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整頓可能延期,釋放了什麼信號?

小馬讀財


監管整體思路是對的,打破剛兌,理財產品進行精細化淨值化管理,打破資金池現狀,限制非標產品的配置,減少銀行理財產品期限錯配,逐步進行金融業統一監管。

監管思路沒有也對,這些年來銀行理財配合信託等非標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影子銀行的發展。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過去兌付具有剛性,這樣會加大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健康理財應該做到審慎投資,風險自己負責,所以要實行淨值化管理。再者,配置大量非標產品也導致銀行理財有流動性風險等問題。

所以很明顯,面臨這麼多問題,讓銀行二十多萬億規模的理財產品全部在今年底調節完成可能是不現實的,一些銀行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所以監管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限制,對銀行不是壞事兒,畢竟過渡期延長了。當然長期看監管的思路的不變的,監管政策還會一直調整和堅持下去。


墨化kingshy


很多人可能並不理解銀行理財整頓延期的意義,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2018年央行下發了相關理財指導文件,規定從2018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要逐步打破保本保息的規定,也就是所謂的剛性兌付。

但是從2018年開始給予了銀行兩年時間週期內的過渡,這個時間截至為止是2020年。換句話說,在這兩年的時間,週期內,我們在當前的市面理財上,依舊看到了少量保本保息型的理財產品。

而經過這次的延遲整頓之後,給予了部分銀行延期到2021年,也就是還有一年的時間週期的決定。這也就意味著進入2020年之後銀行理財的發行依舊可以含有少量的保本保息型理財產品。


所以這麼來看的話,對於我們很多喜歡穩健型投資理財者而言,確實是一種利好。很多人都喜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有保本保息型的理財產品,利率即使相對較低的話,也是有很多人願意去購買的,那麼在今年的時間週期內,我們依舊可以買到這部分理財產品。


晴天財經閣


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表示:我們要求銀行機構制定整改方案,包括中長期方案,原則上必須在過渡期內到位,但確實有個別機構資管產品存量比較大,也會適當地給予一些靈活措施安排。

消息人士透露,對於2020年末依然難以處置的存量資產,處置時間或可延長到2021年末。那麼這個新聞是對理財行業的利好嗎?投資者應該如何看待銀行產品?

【對理財行業是利好?】

首先肯定的是,這則消息是對理財行業的利好。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此次疫情會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大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這就對投向實體企業的銀行理財產品來說蒙上陰影,有些產品可能會逾期。在這節骨眼,監管允許延期一年,那麼會給理財行業帶來喘息機會。

【理財產品的問題?】

在很多人印象中,銀行理財沒出過問題,其實出現過問題,尤其是固收類項目,累積的毛病還不少,我們列舉了以下幾個方面:

1,無劣後;銀行理財產品其實無劣後或者不清楚劣後方是誰。

2,資管新規整頓;這次延期後,本來還有10個月,現在有22個月時間,相對緩和了很多。

3,資產去向不明;只知道一個大致方向,不清楚投向具體的標的。

4,資金無法跟蹤;銀行銀行先融資然後再投資,所以無法根據協議追蹤資金。

【理財風險是否解除了?】

那此次資管新規出來後,風險就解除了嗎?這要分兩方面看:

1,大部分風險暫時解除,但沒有根治。

2,此次延期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跟P2P備案一個道理,P2P備案一直延期最後不了了之,因為裡面的問題太多。在銀行理財市場中,有部分產品還是會暴雷,只是爆發風險的時間往後移了而已。

【總結】

綜上,此次延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理財產品的風險,但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明,很多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比監管預計差的多。

以上內容僅代表小馬讀財觀點,並非標準答案,小馬讀財也不提供標準答案,如有質疑歡迎提出,我們歡迎高質量的不同聲音與我們共同探討與進步。


小馬讀財


按照2018年5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所謂的資管新規),當時要求銀行對自身的理財產品進行整頓(最有名的就是當時要求退出保本理財產品),為此給予了2年過渡期,目前2年的過渡期已經即將到期。

2020年2月13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肖遠企對資管新規過渡期的問題予以正式回應,肖遠企回應道:今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非常重要的一年,銀保監會要求銀行機構要認真執行資管新規和相關理財規則,認真地化解存量資產的風險,圓滿地在過渡期內把有關工作處理好。他同時坦言,確實有一部分銀行機構資管產品存量比較大,資管新規出臺前存量就比較大,在過渡期內完全到位,個別機構還有一些困難,但是我們都要求他們制定整改方案,包括中長期方案,要求是原則上必須在過渡期內到位。當然對於個別存在困難的機構,我們也會給予靈活的措施安排。

釋放了什麼信號?

截止到2018年末,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已經達到了近30萬億的規模,佔銀行儲蓄存款的比重約為40%,體量相當的龐大。在大家的印象中,銀行理財產品是沒有任何風險的,這個其實是錯的,除國債以及銀行存款之外,其餘任何的投資,即使是低風險產品,仍然存在風險,只不要發生的概率不高,但體量足夠大,肯定會有相應的事件發生,以往理財產品發生虧損,大部分都是銀行自身兜底,實行剛性兌付,但這個是不符合市場規則的。剛性兌付無法反映理財產品的風險溢價,如果持續承諾保本保息,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成為低風險產品,社會資金必然會大量湧入,而真正的低風險產品則難以獲得資金支持,長此以往很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不過龐大的體量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其實理財產品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嵌套了各類自管產品,信託等等,資金用途不明,部分甚至指向為股債、樓市等),所以當時銀保監會才會給予2年的過渡期,按照要求今年大部分商業銀行應該都會整改到位。部分存在困難的,特別是受到此次疫情影響,部分投向實業的理財,風險度提高,短時間內全部轉換,對這些銀行存在困難,有特殊需求的,銀保監會應該會在給予延緩,這也是儘量的降低整個市場的風險的一種選擇。

總結

從《資管新規》落地,到各家商業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我國的銀行業理財產品市場正在逐步走向規範化的運營,理財產品整頓延期,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更進一步的做好這個市場。


鯉行者


2月7日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對於存量理財整改的過渡期是否要延期一事,銀保監會將從實際情況出發,正在與央行進行合理評估,很快會對外公佈結果。\r

1.結合歷次整頓延期的情況,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銀行理財資金是近百萬億“大資管”的水龍頭,嵌套各類自管產品,將會湧向股債樓市。\r

2.由於疫情狀態下理財延期執行有利於避免前期出現的槓桿“一刀切”現象。\r

3.在短期也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前期超跌股有望有一定的反彈。但是長期,嚴監管仍然是趨勢。\r

所以,綜合而言,市場仍然以求穩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