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一直打胜仗但地盘兵力没怎么壮大,刘邦一直战败,为什么反而势力壮大?

想看你笑744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老爹认为:

项羽和刘邦,都参加过反秦战争、楚汉争霸战争。我们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分开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在反秦战争时期,双方的势力变化。第二,在楚汉争霸战争时期,双方的势力变化。

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找到刘邦,虽然一直吃败仗,但是势力却是越来越大的原因。

01.在反秦战争时期,双方的势力变化:

秦末时期,各地爆发反秦起义。

自陈胜吴广起义后,以前六国的王室,都纷纷响应,叛离秦朝。其中声势最大的是,项梁、项羽率领的楚军。

而刘邦自沛县开始,参加反秦战争,势力在所有的诸侯中,是最为弱小的。

后来,刘邦投靠了项梁,和项羽一起,四处征战,慢慢地开始,刘邦的势力,有所壮大。

也就是说,在反秦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项羽的势力,远胜于刘邦。

到了反秦战争的后期,尤其是在巨鹿之战后,项羽威震各路诸侯,多数的诸侯,都愿意听从项羽的调遣。

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就在项羽赢得巨鹿之战,收服章邯军队的时候,刘邦则趁机攻入了咸阳。单单从刘邦率领的军队,能够顺利攻入咸阳,就可以看出,此时刘邦的势力,已经远非当初起义那会儿。

自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反秦战争到此结束。

总之,反秦战争结束时,项羽的势力,由于其他诸侯的表面臣服于他,项羽的势力,达到顶峰。而刘邦则被项羽分封为汉王,势力虽然比当初起义的时候,要更加强大,但还是远不如项羽。

02.在楚汉争霸战争时期,双方的势力变化: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不久,诸侯之间就引发纷争。

因为不满项羽的分封,原先的燕王韩广,拒绝项羽新封的燕王臧荼入境。臧荼大怒,率军攻打,最后将韩广杀死,占领了他的领地。

后来田荣也是类似情况,独占三齐,宣布叛离项羽。田荣后来又借兵给陈余,助他赶走常山王,迎回原先的赵王赵歇。赵歇因此分封陈余为代王,自此齐地、赵地,都反叛了项羽。

再看刘邦入蜀后,养精蓄锐,伺机而动。后来拜韩信为大将军,奇袭三秦之地,迅速就占领了原先秦朝1/3的领土。

项羽则是忙于北方平定叛乱,一时竟无法顾及刘邦。后来,得知刘邦已经攻入彭城,立即引军回援,将刘邦的军队,打的是人仰马翻,刘邦溃逃。

刘邦则是让韩信率军,向东进军,去占领齐赵之地。再加上刘邦允诺各路诸侯,只要投降刘邦,就能封王封侯。

于是局势渐渐地不利于项羽,最终在多方的围堵之下,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统一天下。

总之,楚汉争霸战争的前期,项羽的势力出现波动,呈下降趋势,刘邦则是在蜀中,养精蓄锐,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楚汉战争的中、后期,项羽由于疲于奔命,忙着四处平叛。而刘邦呢,在正面拖住项羽,另派韩信占领齐赵地,从而完成战略包围,使得项羽腹背受敌。

03.刘邦势力越来越大的原因:

首先,刘邦懂得借势。在自己还很弱小的时候,懂得借势,依附于项羽的楚军,慢慢壮大自己的势力。

其次,刘邦有大局观。为了最大限度的孤立项羽,对于其他诸侯,都允诺只要投降,就给封王。

最后,刘邦能够任用人才。这一点从拜韩信为大将军,就能看得出来。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综上所述,反秦战争结束后,刘邦的势力,还远不如项羽,但是在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的势力,就已经可以和项羽一较高下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局势的原因,也和刘邦采取的策略有关。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你的看法。

如果喜欢老爹的回答,可以关注、点赞、评论,走一波~


老爹


项羽和刘邦总共打了四年的仗,差不多有三年都是对峙在荥阳。对峙在荥阳的意思,就是说,他们两个谁都吃不下谁。

虽然刘邦一直都是处于劣势,看上去长期以往刘邦肯定是要完蛋的。

但是,刘邦集团的能人比较多,张良给刘邦说,让刘邦联合英布,彭越和韩信,一起合起来打项羽。

所以,刘邦就把英布给争取了过来,然后让英布跟着自己打项羽,他们算是在荥阳牵制住了项羽最大一股兵力。

刘邦让韩信,去北面开辟新的战场。后来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全部都是韩信在北方开疆拓土得来的。

彭越也没有闲着,彭越也是配合刘邦打项羽的。只不过彭越主要是在项羽的后方骚扰项羽,若是项羽运送粮食的时候,他就截断项羽的粮道。

在整个楚汉争霸期间,彭越有好几次截断项羽的粮道。

对于彭越,项羽也是大为头痛。

因为彭越是打游击战的鼻祖,他总是趁着项羽不注意的时候,在背后偷袭项羽一下,待项羽带着大家去讨伐彭越的时候。彭越就带着部下躲到了大山里,所以,项羽根本找不到他的人。

就这样项羽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想吃刘邦又吃不下。想要猛攻刘邦的时候,彭越就在后面捣乱。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反倒是给了韩信施展抱负的舞台。

韩信因为没有强大的楚军为敌,所以,他先是灭掉魏国,接着北上攻破代城,拿下代国。

代国之后,就是强大的赵国。

在赵国韩信打了此生的成名之战,也就是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韩信是用三万人马,把陈馀的二十万人马,给打了一个落花流水。此次战役,韩信一度成为当时可以和项羽相匹敌的名将。

也正是这一战,让项羽意识到了韩信的厉害。

韩信打的胜仗越多,对于项羽来说就越不利。

韩信打了巨鹿之战后,燕国害怕了,韩信只是派了一个说客,就说服力燕王投降,就这样燕王,也就归谁了韩信。

韩信打的最后一个国家就是齐国。

项羽也知道,只要齐国再被韩信拿下来,也就意味着项羽没戏了。因为在荥阳的刘邦,打不下来,韩信拿下齐国来之后,就会直接带兵偷袭自己后方。

到时候自己将会是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为了不至于让韩信,拿下齐国来,项羽拿出二十万大军,让他最信任的大将龙且去迎战韩信。

当时项羽只有三十万大军,一下给了龙且二十万,这也就是说,这一战对于项羽来说,只许胜利,不许失败。

否则,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全面溃败。

但是,龙且比较骄傲,他小看了韩信。结果他上了韩信的当,被韩信用潍水给冲了一个七零八落,最后被乱军杀死。

五十万齐楚联军,就这样全部被韩信击败。所以,这时候项羽的败局已经定了。

最后刘邦、韩信和彭越的军队合在了一起,在垓下打败了项羽,项羽逃到了乌江,然后自刎于乌江。

这就是为什么项羽一直打胜仗,但是,地盘不大。刘邦一直打败仗,但是,地盘却很大的原因。


汉史趣闻


项羽是攻而不占,刘邦是派人攻占。所以项羽一直打胜仗但地盘不增大,刘邦反而势力壮大。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一开始其实是可以拥有天下的。但他选择了西周的分封制,把偌大的天下分给别人,自己只留下一块无险可守的彭城。

紧接着,齐国和汉国相继叛乱,项羽选择了先攻打齐国。项羽在齐国周旋已久,久攻不下,刘邦顺势而下,一举攻占了彭城。项羽便率三万人马反攻彭城,刘邦被打败。

项羽接着又去攻打齐国,齐国被灭,项羽不守,退回彭城。齐国的残余势力又重新壮大,项羽又去攻打,如此反反复复,项羽的地盘不仅没有壮大,反而把自己的士兵累垮了。



刘邦呢,在彭城之败后,策反英布,让盟友彭越和英布替他攻占其他国土,且攻下来的土地就地实施郡县制,管理得很妥当。韩信北伐,可以说是战无不胜,韩信每一次打完胜仗,刘邦都会派人去管理。如此这般,刘邦虽然自己在主战场打不过项羽,但是他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大。


等到项羽实在累得不行的时候,刘邦设计把自己的家人骗到手。然后收网了,集结了六十万军队,把项羽灭掉。


如史如画


最本质的原因是刘邦政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优于项羽所倡导的分封制。

项羽所主导的诸侯联军灭秦后分封诸侯,实际上是恢复了西周的封建制度,项羽是霸王也是诸侯盟主。而刘邦最初被封为汉王,所辖区域是巴蜀和汉中,这些地方加上后来攻取的关中本来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土,所以郡县制和秦朝的行政制度得到了极大保留。

八百里秦川帝王乡!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在楚汉相争每每被打的丢盔弃甲时,萧何在关中总能源源不断的输送新的兵源和粮草的重要原因。这里既有萧何卓越的政治才能,也靠的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的体制优势。

第二原因是项羽拙劣的政治素养,使其树敌无数,丧尽民心。项羽先是坑杀秦朝降兵、后来入关中屠戮秦朝宗室、放火焚毁咸阳,不纳谏言放弃定都关中的打算,种种倒行逆施使得他丧失了中原地区的民心。后来项羽又在齐国分封和责备九江王英布等时间上做法粗暴,使得诸侯离心。对待人才上恣意妄为不纳范增忠言,任性自矜把把当时杰出的人才如韩信、张良、陈平等人推到对手阵营,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逆潮流而动,复古分封制使项羽失去天时;弃关中而定都彭城使项羽失去地利;恃强凌弱,依靠武力治理天下使项羽失去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失,项羽安得不败乎?


建宁李俊阳


项羽攻而不占,打败你就行了,不占领你的土地,不将你的土地纳入西楚管理;刘邦攻下一个地方,就接管了这个地区,并很快将该地区纳入他的直接管辖之下。因此项羽越打越弱,而刘邦越打越强。项羽杀其民而不纳其地,反应了他当霸王的志向;刘邦攻其地,纳其民,行其政,反应了他当皇帝的志向。项羽见秦始皇仪仗后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是要取代秦始皇,换一种活法,也就是回到分封制的时代。刘邦见秦始皇仪仗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刘邦是要成为秦始皇第二,他要郡行天下,皇帝一统!

项羽进入咸阳时,共有四十万大军,而当时刘邦不足十万军队,这是巨大的实力反差,因此刘邦不得不屈身折节向项羽示弱求存。萧何入秦宫后,他没有去争夺金银珠宝,美女佳人,而是将秦朝的图书法令全部拉走,这有助于他了解天下的一切。可叹的是项羽的军师范增老爷子,他自认为对天下的一切了若指掌,将富饶的巴蜀之地当成蛮荒之地,他建议项羽将刘邦封到巴蜀之地,并将秦国本土划分成三块,分给三名秦朝降将,任务是封锁刘邦。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要了巴蜀之地,又死皮赖脸的要了汉中之地,这为刘邦的汉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邦进入汉中后,在萧何丞相的主政下汉国很快恢复了秦朝的大部分法令,但是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法令,社会治安与经济得到快迅恢复。同样在萧何的推举下韩信成了汉军统帅,这标志着汉军有了与楚军一战的灵魂人物。韩信是一代兵仙,他接管汉军后很快出击三秦,将大秦名将章邯击败,收复了老秦国全部故土。韩信在前面攻城掠地,萧何则在后面接管土地人口,恢复法律,恢复生产,将老秦国当成汉国的的大后方,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与粮食供应。韩信与萧何的绝世军政才能,是刘邦越打越强的根本原因,刘邦打败了后总能东山再起。

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以后,将咸阳的财货美女一掠而空,然后一把火把咸阳烧了,这把火不仅把咸阳烧了,也把项羽的民心给烧了。有人给项羽建议,关中是帝王之资,不可弃之不管,当建都咸阳,一统天下。项羽说富贵不回乡犹如穿锦衣夜行,他坚持回彭城建都;名士骂他是沐猴而冠,却被项羽活活烹杀了。项羽分将齐国划分成三部分,分别封给田都、田安、田巿;但是齐国实际军政大权在田荣手中,田荣没有得到分封,起兵造反,击败了田都 ,击杀了田巿、田安。项羽十分震怒,前后三次领兵攻击齐国,每次都是将齐人杀得丢盔弃甲,但是项羽前脚一走,齐人后脚就反,让项羽疲于奔命。项羽到处灭火,且死死的咬住刘邦不放,而韩信则到处收拾各个诸侯国,攻其地,占其民;时间一久,项羽的实力越来越弱,而刘邦的实力越来越强。


大秦铁鹰剑士


一、项羽所奉行的是霸道,想要的是威服。

这个可以参考春秋五霸。我能够打败你,你服软就行,我可以封你做诸侯王,我们共分天下。

二、刘邦要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重点是集权。

与项羽相比,刘邦这边主要汲取秦郡县制等先进制度,在楚汉战争中后期即采取张良的建议,拒绝实行分封制。所过之处,直接收编,归刘邦所有(几个诸侯王的地盘与军队除外)。

以上是二者的终极目标。

这个问题,关键有两点:

1、项羽霸道

最终依靠的是什么力量?六国后人(贵族阶层)。楚军所过之处,重点是搞定当地的某个王,比如齐王不服,他就削齐王,齐王打服了,承认项羽是霸王地位,就算是摆平了。

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服不服

这些六国贵族,虽然早已落魄的和普通人异,然而,他们每个人骨子里却一直把自己当王看待。项羽无非代表楚国而已,而齐、赵、韩、魏都是与楚国平起平坐的诸侯国,凭什么高人一等?这也是齐国一直反楚的主要原因。

能不能出力气

这些贵族能不能出力气?答案很肯定,不能。


  • 每个诸侯国都有了自己的军队,臣民,凭什么会主动去做楚国的哈巴狗?
  • 这些贵族早已失去了忠心于他们的百姓,能臣、大将等核心力量,这样的诸侯国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凝聚力量?事实正是如此,项羽所分封的诸侯国也是一个个外强中干,主动充当楚汉战争时期的跳梁小丑。
  • 3没有立场。他们每个人,内心都将自己当成“真命天子”,本就愿意屈服于楚。只是碍于项羽力量太强大,不得不低头,一旦有机可乘,这些人,要么直接反楚,要么投汉,或者表面曲意迎合,暗地里捅上一刀。

总之,这些支持力量,各怀鬼胎,离心离德。以这些六国之后作自己的后盾,最终,逼得项羽无处可逃。


刘邦王道

与项羽将自己打来的利益分给诸侯王不同,虽然仍保持张耳、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但即使仅存的这几个王,也都派有监视的人员,甚至是共同管理治下诸侯国,比如,曹参一直在韩信营中听命,名为协助,实则是监军。同时,他将大部分土地都据为己有,把这些利益分给自己的下属,比如张良、陈平、萧何、娄敬等这样的中下层阶级。

这些人与项羽所倚重的六国之后不同:

  • 豁得出去。这些人大多都为温饱而卖命,无后顾之忧,也无富贵病,敢打敢拼,刘邦也舍得下大本钱给他们。比如派陈平散万金离间项羽、范增,计是好计,钱是好钱!
  • 很少掣肘。刘邦对诸侯王采取监视外加及时削弱其力量等策略,让这些王子不敢轻举妄动。其他的将军、文官,由于没有地盘与军队,就更安全了。
  • 滋润万民,而不是假公肥私。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以上是二者的对比。


骑驴走汉唐



万水千山总是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居月余,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这一段记载能看出项羽和刘邦的区别。刘邦虽然没有项羽善战,但是他还是挺能收拢人心的。项羽固然连战连胜,但是他并没有刻意的扩大地盘,也没有刻意收拢人心。项羽太意气用事了,为报项梁之仇,坑杀二十万投降的秦军。这件事对他之后影响还是挺大的。

之后项羽又分封多人为王,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等。这些王都是有自己的属地的。但是最后很多人带着领地反叛项羽,投降了刘邦。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性格决定的。


栗栗栗子豆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与项羽打仗,虽说一次又一次的被打败!但是刘邦在不断的争取人心,队伍在不断的壮大!而项羽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不断的吞噬刘邦的地盘,但是项羽在不断的丢失民心,队伍在不断的减少!在做人这方面,项羽不及刘邦,这是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主要的原因!

像韩信这么优秀的将领他不用,像范增这么出色的谋士他不用,文臣武将都被排挤,他即便是有三头六臂又如何!韩信说,项羽这个人,不懂得放权!将士打了胜仗,应该加官进爵,而项羽将大印拿在手里磨去了菱角都舍不得给手底下的将领!此外,项羽在江山还没有打牢的情况下杀了义帝,这种过河拆桥的行为,使得他不仁不义!此外,项羽分封不均,他分封全靠感情用事,根本不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分,导致一些人不满!

项羽进入咸阳以后,就屠杀咸阳的老百姓!而刘邦却与咸阳之民“约法三章”,从这一点来看,项羽已经失掉了民心!所以,项羽虽然打的地盘多,但是失去得也越快!包括很多跟随他的封王,最后逐渐叛变归附刘邦,只能说明一点,项羽不得人心!而刘邦,已经是民心所向,人民对他心悦诚服!而项羽恰恰相反,连手底下的谋士范增都离他而去,可见项羽做人是多么的失败!

当然,项羽对历史也做了不少的贡献,他破釜沉舟灭大秦!他的勇武,谁也比不上他!刘邦在他手底下,只有吃败仗的份!假如项羽不是一个失败者!在历史上的名声绝对不比韩信差!所以,现在很多人抬举韩信,而忽视了项羽!成王败寇,是历史上的至理名言!如果再让项羽选择一次,他应该不会这样!所以,最终无脸见江东父老,选择一种体面的方式自刎而死!


谋士说


刘邦注重建立根据地,他率先攻入关中,与秦人约法三章,三秦的百姓拥护他。他以关中为根据地,关中是粮仓,退可守,进可攻。而且有源源不断的兵源、粮食。同时刘邦善于用人,他用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一大批军政人才。所以刘邦虽然打了很多败仗,但他败的起,补充快。项羽根本就不建设根据地,打仗打的都是老本,不会生息,就越打越困难,赢了也没有大收获,输了则更惨,所以项羽虽然经常打胜仗,但势力越来越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