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技術因她領先世界50年,但她卻人間蒸發,丈夫:已35年未見

眾所周知,中國首顆原子彈於1964年爆炸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核國家。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離不開科學家們的辛勤耕耘,也離不開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勞動者,他們雖然沒能讓世人銘記,但歷史上終究會有他們的姓名。在那個特殊時期,曾有一名偉大的女子,她在“鈾同位素分離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使中國的核技術領先世界50年,但是在那之後,她卻突然人間蒸發,就連她的丈夫也30年未曾見過。

中國核技術因她領先世界50年,但她卻人間蒸發,丈夫:已35年未見


1912年,王承書在上海出生了,她家裡不但有錢,還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是中國傳統的詩書之家。在她很小的時候,全家就搬到了北京,讓她在北京接受教育。然而,王承書雖有一顆熱愛學習的心,但是她的身體卻不是很好,在她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三年級的時候,都曾因病休學一年。

中國核技術因她領先世界50年,但她卻人間蒸發,丈夫:已35年未見


幸運的是,王承書在1930年成功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在班裡的13名學生中,王承書是唯一的女學生。學習期間,王承書幾乎在各個考試中都排名第一,當時的老師們也誇她是一朵傲雪寒梅。1934年,王承書大學畢業,她的成績仍舊名列榜首,還獲得了金鑰匙獎。為了繼續深造,她又選擇繼續在本校讀研究生。

中國核技術因她領先世界50年,但她卻人間蒸發,丈夫:已35年未見


研究生畢業後,王承書留在了學校任教,擔任物理系的助教老師。然而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王承書不得不放棄老師,開始輾轉祖國各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做貢獻。兩年後,王承書在昆明遇到了剛從英國回來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張文裕,在戰亂年代下的愛情總是那麼熱烈,王承書也是一樣,沒過多久,兩人便結為夫妻。

中國核技術因她領先世界50年,但她卻人間蒸發,丈夫:已35年未見


婚後的王承書仍然沒有被生活束縛住,她有自己的理想抱負,她要去美國求學。丈夫張文裕十分支持她的決定,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美國密歇根大學在1941年破例接受了一個已婚婦女的申請。在密歇根大學就讀期間,王承書與導師烏倫貝克(著名物理學家)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重要論文,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很多優秀的研究成果。

中國核技術因她領先世界50年,但她卻人間蒸發,丈夫:已35年未見


新中國成立後,王承書堅定地表示自己要回國參與科研工作,為了避免審查,她將相關書籍打包,分成了300多個包裹才郵寄回中國。1956年,王承書回國後,從事原子能熱核聚變的研究工作,國家也在蘇聯的支持下,穩定地前進著。然而在1959年,蘇聯卻突然撤回了大量專家,於是王承書臨危受命,秘密從事核技術研究工作,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中國核技術因她領先世界50年,但她卻人間蒸發,丈夫:已35年未見


這一做就是5年,王承書本可以獲得一些喘息的機會,可是在1965年,她再次被任命為大型氣體擴散機總設計師。直到1978年,王承書已經整整18年沒有與丈夫見過面,而此時的她,再次奔赴“激光分離鈾同位素”技術的戰場。直到1994年逝世,丈夫張文裕才終於見到妻子,她終於不用再隱姓埋名地搞科研,終於可以放下心,因為國家已經強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