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國家級非遺項目靈寶剪紙

靈寶剪紙簡介

三門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國家級非遺項目靈寶剪紙

靈寶剪紙歷史悠久,相傳周代末期,道教始祖老子不願看到周王朝的覆滅,欲退隱而去。當他騎著青牛途經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挽留著寫《道德經》。當時,這裡正流行瘟疫,老子就用青牛口中吐出的牛黃製成丹藥散發給老百姓,遏制了瘟疫的流行,後來老百姓把老子騎的青牛視為神牛,加以膜拜,並在每年正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都要剪貼金牛,並寫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的習俗。從此靈寶剪紙代代相傳,在廣闊的生存空間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三門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國家級非遺項目靈寶剪紙

靈寶剪紙在豫西民間剪紙傳統藝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於2008年6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悠久的歷史,黃土地造就的人文氣質,又形成了它粗獷、質樸、率真、渾厚的藝術特色。靈寶剪紙分為單色和染色兩種,製作辦法以用剪刀剪為主,另外還有一種為刀刻的形式。隨著時代和社會快速發展,古老的習俗傳統在民間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傳承發展,內容也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可謂豐富多彩,由古老的窗花、棚花、炕圍、角花、板圍花、炕瓶花、燈花、壺花、盆花、團花、紙紮剪紙、嫁妝物品上覆蓋的喜花、佈置神棚、敬神祈願、神鬼衣帽、各種花鳥草蟲、飛禽走獸、古代人物、傳統戲曲、禮、孝、仁、義等思想的歷史故事,各種喜字福字等,發展到“獨生子女好”、“千龍圖”、“娃娃喜瓜”、“敬老院”、“靈寶三大寶”、“現代人物”、“農家樂”、“秧歌情”、“歡慶三免”等一批現代新作。目前,靈寶剪紙傳承人20人,剪紙藝人318人,獲國家級作品獎26幅,省級獎83幅,三門峽市級獎132幅。

靈寶民間剪紙積澱了特殊地域性文化歷史特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全國享有盛譽,具有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富有極強的欣賞性和研究價值,它是豫西一顆璀璨的明珠,映照中華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