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聖彼得堡風光

俄羅斯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面積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06平方公里,它也是俄羅斯的“北方之都”。這是一座偉大的,充滿傳奇色彩的城市,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聖彼得堡和歷史中心古蹟群目前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世界遺產之一。

1703年5月27日,俄國人擊敗瑞典人後,在芬蘭灣的兔子島上舉行了隆重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禦瑞典軍隊的進攻,後擴建為城。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在這裡創建了俄國最偉大的城市之一——聖彼得堡,同時也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俄國成為大國的歷史自此開始。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聖彼得堡風光

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彼得堡,從此,聖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成為俄羅斯"瞭望歐洲的窗口"。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十月革命”後,蘇聯將首都遷往莫斯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彼得堡當時叫做列寧格勒,這裡曾上演了一段悲壯的歷史。德國法西斯軍隊將這座城市圍困了872天(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戰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困與反圍困作戰。蘇聯軍民開始了艱難的城市保衛戰。保衛戰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統計,列寧格勒城內共有642000人死於飢餓與嚴寒,兩萬多人死於德軍的空襲與炮擊,3200幢建築被摧毀,城市面目全非,街道變成了瓦礫堆。戰後人們重建家園,將被法西斯炮火毀壞的古蹟一一修復,經過藝術家和工匠們的艱苦勞動,這座城市又再現昔日風采。

1991年9月6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頒佈法令宣佈列寧格勒恢復聖彼得堡舊名。1992年1月,為了給城市重新命名,聖彼得堡市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大多數人贊同改回聖彼得堡老名。這樣做,一是聖彼得堡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二是為了紀念俄羅斯的偉大君主——彼得大帝。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彼得大帝畫像

可以說,俄羅斯聖彼得堡這座城市的輝煌離不開彼得大帝,也是因為彼得大帝創建了這座城市,才使俄羅斯更近的接觸西方文明,也為俄羅斯幾百年的強大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八世紀肇始,歐陸大國紛紛興起,而俄國卻進展遲滯。彼得大帝,誕生於1672年,是俄國史上一位非凡的君王,為使俄國迎頭趕上當時歐洲的文明進步,他挑戰數百年的無知與孤立,推動巨大的變革,將數百萬人拖離黑暗時代,使俄國的版圖不斷地拓展,並將俄國推入現代世界。

1689年的沙俄政權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到處盛行著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且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神職人員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在西歐,此時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剛剛問世,文學和哲學事業繁榮昌盛。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聖彼得堡風光

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為他隨後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他以一個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由於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許多否則就無法看到的事物。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為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他已經開始系統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彼得戎裝像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佈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佈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菸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認為俄國東正教會是一股落後的、反動的勢力。彼得成功地對東正教會實行了部分改組,並在很大的程度上獲得了對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他還引進了儒略曆,並使俄文字母現代化。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創辦了第一家報社。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聖彼得堡東正教堂

俄國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展了大規模的改革。彼得在位期間鼓勵工商業發展。他統治下,城鎮規模擴大了,資產階級在數量上增長了。

除了所有這些內務改革外,彼得還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這對未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俄國在南部與土耳其交戰,在北部與瑞典交戰。與土耳其初戰告捷,於1696年攻克了亞速港,從而在某方面來說給俄國開闢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統治晚期,土耳其在戰鬥中佔了上風,1711年他被迫把亞速港交還給土耳其。

同瑞典作戰的整個局勢幾乎與同土耳其作戰的情形正相反;俄國人初戰失利,但贏得了最終的勝利。1700年,俄國與丹麥和薩克森結盟同瑞典展開了一場戰爭,當時瑞典是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波蘭後來也對瑞典宣戰)。1700年俄軍在納爾瓦戰役中失敗。這次戰役之後,瑞典國王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敵人。與此同時,彼得重建俄國軍隊。瑞典和俄國再次交戰,1707年瑞典軍隊在波爾塔瓦徹底失敗。

今天西方和東方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是因為他在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紀的今天,大多數國家元首確實弄清了他們的國家特別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時代200年認識到使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在18世紀和19世紀西歐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俄國則無法同西歐並駕齊驅。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聖彼得堡風光

歐洲東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國家土耳其與俄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土耳其和俄國都是半歐洲國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兩個世紀當中,土耳其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俄國先進。就此而論,土耳其在整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比俄國先進。但是在1700年前後,沒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認識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並把國家朝著那個方向推進。因此俄國自從彼得時期以來取得了迅猛的進展,而土耳其卻只是以緩慢的步子向前。直到進入20世紀,凱末爾才領導土耳其朝著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當時俄國對中亞的控制已相當穩固,俄國在工業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進。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與土耳其相似命運的還有東方國家大清帝國,與彼得大帝同一時期的清朝康熙大帝,據說還是比較開明的帝王,同俄國打一場規模不大的“雅克薩之戰”,簽訂了一個《尼布楚條約》,連中國古代就稱之為“北海”的貝加爾湖割讓給俄國了都不自知,還以為天下太平了,整個滿清一朝都在大書特書這件事。大清後期,滿清的封閉與腐敗更是“病入膏肓”,朝廷賣官買官,官員傲慢自閉。辛亥革命前夕的預備立憲改革,已然不能挽救大清帝國覆滅的命運了。

今天,我們當然認為俄國比土耳其強大的多,但設想一下,如果那時俄國沒有彼得,而土耳其有一位積極改革的蘇丹,那麼今天土耳其也可能成為大國,可能代替俄羅斯統治中亞地區,因為該地區的居民是穆斯林,他們與土耳其人的關係要比俄國人的關係近得多。

俄羅斯“北方之都”聖彼得堡與彼得大帝(圖)

聖彼得堡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