深刻的習練者,越是對此深有體會。


第一,站樁是為了讓初學者掌握一門拳藝對身型的基本要求。

太極拳初學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太極樁練習,即可掌握太極拳身型的基本要領,在之後的太極拳深層次的拳勢學習時,就不會因為同時兼顧各部位動作要領而而難以把控,手足無措,這對初學者來說,對掌握太極拳技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站樁是一種功力訓練手段。

這個層面的樁法有兩個訓練意圖:一是訓練人的肌肉力量,主要是下肢肌肉的有氧耐力,這與練習套路時逐勢進行耗架子基本是一個目的,現代運動訓練中也有類似的靜力訓練方法;二是訓練神經對肌肉的募集能力,這種靜態下的神經-肌肉訓練,一方面可以增強大腦對身體各部分肌肉控制的精細化,提高人的協調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神經募集的肌肉數量,為後續訓練格鬥所必需的爆發力打好基礎。


第三,站樁是求得整勁的基本路徑之一。

整勁表現於外在動作上是追求全身各部位一動全動、手腳齊到的運動效果,而表現於內在勁力上則是將周身之力通過合理的身型骨架最大效率地傳遞於拳掌至上。也就是太極拳拳理中所講的“蹬之於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全身上下一氣貫穿,勁力傳遞暢通無阻。


站樁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在靜止狀態下通過不斷調整身體各部位位置使之合乎拳理的要求,但要注意符合規範不是目的,目的是探求獲得整勁所需的那種穩定的身體結構。所以,判斷站樁動作是否正確有一個硬指標,那就是站好樁勢接受外力的檢驗,一遇外力身型散亂、喪失平衡者必定動作有所偏差。


如果把站樁看做是藉以定型身體結構、探求整勁、訓練體能的基本訓練方法的話,即便很多拳種沒有明確的樁法,但實際上站樁這種訓練方法是普遍存在於中國武術的訓練中的,甚至可以說它普遍存在於一切身體操練的技藝之中,區別只是在於各自叫法不同而已。


功夫季


站樁對太極拳有什麼作用?

站樁對太極拳來說是紮根基的作用。老話說:萬法皆從樁中出,只要認真練過站樁的都會有這個體會。

站樁相對於拳架來說,浪費的體力相對少一些,更加容易上手找到感覺。很多人會問:站樁的感覺到底是啥?其實站樁最主要的感覺就是上虛下實的紮根感覺,能夠感覺到勁力全部松沉到腳下,然後才能逐漸調整至周身一家,整體如一。

我個人的站樁經驗,最初的樁法主要訓練九個方面的勁力:前下方、左前下方、右前下方、前方、左前方、右前方、前上方、左前上方、右前上方這幾個方面的勁力。只要這幾個方面的勁力有了,其他的就好練了。

往前下方的勁力最容易練出來,所以最開始入手就是練這個樁法,雙手環抱在小腹前的,因為這個樁肩部相對於其他幾個樁來說最容易鬆開;如果上手就練習雙手環抱在胸前的樁,很容易造成肩部的緊張,引起憋氣。

愛好者應該明確的是,站樁不是傻站,在那不動的,只是動的很微小,不露形而已。松透了之後就能體會到內在的那種流動性,這種感覺非語言能完全表達清楚,只能是自己的感受,真正站過樁的人都能理解這種感受。

把站出來的感覺帶入到每個拳式中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活樁,否則你連樁的感覺是啥都不知道,就想打出來活樁那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當你真正的把整套架子都能以活樁的形式練出來的時候,你才會每年都在進步,否則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停滯不前,永遠不會再進步。

所以說樁法是太極拳修煉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基本功,個人建議必須練習。有些門派會在師父指導下指接從架子入手,進行單式訓練,也能起到樁法的功效。不必拘泥形式,只要能練到真正的活樁即可。

如果您有更好的表述,請在留言區或者評論區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太極王敏夫


練拳主要是練勁,拳是方法,內勁才是本質。所以內家拳訓練首先要修正身法,然後是換勁,之後是練勁和用勁。本來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方法。太極拳高級,每個動作都高度綜合,具備了以上各個階段的訓練效果。所以才難練。樁功,是修正身法,換勁,練勁的好方法,簡單直接。但是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樁功來達到各階段追求的目的。修正身法要用無極樁,換勁要用混元樁,練整體勁要用三體式。用勁的法門就各有各法了。

所以太極拳的訓練,如果不是悟性超高,又有明師真心教導,還是建議分階段訓練!用無極樁、混元樁、三體式來打好基礎。練出整勁,也就是太極拳說的掤勁,有了這個基礎,再練套路,就可以從套路當中琢磨訓練八法勁,然後才能用推手練習用勁。待用勁有一定的成就,掌握了太極拳的用勁方法,練出了沾連粘隨不丟頂,方可嘗試實戰。如此,是一個非天才的正確的練太極拳的道路,才能事半功倍。那麼,基礎的無極樁、混元樁和三體式就是入門的基礎法門了。需要好好練習。根基不正,事倍功半。

樁功簡單嗎?其實不簡單,身法上的要領細節很多,錯一個都出不來整勁。有興趣瞭解的話,推薦一本非常好的書,這幾個樁法的關鍵之處密不外傳的東西,都說的很明白。《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淘寶搜書名可以找到。你會感謝我的!





問勁閣黃裳


可以肯定的說,不僅僅練好太極拳要站樁,任何拳法要想有所成就都要站樁!

當然以樁功而言,不同的門派有所不同,在一些門派裡面,樁功是分為動樁和靜樁的,靜樁就是我們所瞭解的,站在那不動的樁功。

而動樁則是一些特殊的招式,或在套路里面選擇一些特別的招式,反覆的千百次,千萬次的習練一個式子。

把這個式子練熟練透,最好能出現太乙循經,也就是每練一遍,體內就能出現一個完整的內力循環,這也是傳統功夫中說的“千日大成”,“功成永不退”,之後再練習其他式子。

那麼為什麼為出現這種靜樁和動樁的區別呢?因為動樁的出現,是正宗武學所要求的,由動入靜,可以更好的啟動周身血脈的運行,也能更好的讓心神有所寄託,可以更好更快的提高武功,但是動樁入門,有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必須要文武雙修,要多讀書!

如果只練功,不讀書,由於動功啟動氣血較快較急,沒有讀書的靜功加持,則不能很好的循經和收斂精神氣血,只有動沒有靜是不行的。只有多讀書才適合以動樁入門。

而靜樁則不同,他本身是靜止的,能比較好的讓氣血和心神沉澱下來,所以很多學習武功的人,由於比較少讀書,在傳承的過程中,練動樁多了感覺不對勁,發現練靜樁的效果比練動樁強,就開始多站靜樁為主了。

而且在站樁之前,最好能多練習一些基礎功, 比如抻筋拔骨,活動手足的功夫,然後再進行樁功的訓練,這樣效果更好!

把樁功練好了,不管是動樁還是靜樁,再去練習太極拳,則會有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可以很好的體驗到傳統內功的奧妙!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點贊,收藏,轉發!

武當先天太極拳19代傳人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傳人 凌霄客


九天凌霄客


站樁對太極拳有什麼作用?…有人說不練站樁就練不成太極拳。練太極拳需要練站樁嗎?

站樁對太極拳的作用是,打太極拳時下盤穩重,沉實,不虛浮,讓太極拳的三層功夫,上,中,下,融合為—個整體。行拳時,剛柔並濟,如行雲流水。站樁的功力介入太極拳中,更能彰顯太極拳的技擊技巧,休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強大功力。站樁和

太極拳一起鍛練,更能彰顯太極拳運動的沉穩,輕靈,舒展大方的韻味。

太極拳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眾多武術名家的熱捧,眾多的武術名家,在各自的傳統武術流派中,擅長各種傳統武術的拳法,他們把自家的功夫和拳法融入,傳武精華的太極拳中,就延生了以各武術名家姓氐命名的,各類太極拳。如楊,孫,吳,武…,各類太極拳的誕生,讓太極拳,這一博大精深的傳統武術精華,在中華大地持續的發楊光大。

傳統武術最注重站樁的功力強大,所有的各類傳統武術都強力推宗它,這就讓站樁成為各類拳種必修的功法。站樁對傳統武術中的馬步幫助最大,不論高,中,低馬步,只有站樁功力的注入,馬步才能把,南拳的沉橋大馬,少林的側拳反掌,太極拳的雲手,都能演繹得出神入化。馬步的基本方法和站樁的站法,大同小異,有高,低馬之分。站馬步時講究邁開雙腳時與肩等寬,雙膝彎下以舒服為度,有一種似坐非坐的感覺,自然呼吸,雙手握拳緊靠左,右腰側,雙肘微對向收攏,不要用蠻力硬勁,以10-20分鐘一次,自已感覺舒服就行,不必強求,隨時長增加,功力逐漸增進,勁力也不斷加大,打拳時站樁的功力自然融入其中。行拳走勢,剛柔並濟,虛實變換。可以將太極拳的行雲流水,舒展大方演繹得出神入化。這就是站樁帶給太極拳的最大作用。也是打太極拳要注重站樁的方法。

站樁就是太極拳步法上,位移時必需要有的沉穩功法,修練它,對雙腿,雙膝,腰,胯的聯動的一體化演練,有強大的力量支撐,和技擊技巧的施法。鍛練太極拳時,兼修站樁,可以把太極拳修練的無比強大,面對強大力量對搏時,可以用四兩撥千斤之力來,發,化它。利用站樁的功力融入太極拳中,在演練太極拳時,它能強化太極拳的步法位移時的沉穩,輕靈。讓太極拳的舒展大方,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進退轉換,虛實變換的韻味更濃,更能強化鍛練效果

這就是我對站樁對太極拳作用的回答。歡迎點評。





小天使FB


看了這個題目,開心地笑了半天,想想還是說兩句,按王宗嶽“拳論”練就是最正確最簡單的方法,沒有比這好的方法了。太極本身就是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智慧之道,偏離了這個理法才是南轅北轍累死人的結果,養生是如此,技擊也是如此,否則怎麼會冠於太極兩字?真誠地希望愛好者,修習者們能遵循《太極拳論》理法修習,必能事遂人願。諸君懷疑者,若干年後自見分曉。


上善若水125944379


任何訓練,基本原理離不開肌肉記憶和超量恢復,不累起碼是達不到超量恢復,不反覆練達不到肌肉記憶,就這麼簡單。重要的首先是練對,別把關鍵的關節傷了。其次儘量放鬆主要肌肉,以刺激不常用的肌肉找到感覺,能主動發力,從而達到主次要肌肉的協同、協調。內臟怎麼運行,你是管不了它們的,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這方面,只能在訓練中讓它們自然調整、協同。呼吸無外乎腹式和逆腹式,一般在無意識情況下能和動作協同,就是所謂的氣與力合。其他玄乎其玄的都是假的。

太極之類內家拳訓練,協調為主,力量為輔,協調度高,重心移動、勁力變化快,則進可發人,退可化解對方力量。

這是一種訓練思路,還是要將傳統訓練模式結合現代運動科學,才能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


薛定諤的那隻貓


太極理論深、練拳難度大這是共識,原因就在於太極是因人而練,因人有感,每個人練拳感受都不一樣,成練的手法本質相同,但各有特色,所以大部分人都按自己感受而形成一套理論,造成太極理論深不可測,有的人甚至把自已感受視如真寶,神秘兮兮。其實原本的太極是很簡單,練法也很簡單,它是一門有一定標準的藝術,只是所達到的效果是因人而異,練出成就後大家理想地稱之高深莫測,其實都是誇大其詞,你們覺得陳氏太極四大金剛武功蓋世,深不可測嗎?我個人認為,他象舞師,藝術家,舞師能武功蓋世嗎,非也,我們只能相信練好太極,強身壯體而已,幹萬不要想當博擊高手。站樁是有用的,這是大部分練拳人(有一定成果人)的共同感受,我們必須相信它,至於方法,就是按平時基本方法,然後做到站樁時全身放鬆,安舒,練完後身體輕鬆悅快,就是正法,幾個月後自然會有一些感受,慢慢這些感受就會轉化成成果,祝你成功!


陶樂26


一,站樁是功夫門徑,得之則入,不得則出。

古時候站樁不當功夫練,當磨性考驗。先是端茶倒水,後是敬老愛幼。平常不讓練拳,練時嚴格苦站。累得腰痠腿疼,苦得心煩氣亂。很多功夫學人,都是止於此處。那麼,為什麼非要站樁磨性考驗呢?免掉這一階段行不行?直接教功夫拳架行不行?或者退一步說,站一站就過去,別這麼辛苦較真,我們只想健身而已?古人講,不行。我講,也不行。為什麼?我只舉一個例子,當然例子還有更多,以後還可能涉及,我只是以此為例,簡單明瞭。倒茶!倒茶人人見,但能不能倒好茶不一定見。空杯倒茶是最好的結果,茶滿可飲,沒有浪費。但如果半杯舊茶,或少半杯會怎麼樣?別說舊茶好壞,就倒也不能滿杯。但如果滿杯舊茶會如何?倒不了了。倒也溢出去了,浪費了。你來學功,滿腦子貢高我慢,好象滿杯茶,讓我教你功夫,怎麼教?你比我還傲慢,一幅你比我強的樣子!不是聽不見,就是聽不清。表面挺恭敬,心裡卻不信。茶倒出去了,卻沒裝下。可能還事得其反,造成埋怨。古訓很多,實難盡述。成佛靠心磨,不磨不成佛。寧可不教拳,也不廢樁功。何況“海納百川因位低,人能學古自當強。"如果你真以為,可以拿養生之詞作藉口,胡亂矇混過去,站不站無所謂,那麼我只請你在一堆沙子上建房子,如何?🤔

二,站樁也是登堂之鑰,功成之要。

當然,你僅僅以為站樁是磨性考驗,入門功夫就謬誤了。小小一站,非常一練。有此一站,徹地通天。洗精伐髓,丹田錘鍊,皆是養生神言,武學心法。所以寧可慢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過猶不及,乃是祖訓。"信蒼生不信鬼神"。站也是戰,戰天鬥地改人運,不信東風喚不回。站樁神髓是敬神,改變天命的霸氣,永不言敗的鬥氣,敬重自然的真氣,愛護生靈的仁氣。既講天人合一,也講人定勝天。

詞雲,既無陰來也無陽,一人一身一中央。三皇五帝皆來敬,三世因緣鐵打樁。夫子一舉三拱首,老君不動髯自揚。勸君莫作傷人事,只到聖前苦面牆。

無極樁的動作是以松立為主,象青松靜立雲間,吐雲納雨,無須過多要求,只要求平衡不偏,雙腿微曲則可。若求太多,反而不美,失了無極不動之韻。彷彿天地,把握陰陽,吐納環宇,心入雲端。此樁是太極拳的起勢樁,也是立身中正的核心,但往往又是遭人輕視的環節,一是沒有動作,二是沒有動靜,如果不是入室的明白人,真就過去了。真正功夫往往難看,好象地裡的麥穗,有粒兒的低頭哈腰,沒粒兒的搖頭晃腦。所以古人講,“順為凡,逆為仙。奧妙皆在顛倒顛。"

為什麼呢?舉個例子,比如倒退走路,俗稱背行,後腳跟先著地兒,練後半身的勁兒,平常練不到的都練了,一旦打仗,一轉身,人到你後面了,怎麼回事?倒行似電,全身發力,比你多出一個方向,沒等你出手,人己到了,這就是逆為仙。站樁就是練平常練不到的地兒。俗話叫頂著勁,逆著勁。彆著勁。越站越心煩,越煩越難站。讓你苦不堪言,忍無可忍還得幹。這就是磨性考驗。但原理也就來了,平時行走肌都變休息肌,平時磨損的地兒都開始疼痛,幾十年的大小積累都找你要帳,一下子讓你應接不暇,苦不堪言,欠帳得還吶!但一旦過去了,還清一了,就脫胎換骨了。不僅養生,去病,還煉精伐髓,提高智慧,功夫大長。所以站出功夫養出神,就這個原因。功夫界稱為換勁兒,養生界稱氣衝病灶。都是得到好處的意思。

為什麼過去"功夫哥"多傻不拉嘰?痴痴呆呆?行為有逆常行?反而容易修成正果?就是行常人所未行,事常人所未事,果常人所未果。以恥處見功夫。好似站樁,傻傻一站,呆呆一練,誰不笑你呢?但內在奧義又有誰知?華眾取寵一時,不如安之若素一世。站沒有動作,但真站起來,難著呢。但簡單孕育真知,看起來苦不堪言,幹起來全是好漢。反正允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試試亦可。

詞雲,“神意一出,天地見,精足氣滿自通貫,不是仙翁來掬水,必是清風拂人面。"

頭在藍天蕩,腳在水裡晃,吐著南江水,踏著北海浪。風在水裡走,海在天上漾。自身合宇宙,四海任奔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