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史官,用你自己的理解記錄下乾隆是個什麼樣的人?

夢裡都想瘦的小胖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府裡一片歡笑,這一天家裡又添了一個小孩。這個孩子取名弘曆,長大後,25歲登基為帝是為乾隆皇帝。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遷都北京後的清朝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是為清高宗。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間的功績:

一、編修文化典籍。

二、維護、興建皇家園林。除圓明園被焚燬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三、貢獻詩文才華。

四、蠲(juān)免天下錢糧。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五、統一整個新疆。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使土爾扈特部迴歸,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

六、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

七、大力發展文化、經濟、手工業,使其比較繁榮。

八、完善治理西藏。

九、修砌浙江海塘。

十、中華各族一統。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並開拓了中國的疆域版圖,維護並加強了中華的多民族統一。乾隆時的中國疆域,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南極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清乾隆時的人口達3億。清朝“三祖三宗”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是維護了中國的邊疆版圖,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乾隆皇帝的不足之處:

一、大興文字獄

其實在乾隆早期,精確點說是乾隆十六年,他就開始了他的“文字戰爭”。如果說剛開始他的文字獄在前期還只是開端的話,在他的晚年完全就是高潮。

《康熙字典》是康熙欽定的書,自然是神聖而不可侵犯,至少在乾隆那裡,這本書就是真理。

二、緬甸之戰就打了三次,三次緬甸之戰均以失敗告終,緬甸來求和三次,前兩次乾隆根本就不答應,最後,緬甸方再次求和,乾隆無可奈何才接受了和談。

三、大小金川之戰

大小金川不守規矩,並騷擾四處土司後,乾隆發動了大小金川之戰。

乾隆派阿桂接替為定西將軍,重新作戰。並且,他在金川前線繼續擴充兵力,一直增到七萬餘人。

在長期的消耗下,在四十一年二月,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然而死傷士兵多達萬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四、揮霍無度,重用奸臣

要說之前幾項,還不足以提現乾隆的昏庸的話,那麼“揮霍無度,重用奸臣”則足以暴露他的“昏君”本質。

重用和珅

和珅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從影視劇裡,還是從各類小說中,都可以看到這個大名鼎鼎的“貪官”。

不是還有那句話嗎?“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見,和珅簡直富可敵國。用個詳細的數據來說明,和珅被抄時查得家產八億兩,清朝年財政收入也不過七千萬兩。

乾隆晚年的揮霍無度、好大喜功,又在末年遭到了報應。漸漸不理朝政,漸漸昏庸而且愈發專制的他,把官場搞得烏煙瘴氣,國庫也愈發空虛。由此,全國各地都是難民,什麼乾隆盛世,在後期完全就是人吃人的世界。如此“亂世”,百姓怎能不怨聲載道?怎能不反?

乾隆死後,廟號"清高宗",葬於清東陵-裕陵。


健康中國1965


可以說,乾隆是個非常複雜的人。他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至少還有另外幾個身份,我可以跟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乾隆是一個詩人。乾隆一生寫了許多首詩,究竟有多少呢?有人說四萬多首。乾隆寫詩這個事估計很多朋友都知道,但現在應該很少有人能想起乾隆的什麼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乾隆的詩是以數量而不是以質量聞名。但是這事至少證明了乾隆是一個很勤奮,也很有毅力的人,這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大政治家必備的品質。

其次,乾隆是一個收藏家。今天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古書畫上面正中央的位置有乾隆寫的幾句詩詞,雖然把整個畫面的結構給破壞了,但他才不管這個,開心就好。當然愛藝術的乾隆也親自進行過一些創作,他喜歡畫國畫,有很多作品保留下來,我們上網就能搜到。書畫之外,乾隆還對古玉也比較有研究。

最後再說一個,乾隆是一個語言學家。他懂得五種語言:滿語、漢語、蒙古語、維吾爾語和藏語。會滿語和漢語自然不用說了,除此之外,乾隆用蒙古文寫過一本書,叫《準噶爾蒙古的源流》,可見蒙古文他掌握的不錯。維吾爾語和藏語,他也達到了能夠進行日常對話的水平。在乾隆後期,有一次班禪喇嘛來北京見他,乾隆一見班禪,開口就跟他說藏語,讓班禪也感覺很意外。最起碼證明乾隆這個人智力很出色,語言能力很強。

總之乾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政治家僅是他眾多身份中的一個,當然也是他最重要的一個。



麻雀z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福氣最好的皇帝。他是位十分有趣的帝王,一位真真正正唯我獨尊的皇帝。他在位時統治著當時世上最富有的國家,近3億人口,寫出了超過44000多首所謂的“詩”以及數千篇的散文,並且,他還是位音樂家,一位技藝出眾的書法家,也是一位熱心的三流畫家。作為一國之君,他事必躬親,對行政事務有著超強的記憶力。他親自簽署其政權所頒發的所有法令,且在全國進行了超過150次的長時期民間巡遊、探訪、會見以及核查,用以保證地方官員對其言聽計從。不過同時,他也寵幸大貪官和珅,大興文字獄,六下江南遊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餘秋雨先生這樣評價乾隆:“乾隆靠著人才濟濟的智力優勢,靠著康熙、雍正給他奠定豐厚基業,也靠著他本人的韜略雄才,做起了中國歷史上福氣最好的大皇帝。”

這個乾隆皇帝比任何一朝的皇帝都虛榮,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榮光都安到自己身上,每巡遊到一處都要為自己歌功頌德一番。到了晚年,他還自詡為“文治武功十全老人”,用來誇耀自己十次重大戰役的“勝利”。

他還是個十分自負的皇帝,乾隆曾經說過“本朝無名臣”,他認為本朝綱紀整肅,政治清明,因此既沒有出現名臣也沒有出現奸臣。這套理論其實就是說,“亂世出英雄”,現在我治理的是太平天下,自然就沒有什麼力挽狂瀾的大臣出現了。


天香引


乾隆還是有所作為的,功大於過,將康乾盛世推向頂峰。乾隆後期,總人口超過三億,總面積超過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遷都北京後的清朝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是為清高宗。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間的功績:

一、編修文化典籍。

二、維護、興建皇家園林。除圓明園被焚燬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三、貢獻詩文才華。

四、蠲(juān)免天下錢糧。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五、統一整個新疆。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使土爾扈特部迴歸,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

六、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

七、大力發展文化、經濟、手工業,使其比較繁榮。

八、完善治理西藏。

九、修砌浙江海塘。

十、中華各族一統。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並開拓了中國的疆域版圖,維護並加強了中華的多民族統一。乾隆時的中國疆域,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南極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清朝“三祖三宗”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是維護了中國的邊疆版圖,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乾隆皇帝的不足之處:

一、大興文字獄

其實在乾隆早期,精確點說是乾隆十六年,他就開始了他的“文字戰爭”。如果說剛開始他的文字獄在前期還只是開端的話,在他的晚年完全就是高潮。

《康熙字典》是康熙欽定的書,自然是神聖而不可侵犯,至少在乾隆那裡,這本書就是真理。

二、緬甸之戰就打了三次,三次緬甸之戰均以失敗告終,緬甸來求和三次,前兩次乾隆根本就不答應,最後,緬甸方再次求和,乾隆無可奈何才接受了和談。

三、大小金川之戰

大小金川不守規矩,並騷擾四處土司後,乾隆發動了大小金川之戰。

乾隆派阿桂接替為定西將軍,重新作戰。並且,他在金川前線繼續擴充兵力,一直增到七萬餘人。

在長期的消耗下,在四十一年二月,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然而死傷士兵多達萬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綜上,乾隆朝文治武功極盛,將封建社會與清朝國力推上了高潮。

但是,乾隆不具備國際視野,好大喜功,沽名釣譽,固步自封,打壓西方傳教士,閉關鎖國,改五口通商為廣州一口通商,乾隆後期,英使馬葛爾尼要求中英全面通商被乾隆拒絕,失去了乾隆時期最後一次融入世界並追趕世界潮流的機會,為鴉片戰爭之因。

中國落後世界,始於明朝!

清朝落後世界,始於乾隆!



當代曹植


古代最風流的皇帝非乾隆莫屬,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大清朝有了康熙和雍正打下的良好基礎,處於很繁盛的時期,這讓乾隆的一生沒有經歷過很大的波折,就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遊山玩水,微服私訪,甚至南下江南,獵尋美女。不僅身體健康,更是一生風流,可謂是古代運氣最好的君王之一。乾隆後宮中的佳麗那是不計其數。

乾隆時期的文字獄和禁燬書籍那是十分嚴苛,後人估算文字獄約有130起,比康熙、雍正時期大大增加。不過在乾隆49年最後一次南下的時候,下令繼續修築範公塘石壩,這項舉措給江南人民帶來了非常便利的生活和富足的生活。


王禮萌萌


如果你是史官,用你自己的理解記錄下乾隆是什麼樣的人?:作為史官你得據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遠見卓識,還要有正直不阿的心懷。對歷史的真相有正確的分折和記載,史官只是一個官員,他不能主宰一切,為前朝皇帝歌功頌德,對前朝的功過是非怎樣記載,有很多因素困擾著你,如此有許多歷史真相淹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或得民間傳播,而不能進入正史,不知是歷史的悲哀還是史官的無奈。總之,史官責任重大還原歷史真相,後代借鑑歷史警世後人是史官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天我也來作一次史官,來評倫大清乾隆皇帝的功過是非!清高宗(1711一1799丿,愛新覺羅:弘曆,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第四子,乾隆帝在位6O年,是歷代皇帝最長壽的,終年89歲。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年僅58歲的雍正皇帝突然駕崩於圓明園。因傳位大事,雍正帝親書密旨,託鄂爾泰,張廷玉臨危授命,二人忙與允祿和允禮說之。此旨收藏宮中,外人無有知者,應急請出,似正大統。“遵皇考遺旨,著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此換代大事上下一片驚慌,象無頭蒼蠅,奔回京城,馬不及備鞍騎上就走,就象一群奔回去能當上皇帝一樣,而爭先恐後,沿途百姓慌恐不安。弘曆時年25歲正當朝氣,第二天頒佈數道聖旨,穩定大臣按部就班繼續上班幹活。獎勵有功大臣,按撫左右大臣,換了新領導,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治理國家,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乾隆帝親力親為,修正康熙,雍正時期的政策,執行新的治國綱領,文武大臣齊心協力,國家穩定繁榮國泰民安。這才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體查民情,遊山玩水。大臣和坤後世評論乾隆帝一大敗筆,和坤得到乾隆帝重用,乾隆帝曾說過“不可一日無坤”。可見乾隆帝對和坤的重視,可謂是什麼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乾隆帝帶領下,大清王朝走向頂峰,文攻武略齊備的乾隆帝功成名就,名垂千古!


用戶傑


乾隆(1735一|796)年在位。即位初,改雍正苛政,採取‘’寬嚴相濟‘’政策,勵精圖治。在位期間,多次用兵,好大喜功,窮兵贖武。又喜附庸風雅,重文治,開四庫全書。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較大發展,達到淸朝極盛頂點,被史學家譽為‘’盛世‘’。後期寵信大學士和珅,致使吏治敗壞,貪風縱長,土地高度集中,清由盛轉衰。


商之火


為國為民,視察民情,珍惜民力,愛惜百姓,總之一切以民為本。要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還要以史為鏡,避免再次重蹈覆轍。


戰爭史錄


乾隆是有皇帝之命,無帝王之才。有御人之術,無教化臣民之德。親政後更沒有做好一個合格的皇帝(具體是沒有親力親為為乾隆年間的百姓勤於政務,更談不上為蒼生利)。實際是以自己私慾為動機的個人享樂主義。僅此而已,別無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