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去武漢“過早”

好想去武漢“過早”


武漢,一個每天清晨都熱氣騰騰的城市。這裡有滿大街的早點攤,滿大街買早點的人,滿大街的人都邊走邊吃,這就是武漢最特別的過早。

“過早”是武漢人吃早飯的俗稱。武漢早餐的種類非常多,每天都是蒸煮煎炸、現做現吃,武漢人吃飯講究味道,講究便捷,這裡的早餐雖是小吃小喝,但豐盛味美,搭配得當,有“不食武漢味,妄談有美味之妙稱”。


名氣最大的“熱乾麵”

在武漢龐大的早餐體系中,熱乾麵佔據了半壁江山,是武漢特有的美食代表。每天清晨,食客們只需等待幾十秒,一碗熱乾麵就可以遞到手中。接過面,趁熱把面與醬料充分攪拌,一筷直下,卷面成團,再一挑一吹,呼哧入口,芝麻醬、辣醬與各種拌菜的獨特濃香在嘴中一同迸發,滿足慾望的味蕾足以喚醒一天的節奏。

好想去武漢“過早”

據說熱乾麵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市井,是一位賣湯麵的,名叫蔡明偉的首創。蔡師傅研究出的“撣面”工藝,不但加快了麵條製作的速度,而且使麵條的口感更勁道順滑。當客人點餐以後,面只需在竹簍裡用沸水焯一下,滑入碗中,加調味料、芝麻醬、辣油、花生碎等,再撒上鮮甜的鹹蘿蔔丁和香蔥花或香菜、一勺浸有牛肉片的老湯,口感飽滿豐富的熱乾麵,就是完美的過早。


三種口感的面窩

面窩,武漢特有的民間小吃。它四周厚而中間薄,經油一炸,整體看起了就像個“窩”,所以叫面窩。但它並非用麵粉製成,而是由粳米和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製成。據當地的老師傅講,這米漿的配比很有講究,要“七米三豆”,黃豆少了,面窩的味道不香;黃豆多了,面窩又油膩稍重。

好想去武漢“過早”


一款好吃的面窩要用一種特殊的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入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裡炸,很快就做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這樣的工具,使炸出的面窩外表酥,下凹處米漿多而軟,中間米漿薄而脆,入口即可吃出“酥、脆、軟”三種口感。對武漢人來說,面窩是過早的萬能搭配,配蛋酒最地道,配糊湯粉最妙……


家喻戶曉的三鮮豆皮

三鮮豆皮,一款在武漢街頭巷尾都有賣的民間特色小吃,以糯米、大米和黃豆和制而成,餡有鮮肉、鮮蛋、鮮蝦等,故名三鮮豆皮。它一共有三層,第一層是豆粉兌麵粉和鮮雞蛋,第二層是糯米,第三層是鮮肉、香菇、鮮筍混合而成的餡料。經過大平底鍋慢慢的煎炸,豆皮金黃透亮,糯米黏軟爽口,餡料鮮香,口感也非常鮮美。

好想去武漢“過早”

武漢漢口鬧市區的“老通城”三鮮豆皮歷史最為悠久,也最負盛名。1958年,毛主席兩次親臨“老通城”,在品嚐了“三鮮豆皮”後說:“豆皮是湖北的風味,要保持下去”,“你們為湖北創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謝你們。”


香而不膩的油餅包燒麥

油餅包燒麥其實就是武漢的一種特色吃法,就是把炸好的油餅戳一個洞,然後再塞進四個燒麥。武漢人認為,傳統的燒麥過於油膩,若減少燒麥的油,加入上好的餡料,味道不但不會打折,包進剛出鍋的油餅,一口下去,既能吃到油餅的酥香,又能吃到燒麥的軟糯,口感十分美妙。

好想去武漢“過早”


綿綿甜甜的米粑粑

粑粑是享譽大江南北的傳統美食,它的食材廣,種類多,有蕎麥粑粑、包穀粑粑,苕粑粑,洋芋粑粑,高梁糯米粑粑,槐花粑粑等等。武漢的米粑粑是粑粑族的一種,由大米經過磨漿,加醪糟輕微發酵後做成。出鍋的粑粑,少油焦香,入口糯甜,回味微酸,還帶有淡淡酒香,非常爽口

好想去武漢“過早”


聽當地人講,過去武漢人賣米粑粑,沒有店堂,街頭巷尾停下來,只要有一口中間有凹陷的平底鍋,配一口灶,備好一大桶發酵後的米漿,就可以做了。出鍋的粑粑,散發著淡淡的米香,趁熱在中間撒點紅糖,一對幾分錢,是兒時難忘的美味。


“武漢一絕”糊湯粉

糊湯粉,一種與油條相配的經典漢味小吃。它的湯汁是用兩三寸長的野生小鯽魚熬製成的。野生的小鯽魚,肉質密實,味道鮮美,入鍋用文火熬上整整一個通宵,直到魚肉不見形,魚骨化湯汁,味鮮汁濃的魚湯就出鍋了。每天早上,煮好用秈稻米磨成漿製成的米粉,滑入湯汁,每根勁道滑潤的米線都鮮香流汁,若再同樣浸入的剛剛起鍋的熱油條,趁熱送進嘴裡,酥軟鮮香的口感,此刻成永遠的美味記憶。

好想去武漢“過早”


當然,武漢的早餐種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如桂花糊米酒、蛋酒、牛肉米粉、甜豆腐腦、燒梅等等,具體有多少,沒有民間或官方統計,據說吃一個月都不重樣。武漢地處華中、九省通衢,南來北往美食匯聚在這裡,形成了包容萬象的飲食文化;武漢又由於地理環境和經濟活動的關係,武漢人很早就養成了戶外“過早”的飲食習俗。而這種獨特的習俗與文化融合,也使武漢的“過早”別具地域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