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人誰歷史地位最高?

leslie_cheung


先不管這幾個人生前做什麼,單看看他們的生卒年和後期居住地:

魯迅:1881年—1936年,大陸;

胡適:1891年—1962年,臺灣;

錢穆:1895年7月—1990年8月 ,香港,臺灣;

林語堂:1895年10月—1976年3月,臺灣,香港;

錢鍾書:1910年—1998年,大陸;

李敖:1935年4月—2018年3月。臺灣;

年齡最大的魯迅比最小的李敖大54歲哦,魯迅先生去世那年,李敖才1歲。他們作為中國人,只有錢鍾書跟上了新時代。魯迅先生是毛主席肯定了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各自在歷史上的地位:

一、魯迅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語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餘萬字傳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對新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胡適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他19歲留學美國,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學創作,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


"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思想界掀起了一場批判胡適思想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胡適的思想不僅受到了他的對立者的猛烈批判,而且他的朋友故舊,甚至學生也都向他一齊開火。

1949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何干之的 《五四的兩個基本口號》,文章批判了胡適在 "問題 與主義"的論戰中的主張是阻止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成長,是對工人階級的革命領導權的抗拒。

事實上早在民國時期對胡適思想的質疑之聲便已存在,例如魯迅、陳西瀅都指責胡適的提倡整理國故是開現代科學倒車的作法。胡適研究專家周質平認為:胡適所提倡的整理國故,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無積極推動的作用,還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乾嘉考證的老路。

這樣看來,人們肯定他在“五四運動”中的積極作用,但是他的思想並不為新中國的人民所接受。儘管有人想把他“請”上神壇,恐怕也是枉然。


三、錢穆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教授。 1990年在臺北逝世。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 。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四、林語堂

現代著名作家,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他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向海外,還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著名學者。


他早年留學美國、德國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曾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等。定居臺灣後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其文風有別於左翼作家所主張之戰鬥的文風,而是站在高於現實處,以自由主義精神寫“熱心冷眼看人間”的智慧文章,堅持用散文的筆調本色為文,廣達自喜、獨抒性靈。


五、錢鍾書

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他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有卓越成就,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鑑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錢鍾書以一種文化批判精神觀照中國與世界。在精熟中國文化和通覽世界文化的基礎上,錢先生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總是表現出一種清醒的頭腦和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絕任何一種理論學說,也不盲從任何一個權威。他畢生致力於確定中國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宮殿中的適當位置,從而促使中國文學藝術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學藝術的總的格局中去。為此,他既深刻地闡發了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蘊和獨特價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歷史侷限性和地域侷限性。他既批評中國人由於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橫掃了西方人由於無知而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他對於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人瞭解西方的學術以及使西方人瞭解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六、李敖

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國學大師,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臺灣作家,歷史學家,詩人;臺灣無黨派人士,曾任臺灣“立法委員”,2008年任滿退出臺灣政壇。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

我們現在看這個問題,必須看他們對新中國歷史文化的貢獻,從一點出發,應該仍然是魯迅先的歷史地位最高。



徐福記1230下水詩文


錢穆、錢鍾書、林語堂、胡適、李敖、魯迅,這幾個人誰的歷史地位最高?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歷史地位是由才學和時勢所決定的。

若講歷史地位,最高的是胡適和魯迅。胡適是“民國孔夫子”,雖然學術水準不一定是最高,但是但開風氣不為師,胡適在踐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多個學科領域有較高的造詣。魯迅則是“二十世紀文化的旗手”,以一支嬉笑怒罵的如椽巨筆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批判精神和人民情懷。

其次則是錢穆,錢穆是國學大師和史學大家,“一生為故國招魂”。同時他還創辦了新亞書院,即後來的香港中文大學。後來又到臺灣,是當時時代背景之下,在道統和學統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和化身。之後再是錢鍾書和林語堂兩人,在這些人中論學問見樹,以錢鍾書和錢穆最高,錢鍾書“立志讀編清華之書”,是民國遺風的最後見證者,傳承者之一。林語堂的散文造詣在華語文學界有著極高的地位。最後是李敖,李敖的雜文造詣,包括其狂狷性格,在沒有大師的時代,不得不說,在我們這個年代裡獨具一格。


青年史學家


首先,把六位不同檔次的人放在一起排位沒意思。


要我說,第六位肯定是李敖。李敖對於現代文學、思想、政治的建樹不大,把他有特色的作家來看最好。

其次呢,要確定其餘五位大師的歷史地位,也要看地區。

在大陸,魯迅毫無疑問排第一位,出於歷史原因,我們對魯迅有過度的推廣和崇拜。

對於胡適,他的書一度在大陸成為禁書,可是在臺灣,胡適卻是穩座臺灣文壇的頭把交椅。我們大陸推崇的魯迅一度在臺灣就成了禁書,甚至還名字都不能提。魯迅的學生臺靜農在臺灣在任何場合對任何人都不提魯迅的名字。

林語堂主要在散文和小說方面取得成就最大,中年以後基本在美國了,本來消聲無跡,但是上世紀90年代又火了。

錢穆講受中國文學史受到尊敬和推崇,但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遠不及以上四位。

錢鍾書是以學問出名,小說也寫得好。

再次,給其餘五位大師論歷史地位,評判的標準是什麼?

論雜文,魯迅第一;論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學建設,胡適第一;論閒適小說,林語堂第一;論學問,錢鍾書第一;論中國文學史,錢穆第一。

五位大師可以說都是全面發展,但是每一個擅長的領域不一樣。因此,我們後輩向他們學習,主要是學習已經精通並出書的知識。至於排歷史地位,那就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了!

2018年靈林玖玖原創,一個寫過100篇以上書評的閩南人。


靈林玖玖


錢穆,錢鍾書,林語堂,胡適,李敖,魯迅

這六位民國大師,誰的歷史地位更高一些。

雖然他們六位在多個領域都有建樹,但所專還是不太一樣

歷史方面,錢穆是大家,在歷史領域建樹頗多,《國史大綱》《先秦諸子年系》《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都是扛鼎之作。他與陳寅恪,呂思勉,陳垣一起被稱為上世紀史學四大家,在歷史領域,錢穆先生自然是六人中的NO1

而國學方面,錢鍾書則是這六位中的翹楚,錢先生中今中外經史子集無不一精,學問通貫中西,自成一家,《談藝錄》《管錐篇》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的明珠級鉅著。

論小說和散文上的成就,林語堂先生當仁不讓,《京華煙雲》《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都是經典之作,先生也曾經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雖然錢鍾書先生也有《圍城》,魯迅先生也有《阿Q正傳》,李敖也有《北京法源寺》,但成就還是不如林先生。

而論寫雜文,李敖自詡為三百年來中國寫雜文來第一人,但夜狼則認為他還是隻能屈居老二,魯迅先生不稱第一,誰稱第一。論罵人不吐髒話,吾輩唯拜周樹人。

胡適先生在六人中算是一個全面的全能選手,能寫詩,國學功底也不錯,哲學也研究得不錯,當政客也挺合格,但就是沒有哪一樣是出類拔萃。

如果真要從六個人中評出高低的話,我們只能從歷史影響力來評斷歷史地位,那麼答案還是魯迅先生,因為他的作品對607080整整三十年的一代中國人來說,影響太深遠,雖然這種影響力有時勢和政治的因素,但過去幾十年,誰能比魯迅的作品更有影響力呢?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看這麼多回答真讓我觸目驚心。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很多人習慣揮著道德大棒去評價歷史人物。不是抨擊民族大節,就是在指摘個人生活。

這幾個人物都是文學界的。難道不應該從文學對歷史的影響力作為參數,去評價這些人物對歷史的影響力嗎?

此外在文學上對標唐宋八大家,評價這些人物的影響力和歷史評價,我覺得是可行的。

魯迅的影響力在這幾位中毫無疑問是第一。民族魂這面旗幟,除了魯迅,誰敢當,誰能當,誰配當?請注意這不是道德評價,這正是這個人物綜合一身一生的公眾評價,歷史評價。魯迅的文章,是他身處那個時代最能振聾發聵,並至今警醒後人的不朽之作。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平心而論不如胡適,錢鍾書,錢穆,但整體成就最高,對標蘇軾,故排第一。

胡適文化水平最高,作為一代大師開啟新文化運動。對標韓愈,排第二。

錢鍾書學貫中西,學術成就最大且以小說名世。對標歐陽修,排第三。

林語堂文學造詣極高,散文小說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標黃庭堅,排第四。

錢穆屬歷史學家,雖說文史不分家,但終究不能混為一談。故不作排名。

李敖最末。對標曾鞏。


魚尾


本人以為,從廣義的文化意義來評價上述幾人,或者更多的在各個文化領域有著卓越成就的中國文化史上的文化人物中,都沒有人能夠超過魯迅和胡適。之所以這麼說,乃是因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最為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胡適和陳獨秀髮起和領導的,魯迅等人為主將的〈白話文運動〉,以及由此發展而成的〈新文化運動〉。

胡適發起白話文運動之後不久,就因為初期的白話文的不成熟而陷入了一種深深的憂慮之中。他說“如果白話文運動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又丟失了傳統文化的優秀的一面,我胡適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了。”當1918年魯迅的,中國大陸上有史以來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的時候,胡適說“我終於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我們成功了!”所以,當胡適的同事和朋友對魯迅頗有微詞的時侯,胡適制止了他們,胡適對他們說“魯迅是我們的人”。

魯迅從來都是“革命派”的人!如果沒有白話文,那麼多的文也好,史也好,詞也好,賦也好,能不能讓只具備初中文化的人就能從其白話文的翻譯中得以識之?就能不能使古典文學不僅沒有消聲匿跡,反而使之它們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承?再說,魯迅的成就並不止在文學方面,儘管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評委馬悅然曾經說過,“魯迅只憑他的〈吶喊〉和〈彷徨〉兩部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就唾手可得 。”但魯迅還是〈中國小說史略〉的著作人,這個關於中國文學史的著作,直至今日,也還是中國小說史的最權威的著作。魯迅還是中國最傑出的翻譯家,是中國翻譯學的奠基人,他所翻譯過來的外國著作有300餘萬字。他所經過辨論以至爭論所取得都翻譯學上的勝利至今仍然是我國翻譯學所遵循的基本原則。魯迅還是我國作家中被翻譯到國外的文字最多的作家,他的文學以及歷史著作,包括全集,準全集,小說集,雜文集,通信集(包與許廣平的〈兩地書〉)都被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翻譯出版,他們甚至說“魯迅是世界的魯迅”。 放眼中華大地,哪一個中國作家受到過如此對待?哪一個作家能夠讓莫言說出他“願意用他的十部作品來換魯迅先生的一部〈狂人日記〉,用自己的全部作品來換魯迅先生的一部〈阿Q正傳〉。”?

上世紀五十年代,胡適的學生傅斯年發現了一個叫許倬雲的青年學生很有培養前途,於是就出面募集資金贊助送他去美國留學。但由於許倬雲身有殘疾的原因,傅斯年多方奔走無果。傅斯年只好找到胡適,請胡適出面募集資金。但胡適的募集依然無人響應,於是胡適便自己出資送許倬雲去美國留學。出發前胡適對許倬雲建議說,出去就不要學自然科學了,學歷史學吧。許倬雲學成返回臺灣後,終於成為海峽兩岸最優秀的,權威的歷史學家之一。

順便說幾句許倬雲教授介紹的留美的兩件事。許倬雲先生說,他們的一個美國教授的口頭語就是“我們不知道”。於是有一天一個美國學生忍不住了站起來對他說“老師,你總是說‘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那麼,我們都知道些什麼?”這個美國教授當即回答說“我們知道的就是‘我們不知道’!”還有一次教印度歷史的美國教授和一個印度留學生髮生了激烈的爭論,這個美國教授情急之下說了一句“因為我是研究印度歷史的權威,所以我說的就是正確的。”那個印度留學生馬上反駁道“老師,我很欽佩你堅持自己的見解的勇氣,但是我要說,一個人是不是掌握了真理,並不取決於他的地位。”許倬雲教授說,“這兩件事,使我受益終身。”

大約十年前,〈南方週末〉用大半個版面的篇幅報道了記者對許倬雲教授的採訪。這大半個版面的一半是許倬雲教授對胡適的評價,另一半則是對魯迅的評價。採訪將要結束的時候,記者請他談一談胡適和魯迅的比較,他說,“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人裡,可以傳下去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胡適,一個是魯迅,其中魯迅的成就要大一些。”記者還問他怎麼評價李敖,許倬雲教授很乾脆回答說“對李傲,我一句話也不說!”

對胡適和魯迅的貢獻本人在至少五篇文章裡回答過,〈南方週末〉記者採訪許倬雲教授的報道或許會有電子版,有興趣者當可查閱,此處就不作贅述了。


杜新1


我認為六個人中很多都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比如錢鍾書、錢穆、林語堂和胡適。一個學者的地位不應該由他們讀了多少書和寫了多少書來決定,而應該由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激情來決定。

普羅大眾是讀不懂什麼書的,只會人云亦云,看一個人地位多高就仰視著誠惶誠恐的。他們不是真正地能分辯他們的思想的意義的。就象現在的人誠惶誠恐地仰視百家講壇上那些偉大的大師一樣。

錢鍾書、錢穆、胡適和林語堂根本沒什麼社會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激情,從本質上說他們都是追求個人生活的布爾喬亞。他們有才華看清了一些社會問題,也能用學術的解剖刀來分析問題,但他們都是遠遠地看著社會問題,心裡首先想的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他們沒有為社會進步犧牲的道德激情。有才的人多的是,但很多人都是因為地位和互相之間吹吹拍拍,從而在人群中有個盛名。百家講壇上很多大師如果不是因為是教授上了電視,他們的水平並不會比廣場上的芸芸眾生高多少。只不過普羅大眾不能分辯,被他們滿口之乎者也嚇到了。

《圍城》有什麼好,只不過是顧影自憐、搔首弄姿的自我哀呤,從那裡根本看不到社會責任和道德激情,胡適和錢穆都是個在舊紙堆裡找存在感的人,林語堂是高高在上,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來寫文章的,他的《中國人》雖然有才但沒有激情。

說到底他們都是書齋裡呤詩做賦自我娛樂消遣的文人,是自私自利膽小怕事沒有犧牲精神的布爾喬亞。

他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舒服生活。他們不勤奮也不能真正忍受寂寞去建立一套創新性的試圖改革社會的思想。他們比起西方的思想家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個人品質上都要差一大截。

魯迅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這不是因為他有多高的學術水平和文學造詣,而是他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激情。周恩來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如果沒有魯迅對民主平等的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呼喚,中國現實的文化進步性就沒有這麼高,說個嚴重點的比方,沒有魯迅中國現在可能還象印度一樣倒處是等級觀念,當然這個比方可能是誇大了。沒有先烈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巨大的犧牲精神去聲嘶力竭地呼喚和吶喊,現在談什麼中華復興和繁榮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文化的進步是不可能搞好經濟的。

李敖也是有社會責任感和鬥爭精神的。但因為地域和時代的原因,耍說他就大複雜了。

魯迅以及左聯掀起的那場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整個歷史的影響是開天闢地的,因為他們打碎了舊文化,建立了新文化,沒有這種新文化的建立就沒有現在的復興。


藍天白雲77597639


歷史地位最高的是胡適。這個其實毫無任何疑問,從民國到現在,這6個人裡,歷史地位最高的都是胡適。

在我的孩提時代,整日整日陶醉在書的世界,愛文學,卻更愛雜家百科。這6個人裡,接觸到最多的——是魯迅。

《魯迅雜文選集》不知看了多少遍。語文課本中的《記念劉和珍君》的要背誦的那幾段只用了10分鐘就全部背過。魯迅如何跟錢玄同、林語堂、顧頡剛、陳西瀅不和,如何跟親兄弟周作人鬧翻,如何如何拿著北洋政府的錢,公開罵北洋政府。

但是後來看的一些書,譬如《中研院的那些事》,有關陳寅恪、梁思成等人的書籍時,卻發現,

胡適的名聲才是大得驚人

譬如說,中央研究院第二任院長選舉時,胡適遠在美國,競爭對手包括國民政府的諸多高官,翁文灝、朱家驊、王世傑等,但是學者名流以陳寅恪、傅斯年為代表卻堅定地選擇胡適。陳寅恪在選舉會議中直呼:“我來重慶就為投胡適先生一票”。結果怎麼樣呢?胡適雖然遠在美國,但還是當選,最後只能讓朱家驊代理院長。可見學界對胡適有多麼推崇。

胡適本人是新文學運動的先驅,新思想、新道德的代言人,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國駐美全權代表。胡適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人

但魯迅先生地位就有點低了,曾在蔡元培的邀請下擔任教育部僉事,後來在北京大學、女師大也只是講師,再後來輾轉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擔任教授。蔡元培、宋慶齡創立“民權保障同盟”時,魯迅先生只是上海分會委員;“左翼作家聯盟”時仍然只是常務委員。

因此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文學成就是毫無疑問的,但當時所說的“地位”,更多的是學術,而不是純文學。

而林語堂、錢鍾書、錢穆 3 位先生則更多隻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化大師,林語堂先生的文學及語言學,錢穆先生的歷史學,錢鍾書先生的文學及英文。

李敖?不認識。談學術,他沒有資格;談地位,他不配。

因此這6個人地位如下:

胡適>>魯迅>林語堂>錢穆>錢鍾書>>……>李敖


安若凡


在你所列出的這個六個人,即錢穆,錢鍾書,林語堂,胡適,李敖,魯迅中,首先李敖不能和其他五個人相提並論,李敖出生1935年,其他五人最晚出生的是錢鍾書,是1910年。

其次,我們這裡談論某個人在歷史上的地位,主要依據只能是這些人活躍時期以及後世各個時期的評論家、相關歷史學家們對其評價,因為這不是討論他們各人的學術造詣、學術成果或者創作成就,那麼也許頭條裡一些專業人士可以憑藉自己的學術能力給出個人答案——所謂地位,是眾人公認後才能獲得的,而作品成就、水準則有相對客觀的衡量依據。

除了李敖外,其他五個人首先因為活躍於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而名動中國,甚至名動海外。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即五四運動,對中國自民國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文化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新文化運動都具有開啟一個新中國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發起、領導這場新文化運動的人,或者在這場偉大的文化運動中成為正能量的活躍人物,就必然會被後世的各種史書所褒揚。那麼在提問者所列的除了李敖之外的五個人中,誰最被後世褒揚的最多、捧得最高?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上述是海外的專家和國內的專家對中國歷史上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基本評語,注意看其中提到的人,提問者所列的六個人中只有魯迅和胡適在其中,所以他們兩個人也是公認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

——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私立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張少談主義,主張先疑後信,主張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他擁有三十六個博士, 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博士學位的人之一。”

——魯迅“為中國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亦是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中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學術著作、自然科學著作、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和木刻版畫的研究,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蜚聲海外,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界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此外,魯迅的《狂人日記》被後世譽為中國白話文小說第一篇,而他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至於胡適,我承認,他的文學作品我完全沒有閱讀過,不做評價,也沒有資格評價,但看評論家和文學史相關論文的評論,很明顯,胡適的文學作品仍然沒有魯迅的作品影響更大。雖然胡適在八十年代開始也逐漸在大陸上開放了,但並沒有誰說得出他究竟有什麼皇皇鉅著或者什麼經天緯地的偉大文學作品值得一說的。

最後回到問題上來,談論歷史地位,當然首先看影響力和公認的地位,那麼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和胡適都屬於領袖人物,就貢獻而言,他們都是彪炳史冊的人物,可以說地位相當,所以兩個人第一回合打個平手。然後再評兩個人在學術方面,很顯然,兩個人在學術方面都各有建樹,但通過不少論文和媒體文章介紹,給我感覺胡適在學術研究方面,可能比魯迅更多一些成果,魯迅相對較雜、比較多方面,所以在學術方面,算魯迅略輸一籌。但是,在文學創作方面,魯迅就憑《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兩個小說的成就,已經可以被認定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人了,這就遠遠將胡適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努力甩在了後面。所以這一回合可以說是大比分勝過胡適。那麼最終綜合來評論,我個人認為魯迅的歷史地位,毫無疑問是超過胡適的。


天淞子


這六人涉及的方向不同,魯迅、林語堂、李敖的主要建樹算是在文學界,排名毫無疑問也是這個順序。胡適、錢穆、錢鍾書的主要建樹在學術界,尤其是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力旗手,歷史功績擺在那兒。錢鍾書則除了學術外,其文學作品《圍城》也在近代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加成不少。如果綜合起來讓我排,應該是魯迅、胡適、錢鍾書、林語堂、錢穆、李敖。

魯迅與胡適必定是前兩名,這個應當沒有疑問,無非是誰先誰後的問題。個人以為歷史的功績是一時的,而文章的影響是千秋的。魯迅的文章直到今天來看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其中發人深省的力量放在任何時代都是瑰寶。胡適學術著作也不少,但沒有特別拔尖的。而且個人觀點,學術是立足於往昔,文學是立足於未來!學術研究總結的畢竟是前人的成果,歷史再清晰於今人的意義還是不如文學作品大。

所以錢鍾書、林語堂也因為這個原因排在錢穆前面。林語堂主要生活在臺灣,他的作品我們不太熟悉,就文學成就來講,是應該重新評價的。

至於李敖為末,如今其人已經蓋棺,當有定論。他的成名與其說是文學成就,倒不如說是鬥士形象。但這個形象與魯迅相比太低級,魯迅的文字是深擊靈魂的,李敖則是謾罵,缺乏理性和深層次的批判主義。至少我個人來講,對李敖的作品毫無印象。

當然,這種排名是非常主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