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一直打勝仗但地盤兵力沒怎麼壯大,劉邦一直戰敗,為什麼反而勢力壯大?

想看你笑744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老爹認為:

項羽和劉邦,都參加過反秦戰爭、楚漢爭霸戰爭。我們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分開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在反秦戰爭時期,雙方的勢力變化。第二,在楚漢爭霸戰爭時期,雙方的勢力變化。

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找到劉邦,雖然一直吃敗仗,但是勢力卻是越來越大的原因。

01.在反秦戰爭時期,雙方的勢力變化:

秦末時期,各地爆發反秦起義。

自陳勝吳廣起義後,以前六國的王室,都紛紛響應,叛離秦朝。其中聲勢最大的是,項梁、項羽率領的楚軍。

而劉邦自沛縣開始,參加反秦戰爭,勢力在所有的諸侯中,是最為弱小的。

後來,劉邦投靠了項梁,和項羽一起,四處征戰,慢慢地開始,劉邦的勢力,有所壯大。

也就是說,在反秦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項羽的勢力,遠勝於劉邦。

到了反秦戰爭的後期,尤其是在鉅鹿之戰後,項羽威震各路諸侯,多數的諸侯,都願意聽從項羽的調遣。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就在項羽贏得鉅鹿之戰,收服章邯軍隊的時候,劉邦則趁機攻入了咸陽。單單從劉邦率領的軍隊,能夠順利攻入咸陽,就可以看出,此時劉邦的勢力,已經遠非當初起義那會兒。

自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反秦戰爭到此結束。

總之,反秦戰爭結束時,項羽的勢力,由於其他諸侯的表面臣服於他,項羽的勢力,達到頂峰。而劉邦則被項羽分封為漢王,勢力雖然比當初起義的時候,要更加強大,但還是遠不如項羽。

02.在楚漢爭霸戰爭時期,雙方的勢力變化: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不久,諸侯之間就引發紛爭。

因為不滿項羽的分封,原先的燕王韓廣,拒絕項羽新封的燕王臧荼入境。臧荼大怒,率軍攻打,最後將韓廣殺死,佔領了他的領地。

後來田榮也是類似情況,獨佔三齊,宣佈叛離項羽。田榮後來又借兵給陳餘,助他趕走常山王,迎回原先的趙王趙歇。趙歇因此分封陳餘為代王,自此齊地、趙地,都反叛了項羽。

再看劉邦入蜀後,養精蓄銳,伺機而動。後來拜韓信為大將軍,奇襲三秦之地,迅速就佔領了原先秦朝1/3的領土。

項羽則是忙於北方平定叛亂,一時竟無法顧及劉邦。後來,得知劉邦已經攻入彭城,立即引軍回援,將劉邦的軍隊,打的是人仰馬翻,劉邦潰逃。

劉邦則是讓韓信率軍,向東進軍,去佔領齊趙之地。再加上劉邦允諾各路諸侯,只要投降劉邦,就能封王封侯。

於是局勢漸漸地不利於項羽,最終在多方的圍堵之下,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統一天下。

總之,楚漢爭霸戰爭的前期,項羽的勢力出現波動,呈下降趨勢,劉邦則是在蜀中,養精蓄銳,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在楚漢戰爭的中、後期,項羽由於疲於奔命,忙著四處平叛。而劉邦呢,在正面拖住項羽,另派韓信佔領齊趙地,從而完成戰略包圍,使得項羽腹背受敵。

03.劉邦勢力越來越大的原因:

首先,劉邦懂得借勢。在自己還很弱小的時候,懂得借勢,依附於項羽的楚軍,慢慢壯大自己的勢力。

其次,劉邦有大局觀。為了最大限度的孤立項羽,對於其他諸侯,都允諾只要投降,就給封王。

最後,劉邦能夠任用人才。這一點從拜韓信為大將軍,就能看得出來。

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綜上所述,反秦戰爭結束後,劉邦的勢力,還遠不如項羽,但是在楚漢戰爭的時候,劉邦的勢力,就已經可以和項羽一較高下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局勢的原因,也和劉邦採取的策略有關。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如果喜歡老爹的回答,可以關注、點贊、評論,走一波~


老爹


項羽和劉邦總共打了四年的仗,差不多有三年都是對峙在滎陽。對峙在滎陽的意思,就是說,他們兩個誰都吃不下誰。

雖然劉邦一直都是處於劣勢,看上去長期以往劉邦肯定是要完蛋的。

但是,劉邦集團的能人比較多,張良給劉邦說,讓劉邦聯合英布,彭越和韓信,一起合起來打項羽。

所以,劉邦就把英布給爭取了過來,然後讓英布跟著自己打項羽,他們算是在滎陽牽制住了項羽最大一股兵力。

劉邦讓韓信,去北面開闢新的戰場。後來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全部都是韓信在北方開疆拓土得來的。

彭越也沒有閒著,彭越也是配合劉邦打項羽的。只不過彭越主要是在項羽的後方騷擾項羽,若是項羽運送糧食的時候,他就截斷項羽的糧道。

在整個楚漢爭霸期間,彭越有好幾次截斷項羽的糧道。

對於彭越,項羽也是大為頭痛。

因為彭越是打游擊戰的鼻祖,他總是趁著項羽不注意的時候,在背後偷襲項羽一下,待項羽帶著大家去討伐彭越的時候。彭越就帶著部下躲到了大山裡,所以,項羽根本找不到他的人。

就這樣項羽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想吃劉邦又吃不下。想要猛攻劉邦的時候,彭越就在後面搗亂。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反倒是給了韓信施展抱負的舞臺。

韓信因為沒有強大的楚軍為敵,所以,他先是滅掉魏國,接著北上攻破代城,拿下代國。

代國之後,就是強大的趙國。

在趙國韓信打了此生的成名之戰,也就是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韓信是用三萬人馬,把陳餘的二十萬人馬,給打了一個落花流水。此次戰役,韓信一度成為當時可以和項羽相匹敵的名將。

也正是這一戰,讓項羽意識到了韓信的厲害。

韓信打的勝仗越多,對於項羽來說就越不利。

韓信打了鉅鹿之戰後,燕國害怕了,韓信只是派了一個說客,就說服力燕王投降,就這樣燕王,也就歸誰了韓信。

韓信打的最後一個國家就是齊國。

項羽也知道,只要齊國再被韓信拿下來,也就意味著項羽沒戲了。因為在滎陽的劉邦,打不下來,韓信拿下齊國來之後,就會直接帶兵偷襲自己後方。

到時候自己將會是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為了不至於讓韓信,拿下齊國來,項羽拿出二十萬大軍,讓他最信任的大將龍且去迎戰韓信。

當時項羽只有三十萬大軍,一下給了龍且二十萬,這也就是說,這一戰對於項羽來說,只許勝利,不許失敗。

否則,結果只有一種,那就是全面潰敗。

但是,龍且比較驕傲,他小看了韓信。結果他上了韓信的當,被韓信用濰水給衝了一個七零八落,最後被亂軍殺死。

五十萬齊楚聯軍,就這樣全部被韓信擊敗。所以,這時候項羽的敗局已經定了。

最後劉邦、韓信和彭越的軍隊合在了一起,在垓下打敗了項羽,項羽逃到了烏江,然後自刎於烏江。

這就是為什麼項羽一直打勝仗,但是,地盤不大。劉邦一直打敗仗,但是,地盤卻很大的原因。


漢史趣聞


項羽是攻而不佔,劉邦是派人攻佔。所以項羽一直打勝仗但地盤不增大,劉邦反而勢力壯大。

楚漢戰爭期間,項羽一開始其實是可以擁有天下的。但他選擇了西周的分封制,把偌大的天下分給別人,自己只留下一塊無險可守的彭城。

緊接著,齊國和漢國相繼叛亂,項羽選擇了先攻打齊國。項羽在齊國周旋已久,久攻不下,劉邦順勢而下,一舉攻佔了彭城。項羽便率三萬人馬反攻彭城,劉邦被打敗。

項羽接著又去攻打齊國,齊國被滅,項羽不守,退回彭城。齊國的殘餘勢力又重新壯大,項羽又去攻打,如此反反覆覆,項羽的地盤不僅沒有壯大,反而把自己的士兵累垮了。



劉邦呢,在彭城之敗後,策反英布,讓盟友彭越和英布替他攻佔其他國土,且攻下來的土地就地實施郡縣制,管理得很妥當。韓信北伐,可以說是戰無不勝,韓信每一次打完勝仗,劉邦都會派人去管理。如此這般,劉邦雖然自己在主戰場打不過項羽,但是他的勢力只會越來越大。


等到項羽實在累得不行的時候,劉邦設計把自己的家人騙到手。然後收網了,集結了六十萬軍隊,把項羽滅掉。


如史如畫


最本質的原因是劉邦政權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優於項羽所倡導的分封制。

項羽所主導的諸侯聯軍滅秦後分封諸侯,實際上是恢復了西周的封建制度,項羽是霸王也是諸侯盟主。而劉邦最初被封為漢王,所轄區域是巴蜀和漢中,這些地方加上後來攻取的關中本來就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土,所以郡縣制和秦朝的行政制度得到了極大保留。

八百里秦川帝王鄉!這就是為什麼劉邦在楚漢相爭每每被打的丟盔棄甲時,蕭何在關中總能源源不斷的輸送新的兵源和糧草的重要原因。這裡既有蕭何卓越的政治才能,也靠的是郡縣制和中央集權的體制優勢。

第二原因是項羽拙劣的政治素養,使其樹敵無數,喪盡民心。項羽先是坑殺秦朝降兵、後來入關中屠戮秦朝宗室、放火焚燬咸陽,不納諫言放棄定都關中的打算,種種倒行逆施使得他喪失了中原地區的民心。後來項羽又在齊國分封和責備九江王英布等時間上做法粗暴,使得諸侯離心。對待人才上恣意妄為不納范增忠言,任性自矜把把當時傑出的人才如韓信、張良、陳平等人推到對手陣營,一副好牌打得稀爛。

逆潮流而動,復古分封制使項羽失去天時;棄關中而定都彭城使項羽失去地利;恃強凌弱,依靠武力治理天下使項羽失去人和。天時地利人和皆失,項羽安得不敗乎?


建寧李俊陽


項羽攻而不佔,打敗你就行了,不佔領你的土地,不將你的土地納入西楚管理;劉邦攻下一個地方,就接管了這個地區,並很快將該地區納入他的直接管轄之下。因此項羽越打越弱,而劉邦越打越強。項羽殺其民而不納其地,反應了他當霸王的志向;劉邦攻其地,納其民,行其政,反應了他當皇帝的志向。項羽見秦始皇儀仗後說:彼可取而代之。項羽是要取代秦始皇,換一種活法,也就是回到分封制的時代。劉邦見秦始皇儀仗後說:大丈夫生當如此。劉邦是要成為秦始皇第二,他要郡行天下,皇帝一統!

項羽進入咸陽時,共有四十萬大軍,而當時劉邦不足十萬軍隊,這是巨大的實力反差,因此劉邦不得不屈身折節向項羽示弱求存。蕭何入秦宮後,他沒有去爭奪金銀珠寶,美女佳人,而是將秦朝的圖書法令全部拉走,這有助於他了解天下的一切。可嘆的是項羽的軍師範增老爺子,他自認為對天下的一切瞭若指掌,將富饒的巴蜀之地當成蠻荒之地,他建議項羽將劉邦封到巴蜀之地,並將秦國本土劃分成三塊,分給三名秦朝降將,任務是封鎖劉邦。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要了巴蜀之地,又死皮賴臉的要了漢中之地,這為劉邦的漢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劉邦進入漢中後,在蕭何丞相的主政下漢國很快恢復了秦朝的大部分法令,但是廢除了許多不合理的法令,社會治安與經濟得到快迅恢復。同樣在蕭何的推舉下韓信成了漢軍統帥,這標誌著漢軍有了與楚軍一戰的靈魂人物。韓信是一代兵仙,他接管漢軍後很快出擊三秦,將大秦名將章邯擊敗,收復了老秦國全部故土。韓信在前面攻城掠地,蕭何則在後面接管土地人口,恢復法律,恢復生產,將老秦國當成漢國的的大後方,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與糧食供應。韓信與蕭何的絕世軍政才能,是劉邦越打越強的根本原因,劉邦打敗了後總能東山再起。

項羽在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後,將咸陽的財貨美女一掠而空,然後一把火把咸陽燒了,這把火不僅把咸陽燒了,也把項羽的民心給燒了。有人給項羽建議,關中是帝王之資,不可棄之不管,當建都咸陽,一統天下。項羽說富貴不回鄉猶如穿錦衣夜行,他堅持回彭城建都;名士罵他是沐猴而冠,卻被項羽活活烹殺了。項羽分將齊國劃分成三部分,分別封給田都、田安、田巿;但是齊國實際軍政大權在田榮手中,田榮沒有得到分封,起兵造反,擊敗了田都 ,擊殺了田巿、田安。項羽十分震怒,前後三次領兵攻擊齊國,每次都是將齊人殺得丟盔棄甲,但是項羽前腳一走,齊人後腳就反,讓項羽疲於奔命。項羽到處滅火,且死死的咬住劉邦不放,而韓信則到處收拾各個諸侯國,攻其地,佔其民;時間一久,項羽的實力越來越弱,而劉邦的實力越來越強。


大秦鐵鷹劍士


一、項羽所奉行的是霸道,想要的是威服。

這個可以參考春秋五霸。我能夠打敗你,你服軟就行,我可以封你做諸侯王,我們共分天下。

二、劉邦要的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重點是集權。

與項羽相比,劉邦這邊主要汲取秦郡縣制等先進制度,在楚漢戰爭中後期即採取張良的建議,拒絕實行分封制。所過之處,直接收編,歸劉邦所有(幾個諸侯王的地盤與軍隊除外)。

以上是二者的終極目標。

這個問題,關鍵有兩點:

1、項羽霸道

最終依靠的是什麼力量?六國後人(貴族階層)。楚軍所過之處,重點是搞定當地的某個王,比如齊王不服,他就削齊王,齊王打服了,承認項羽是霸王地位,就算是擺平了。

然而,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服不服

這些六國貴族,雖然早已落魄的和普通人異,然而,他們每個人骨子裡卻一直把自己當王看待。項羽無非代表楚國而已,而齊、趙、韓、魏都是與楚國平起平坐的諸侯國,憑什麼高人一等?這也是齊國一直反楚的主要原因。

能不能出力氣

這些貴族能不能出力氣?答案很肯定,不能。


  • 每個諸侯國都有了自己的軍隊,臣民,憑什麼會主動去做楚國的哈巴狗?
  • 這些貴族早已失去了忠心於他們的百姓,能臣、大將等核心力量,這樣的諸侯國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何凝聚力量?事實正是如此,項羽所分封的諸侯國也是一個個外強中乾,主動充當楚漢戰爭時期的跳樑小醜。
  • 3沒有立場。他們每個人,內心都將自己當成“真命天子”,本就願意屈服於楚。只是礙於項羽力量太強大,不得不低頭,一旦有機可乘,這些人,要麼直接反楚,要麼投漢,或者表面曲意迎合,暗地裡捅上一刀。

總之,這些支持力量,各懷鬼胎,離心離德。以這些六國之後作自己的後盾,最終,逼得項羽無處可逃。


劉邦王道

與項羽將自己打來的利益分給諸侯王不同,雖然仍保持張耳、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王,但即使僅存的這幾個王,也都派有監視的人員,甚至是共同管理治下諸侯國,比如,曹參一直在韓信營中聽命,名為協助,實則是監軍。同時,他將大部分土地都據為己有,把這些利益分給自己的下屬,比如張良、陳平、蕭何、婁敬等這樣的中下層階級。

這些人與項羽所倚重的六國之後不同:

  • 豁得出去。這些人大多都為溫飽而賣命,無後顧之憂,也無富貴病,敢打敢拼,劉邦也捨得下大本錢給他們。比如派陳平散萬金離間項羽、范增,計是好計,錢是好錢!
  • 很少掣肘。劉邦對諸侯王採取監視外加及時削弱其力量等策略,讓這些王子不敢輕舉妄動。其他的將軍、文官,由於沒有地盤與軍隊,就更安全了。
  • 滋潤萬民,而不是假公肥私。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以上是二者的對比。


騎驢走漢唐



萬水千山總是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


這一段記載能看出項羽和劉邦的區別。劉邦雖然沒有項羽善戰,但是他還是挺能收攏人心的。項羽固然連戰連勝,但是他並沒有刻意的擴大地盤,也沒有刻意收攏人心。項羽太意氣用事了,為報項梁之仇,坑殺二十萬投降的秦軍。這件事對他之後影響還是挺大的。

之後項羽又分封多人為王,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等。這些王都是有自己的屬地的。但是最後很多人帶著領地反叛項羽,投降了劉邦。



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很多。但是歸根結底是他們的性格決定的。


慄慄栗子豆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與項羽打仗,雖說一次又一次的被打敗!但是劉邦在不斷的爭取人心,隊伍在不斷的壯大!而項羽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不斷的吞噬劉邦的地盤,但是項羽在不斷的丟失民心,隊伍在不斷的減少!在做人這方面,項羽不及劉邦,這是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主要的原因!

像韓信這麼優秀的將領他不用,像范增這麼出色的謀士他不用,文臣武將都被排擠,他即便是有三頭六臂又如何!韓信說,項羽這個人,不懂得放權!將士打了勝仗,應該加官進爵,而項羽將大印拿在手裡磨去了菱角都捨不得給手底下的將領!此外,項羽在江山還沒有打牢的情況下殺了義帝,這種過河拆橋的行為,使得他不仁不義!此外,項羽分封不均,他分封全靠感情用事,根本不按照功勞的大小來分,導致一些人不滿!

項羽進入咸陽以後,就屠殺咸陽的老百姓!而劉邦卻與咸陽之民“約法三章”,從這一點來看,項羽已經失掉了民心!所以,項羽雖然打的地盤多,但是失去得也越快!包括很多跟隨他的封王,最後逐漸叛變歸附劉邦,只能說明一點,項羽不得人心!而劉邦,已經是民心所向,人民對他心悅誠服!而項羽恰恰相反,連手底下的謀士范增都離他而去,可見項羽做人是多麼的失敗!

當然,項羽對歷史也做了不少的貢獻,他破釜沉舟滅大秦!他的勇武,誰也比不上他!劉邦在他手底下,只有吃敗仗的份!假如項羽不是一個失敗者!在歷史上的名聲絕對不比韓信差!所以,現在很多人抬舉韓信,而忽視了項羽!成王敗寇,是歷史上的至理名言!如果再讓項羽選擇一次,他應該不會這樣!所以,最終無臉見江東父老,選擇一種體面的方式自刎而死!


謀士說


劉邦注重建立根據地,他率先攻入關中,與秦人約法三章,三秦的百姓擁護他。他以關中為根據地,關中是糧倉,退可守,進可攻。而且有源源不斷的兵源、糧食。同時劉邦善於用人,他用了蕭何、張良、韓信等一大批軍政人才。所以劉邦雖然打了很多敗仗,但他敗的起,補充快。項羽根本就不建設根據地,打仗打的都是老本,不會生息,就越打越困難,贏了也沒有大收穫,輸了則更慘,所以項羽雖然經常打勝仗,但勢力越來越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