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拔刀齋6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很多人卻認為人生就是一個結果。

同理,變法也是一個過程,譚公嗣同卻認為變法只是一個結果。

他有著王安石相公的“執拗”,對著已經腐朽至極的國家制度下以猛藥,其結果當然是“人亡政息”!

假設問題成立的話,對於變法的結果個人還是抱著悲觀的態度。

康有為海外度假:


這裡有著對清朝的個人感情因素之外,還有認為清朝如能援過這口氣,那麼新時代的光明曙光何時才會到來?

維新變法的失敗除了政敵——保守勢力太過於強大之外,其內因——一個“四不像”的團體也是埋葬變法的主要原因,打敗自已的永遠還是自已。

為什麼我會將這個變法團體描寫為“四不像”呢?

其一,光緒變法,劍指慈禧,意在皇權。

雍正皇帝即位後,曾設“軍機處”架空內閣,設“粘杆處”——血滴子來剷除政敵,用“文字獄”來統一全國思想。

其過程不可謂不殘暴,但是雍正皇帝還是成功地加強了皇權。


當然,最後他還是死了,“官紳一體納糧”稅法的建立,肯定是得罪了全國的地主士紳,這裡面當然也包括皇族,可見他的死因也是來自於保守勢力。

當然雍正之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光緒變法就有重複“雍正故事”之嫌,變法是目的,還是集權的手段,不得而知。

其二,康、梁二人,避居海外。

康有為利用變法,大量圈錢,並且在海外買下了一個島,命名為“康有為島”,而且大量蓄養妾室,享受著男人嚮往的風光之樂。

革命資金到了他手中,變成他個人驕奢淫逸的生活財富來源。

此中種種,無不讓人所詬病。可見康有為只是一個政客,譚公的強國強種之夢,和這種人合作,怎麼可能會成功呢?

康梁二人把變法當成實現個人政治野心的一種手段,對他們來說,成亦可喜敗亦無憂!

其三,康廣仁在行刑中大呼:

“冤枉啊,與我有何關係,我只是代兄受死罷了!”


其實還真的是這樣,康廣仁只是光緒與變法派的中間聯繫人罷了,在被捕之前,他仍然在家坐等收最後一筆錢。

一個濫竽充數的人竟然被稱為“六君子”,一個“革天命”的人,竟然如此悠哉悠哉地認為變法只是生意上的一個產業。

其四,其它人我就不再多說了。

而只有譚公一人,他走上與“曾國藩”這一類傳統文臣相反的道路,把變法當成了他的政治理想,來實現他強國強種之夢想。

儘管他慷慨赴死,想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民眾的覺醒,但是結果讓譚公失望了。

據北京老人回憶,行刑現場,儘管譚公大喊死得其所,但是劊子手每砍一刀,圍觀群眾山呼海嘯,這樣死又是為哪般?

從歷代的變法、革命來看,當理念變成手段的時候,都會反過來將它本身終結。

王安石變法,在他身後搖旗吶喊的呂惠卿就是一個典型。

呂惠卿通過參與變法,實現了他的政治野心,登上相位。王安石下野後,人亡政息,變法被終結。

第二個就是洪秀全了,“分田地、均富貴”的理念,讓太平天國走向歷史農民起義的巔峰,也讓許多人願意和太平天國合作,他們在戰場上前赴後繼,就是想實現一個能吃得飽穿得暖的社會。

洪秀全定都天京後,迅速向封建小朝庭變質,這就是“革命理念”變成了“革命手段”反而將“革命本身”終結的經典案例。


所以個人得出結論,如果慈禧將大權交給變法派,那變法派自己就會鬧分裂。

首先,光緒變法目的不純,加強皇權那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僥倖成功了呢?

得不到的永遠都是美好的,得到了的又想就這樣千秋萬代下去,一直不變。

滿人老是說“大清千秋萬代,一統江山”,怎麼個千秋萬代法,那隻能是牢牢守住皇權。

其二,要守住皇權,誰最願意為皇權保駕護航?

保守派。因為皇權的存在,就保證了他們榮華富貴的正統性。所以接下來就會陷入——黨爭。

其三,黨爭誤國,以當時的世界形勢來看,如果滿清朝堂分裂了,那隻會亡得更快了。

有人會說,光緒變法沒有我個人認為的那麼不堪吧。你憑什麼就認為光緒變法也不是強國強種呢?

我可以接受但不同意這樣的疑問,因為封建制度與工業制度呈“三觀對立”的狀態。

工業化制度向全世界瘋狂輸出的時候,俄國皇帝沒了,法國皇帝沒了,德國皇帝沒了,埃塞俄比亞皇帝沒了,國王路易十六更是被送上了斷頭臺。

工業革命:

想要建立一個工業國,皇帝把自己弄沒了?

怎麼可能呢!不說滿清的尿性,就個人品格而言,那必須是聖人再世才會做出如此大的犧牲。

最終還是會回到維護特權的老局面上去,可能會比慈禧掌權好一點。

既然不能從等級制度去修改,也不能從社會制度去修改,那也只能是僅僅將生產力向前推進一小步罷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答——千古亭榭


剛日讀史


那大清怕是要滅亡的更早了。

其實在1887年的時候,光緒皇帝便已經親政了,而且慈禧太后也開始慢慢的把權力放給光緒帝,自己則是修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


在光緒皇帝親政後,發生了兩件大事,而下決策的人,事實上都是光緒皇帝。

一個是甲午戰爭,一個是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爆發前,光緒皇帝不顧國情,帶著一股少年氣,說大就打。結果日本兵陳山海關了,直接秒慫,催著李鴻章趕緊把求和的馬關條約簽了(李鴻章一直拖著,試圖進一步縮小損失,這在當時也是可行的,因為日本雖然打到了山海關,但是軍事經費不足,國家窮的一批,實在是打不下去了,這也是為什麼李鴻章簽完條約的那一刻,伊藤博文會長舒一口氣)。


戊戌變法,光緒皇帝也只是聽著康有為一頓皮毛忽悠就覺得可行,全然沒有意識到變法的阻力。比如廢除科舉,那天下的士人如何安頓。自己羽翼未滿,又怎麼撼動得了手握重權的舊貴族。所以這一次,慈禧也是惱了,不但不退休重新上位,還軟禁了不靠譜的光緒。

不得不承認,光緒皇帝有理想有抱負,日夜希望大清能夠自立自強。但是他從來沒有實際的考慮過問題,一直都是意氣用事,和同時期的明治天皇比,真心差遠了,所以也就是個憂國憂民的空想家罷了。要是他一直握著大權,怕是大清活不到20世紀了。



火器工坊


康有為主張通過孔子和儒學來支持光緒皇帝的全面改革。

政治方面:修改法律,明確官員的管理。

在經濟上:提倡工業、大修鐵路,並改革金融。

軍事:訓練新軍,學習外國操練。

文化方面:廢除八股文,興辦學校,培育留學生。


(光緒皇帝)

從目前的既定歷史來看,中國政治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不能跳出傳統的束縛。(新文化運動始於1915年)

需要明確的是,即使光緒擁有實權,當時中國的繁榮進程仍然有四個障礙:

1、光緒皇帝本身的階級侷限性

光緒是贊成全面改革以鞏固清朝統治的封建地主階級,還是代表新興的中國資產階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問題。因此,即使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如果光緒的基本立場傾向於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而不順應歷史發展,那麼一切都是錯誤的。



2、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官僚階級:

當時,包括李鴻章在內的中央和地方官員代表著地主階級的利益。如果光緒全面推行政治改革,可能會發生動亂。所以,如果要改革,就需要光緒皇帝的強硬態度和措施,就一定要拿出當年的雍正帝改革新政的魄力!

3、封建思想的阻礙:

孟德斯鳩曾經評論說,中國“不確定是否有一個適合民主政治的環境”。中國的封建思想是王權所賦予的大一統的思想,因此皇帝集權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要想實現民主,過程很難。


(明治維新)

4、外國勢力的干涉:

我國作為西方列強在東亞最大的商品傾銷和資本出口市場,外國西方力量自然不會輕易讓中國自己崛起。就好比最近美國市場排擠中國華為是一樣的道理。(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時列強還沒有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日本的價值遠不及中國)。

但是,如果光緒皇帝克服了所有這些障礙,中國將改變新條約,並逐步打破不平等條約的枷鎖。

以當時世界上第一個英國政權為例,清末新政的步伐很可能會提前,比如頒佈《欽定憲法綱要》。然後,收復每一個港口的租界,收復失去的領土(包括外興安嶺和其他地方),並在《馬關條約》中收復對朝鮮失去的控制。

5、可能侵略其他國家

最後,不清楚中國是否會反過來殖民和擴張其他地區。畢竟,到這個時候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中國將會因為實力的崛起而要求更多的殖民地,這很可能成為世界大戰的起源。

以上是光緒皇帝掌握實權時的最佳解決方案,如果當時光緒皇帝改革成功,至少要等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改革才會有很大成效。


搞史人


如果慈溪太后把權力還給光緒皇帝,讓光緒皇帝一個人掌握決定國家事務的大權,光緒皇帝不是一個傀儡皇帝,維新變法也不會成功。在光緒帝的實權統治下,晚清滅亡速度可能會更加快。這一切都來源於光緒帝的能力不足和氣魄不夠,以及晚清欲搖的政治格局。


一 光緒帝的能力不足

光緒帝性格比較軟弱,缺乏祖先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和聰明才智。光緒帝如果有能力與魄力,就會拉攏一些支持他統治的大臣,有著一批心腹,團結一些擁護他的軍隊,早就奪權了,不會甘心只當一個傀儡。他連袁世凱都駕馭不了,而且這個比較信任有著軍隊實權的袁世凱最終也背叛了他。所以,光緒帝在朝廷中都是一個孤家寡人,大臣軍隊都站在慈禧一邊,他的皇位是形同虛設。

可以總結,光緒帝只是一個老好人,一個對晚清國家格局與自己地位不滿的憤青,沒有改革的能力,缺乏俄國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魄力和野心,是不適合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駕馭晚清整個國家前進。

二 支持光緒帝都是沒有實幹能力的書生

即使慈禧太后給予光緒帝實權,光緒帝支持維新變法的政治理想也很難實現。在維新變法中,光緒帝如果掌握實權,就會全部任用康梁派的維新人士,把朝廷的守舊大臣耽擱在一邊,必然會引起守舊派的不滿,必然會阻礙維新變法的實現。

在軍權方面分析,掌握軍權的袁世凱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不會這麼任人擺佈。當光緒帝掌握權力之後,可能很難駕馭袁世凱一類有權力的大臣。畢竟,光緒帝不會帶兵打仗,康有為梁啟超也只是一個書呆子,不懂軍事打仗,在經濟建設方面也只知皮毛,很難擔任治理國家的大任。以光緒帝的才華聚集都是一些空談誤國的書生,治國眼光短淺,必然會導致治國理想難以實現。

在光緒帝支持的維新變法內容上來看,很多也只是一種理想,很難實現。維新派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比較激進,也必然遭到守舊派的反對,實施起來阻力很大。在維新變法中一些設制度局、開國會等,必然會剝奪老臣的權力,又沒有一套安撫措施,必然遭到強大勢力的反對。如精簡機構撤銷六部,也是操之太急。為了讓改革順利進行,光緒帝還提出讓日本人來主導。這對於一心致力於領土擴張的日本來說,簡直是把國土拱手相讓。

因此,從這些方面來分析,光緒帝的治國理想只是一種空談,很難實現。

三 清朝滅亡,歷史的必然

晚清時候,國內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國外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割地賣國求榮。各種社會弊端已經病入膏肓,如同患絕症一樣,積重難返,難以治療。即使是康熙再世,也很難挽救。如果光緒有了這個魄力,他也如明末的崇禎皇帝,有能力有膽量有決心卻沒辦法治理好國家,根本不可能使晚清強大起來。滅亡,才是晚清的唯一出路

實際上,能推動晚清政治改革進行的統治者,都還是掌握實權的慈溪太后。慈溪太后作為一位從宮廷鬥爭中長大的最高統治者,有著驚人的政治才能與高超的政治管理手段。在鎮壓戊戌變法之後,慈溪太后為了挽救晚清格局,實行了“晚清新政”,很多改革方案都得到了實現,走得比戊戌變法還要遠,但最終還是令清朝滅亡。

可以看到,無論是清朝統治者支持者的洋務運動或者是清末新政,還是戊戌變法,都證明了很難改變清政府衰退的現實。光緒帝如果能掌握實權能夠振興晚清,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一定不能。

根據這些總結來看,如果清朝慈禧太后讓光緒帝掌握實權,光緒帝也很難實現中興,大清的滅亡可能還會提前。


七彩飛揚


開門見山的說,不會怎麼樣!更不可能趕上其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清朝慈禧並不是我們印象當中的那樣一直竊據政權,我可以先給大家捋一捋。

慈禧登上政治舞臺是在1861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末期。此時的咸豐帝東躲西藏,最後一命嗚呼,傳位給了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為聖母皇太后。因為慈禧並不是咸豐的皇后,所以孝貞皇后被尊稱為母后皇太后,實行“二宮垂簾”加“顧命八大臣”共同執政的政治局面。

這種“二宮垂簾”的政治體制是清朝的一種特色。清王朝一共出現過兩次“二宮垂簾”。一次是福臨即位之後,生母孝莊為聖母皇太后,皇太后哲哲為母后皇太后,與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政。第二次便是同治皇帝時期的這次。兩次“二宮垂簾”都締造了一位強大的政治手腕,一個是孝莊、一個是慈禧。

相對於慈禧,慈安太后顯得更加寬和,並不像慈禧那樣強勢(推薦大家可以看一下《兩宮皇太后》這部老片子,慈禧與慈安刻畫得非常到位)。慈禧便越發咄咄逼人,在政治上步步緊逼,這個時候,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結束了“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留下來的輔政大臣)的政治生涯。所以在1861年政變成功之後,政治格局就轉變為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局面。

不得不說,慈禧不僅僅心狠手辣,而且政治手腕很強,很具有統治力。雖然慈安與恭親王形成慈禧權力江河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慈禧仍舊是實際掌權者。1875年,不務正業的同治皇帝駕崩,慈禧擁立自己親妹妹婉貞與醇親王之子載湉為帝,也就是光緒皇帝,慈禧繼續主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一說是被慈禧害死),慈禧一宮垂簾。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將恭親王罷免,從這時起,慈禧的權力在也不受任何制約,至高無上。

在“甲申易樞”中,慈禧與醇親王,也就是光緒的生父合作的很愉快,共同扳倒了恭親王。此時的慈禧羽翼豐滿,根本沒有任何內在力量可以扳倒她。經過幾十年的折騰,自己也感到累了,所以在1889年就開始放權給光緒,自己退居頤和園。

也就是說,慈禧雖然是實際最高掌權者,但是從1889年開始,光緒也獲得了實權,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架空。

慈禧放權給光緒之後,光緒來不及高興,因為這時候的中國已經千瘡百孔,急切需要制度革新,光緒皇帝也是抱著一腔熱血,投入到了維新變法之中。在變法前期,慈禧其實是支持的。但是維新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守舊派的頂頭上司又是慈禧,所以在變法過程之中,慈禧也並沒有少干預。

真正讓慈禧發動政變的誘因是維新派的政變決定。在一百多天的政治革新當中,維新派越發感覺到頤和園的那位慈禧皇太后才是阻撓新政的罪魁禍首。所以他們攛掇皇上發動政變,除掉慈禧,這樣才能完成變法。光緒只是有這份心,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對“親爸爸”下手,在維新派的百般勸說之下,光緒皇帝決定政變。

只可惜,初生牛犢的維新派低估了守舊派的勢力,也低估的慈禧的政治手段。政變當天袁世凱

臨陣倒戈,維新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瀛臺。慈禧重新掌權,這次政變也就是“戊戌政變”,從此以後,慈禧獨掌朝政,直到去世。

為什麼說光緒掌權也不會趕超資本主義國家呢?

我有這麼確定的答案,並不是憑藉經驗或者是隨便臆想。真實的歷史也的確是這樣發展的,慈禧的確做到了放權,1889年到1898年這九年的時間內,光緒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專的。但是對於晚清政府來講:富強之路在於變革,變革之重在於守舊派,而守舊派之根本為慈禧皇太后。也就是說,任憑光緒如何變革,終究會發生慈禧篡權的事實,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退一萬步來講,我們假設這個極具權力慾望的慈禧正兒八經的放權,也自願的支持所有變法事宜。清王朝也不可能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直接現實例子拿出來,現如今中國用最先進的階級完善最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保障最先進的生產力,發展了三十年仍舊是發展中國家。成績是有的,但差距就能視而不見嗎?如今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民智未開妄圖實行君主立憲晚清知府了!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其實,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慈禧太后曾把實權交還給過光緒皇帝。慈禧從1875年開始垂簾聽政,掌握朝中大權,到1889年,光緒帝18歲的時候,慈禧雖然還想大權獨攬,但在支持皇帝親政的呼聲中,慈禧太后也只有被迫到頤和園去養老。

到此為止,慈禧太后的權力已走向下坡路,光緒皇帝也已開始掌握實權。因為,一邊是風燭殘年的太后,一邊是年富力強、開始親政的皇帝,人們自然會紛紛選擇站在皇帝這邊。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慈禧太后就要從此退出政治舞臺。

但是很不幸,光緒親政後,卻是一門心思的擴張皇權。簡單點說,只要光緒皇帝喜歡,無論他是什麼背景資歷,都可以堂而皇之進入帝國最上層;再換而言之,什麼軍政大佬、貴族代表,只要敢拒絕光緒皇帝的旨意,光緒皇帝就會想把他們清出上層社會。



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光緒皇帝的這種做法,自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勇於革新舊制度的表現,但是,這對於當時處於帝國上層社會的人來說,比如朝廷中的王公大臣、地方軍政大佬、滿清貴族、八旗子弟、皇室宗親等,在他們眼中光緒這種行為,明顯就是要打擊他們權力和利益。

既然如此,整個上層社會階層自然都轉而支持慈禧太后。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都自發跑到頤和園要求慈禧太后重新出來主持大局,於是光緒皇帝轉眼就成了光桿司令。當時,整個上層社會(包括中央、地方),真心支持光緒皇帝的人,恐怕扳著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而當時的處於下層社會的人,又明顯缺乏制約上層社會的力量。

更關鍵是,光緒皇帝的親政和變法,也沒有給處於下層社會的人帶來過大的好處,相反,因此受害的人卻很多,比如因為科舉制的廢除,導致那些寒窗苦讀十幾年的讀書人一下子失去了希望,相當於把天下大部分士子都給得罪;還比如他強制性把將城鄉許多祠堂改為學堂,這讓很多宗族都極為不滿;至於他所謂的精減機構,更是讓基層官員都因此而下崗失業。



在這種背景下,光緒皇帝相當於把自己置於絕大部分人的對立面,支持他的人,只要那麼寥寥幾個人;反對他的力量,那是風起雲湧,這種情況下,憑袁世凱那點實力,怎麼可能敢站在光緒皇帝一邊呢?就算袁世凱敢答應,他手下的將領又有誰敢跟著他幹這種事呢?如果他一意孤行,最後的下場就是被他的手下給告密。

很多人總認為,光緒皇帝如果能夠掌握實權,中國歷史就可以改寫。甚至而言,假如袁世凱當時肯支持光緒皇帝,中國的歷史就可以改寫。但問題是,一個坐在最上層的政治人物,想侵犯整個上層社會的利益,以至真正支持他的上層社會成員,扳著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這個人就算有所謂的實權,又能怎樣呢?最後就算沒有慈禧,大家也會推舉出新的人出來,來代表上層社會的利益。

後來的慈禧太后能夠大權在握,就是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始終能夠代表上層社會的利益。事實上,慈禧太后執政期間,也是滿清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勢力擴張的過程。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慈禧可以一直獲得上層社會的支持,使她與皇帝爭權時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當然,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慈禧才會成為最腐朽的利益集團代表人物。


我是趙帥鍋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慈禧和光緒帝可是死對頭,明裡暗裡可是做了很多反對對方的事情,但是手裡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哪裡是慈禧的對手。自己的愛妃被慈禧給害死,就連自己也被慈禧給毒死,可以說是真的憋屈,可是慈禧如果真的把權力給光緒帝,一定能夠改變清朝嗎?

其實不然,光緒帝就算是掌握實權也是救不起將要滅亡的大清朝,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

光緒帝可是一直想著擁有權力,而對於慈禧可是特別的痛恨。他拿到權力的那一刻,肯定會慢慢地對慈禧採取一定的措施,甚至開始約束慈禧,從她手裡把權力全部給奪回來。然後就是他為了權力更是會打壓貴族們,這和當朝的貴族們的利益可是起了很大的衝突。如果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大,那麼光緒帝真的連皇帝都不好當了,更別提改變大清朝的命運了。

其二

光緒帝為了能夠挽留此時的清朝,肯定會實行變法,戊戌變法只是其一,但是這樣完全不行。先不說慈禧肯定會反對,甚至會阻止他。而其他的一些王公貴族也會堅決反對,畢竟在這麼封建的社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王公大臣是絕對不允許他胡來的。他的敵人不僅僅是外敵,更有內患。

其三

當時的大清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因為順應不了時代,已經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了。受到資本主義的衝擊,封建社會的築牆已經在慢慢地土崩瓦解,大清朝的制度已經是過去式了,新的制度必將會取代。再加上當時的天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王公大臣貪汙腐朽,清朝搖搖欲墜,已經堅持不了了多久了。

所以綜上所述,就算是光緒帝再努力,頂多是讓清朝再苟延殘喘幾年,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我是小洲,以上觀點都是個人的猜測,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歡迎指正,一定悉心接受,不過不喜勿噴。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你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謝謝!


歷史清單


慈禧死後把權力交給光緒是最佳選擇。因為此時光緒三十八歲了,已經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了。另外光緒一直主張君主立憲,並且是真立憲而不是假立憲。光緒被毒死,娃娃溥儀繼任皇帝,把握不了大局,結果手下王公大臣搞皇族內閣假立憲,激起民憤,辛亥革命,導致大清王朝頃刻傾覆。假如光緒活著在位,如果君主立憲成功,大清不倒,就不會有蒙古王公回蒙古自立皇帝的事情發生。也就不會出現蒙古小朝廷獨自與蘇俄周旋最後被蘇聯吃掉的歷史悲劇。因為滿蒙一家,如果大清不倒,即使蘇俄覬覦蒙古,也要直接與大清周旋。大清可以整合全國力量與之抗衡。蘇俄的野心就不容易得逞。事實上到大清滅亡最後一刻,還在與沙俄交涉唐努烏梁海的問題。

大清如果君主立憲成功,就不會有後來的軍閥混戰和日本大規模入侵。袁世凱為什麼稱帝?原因就在於沒有了君主,所有人都失去了效忠對象,整個社會失去了權威和秩序,誰都不服誰。連袁世凱手下的將領對袁世凱都是持愛聽不聽愛理不理的態度。當然了此時時過境遷,誰再稱帝就會成過街老鼠了。當時日本看到中國軍閥混戰群龍無首的狀況,才對中國實行全面侵略。特別是北伐進展順利,更加讓日本迫不及待。日本也認識到,一旦中國統一了,就很難再戰勝了,至少難度大大增加。

實行君主立憲,對於維護各民族團結意義重大。各民族有個共主,會增加各民族維護團結統一的自覺性。尤其是有個少數民族的君主更讓各個少數民族有一種心裡優越感。這對遏制分裂勢力維護統一極其有利。而沒有這個共主,讓有神論者崇尚無神論者實在有點不倫不類,還有一種以大壓小的感覺。這樣會造成心裡逆反。最後沒有辦法只能靠強力來維護。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繼續向前。如今解決各民族團結統一問題應該向美國學習,統一語言,統一文化。美國的民族種類更多,在家裡你說什麼話寫什麼字信什麼教沒人管,但在社會上你必須說英語認同大家公認的文化。中國也應該這樣做,不管你是什麼民族只要是中國人都應該會普通話認同中國文化。


無藏南即951W


大概率來說,光緒沒有挽救清朝的能力,畢竟他不是康熙。也不是雍正。也不是乾隆。甚至連嘉慶、道光、咸豐都不是。

在光緒的一生中,有三個人害慘了他。

第一個是慈禧太后。

從名分上說,慈禧太后是光緒的伯母(咸豐與醇親王奕譞是親兄弟),也是光緒的姨媽(慈禧太后與奕譞福晉是親姐妹),按說選他當皇帝是極大的恩賜。

然而,鑑於前一個皇帝、也就是光緒的堂兄同治皇帝的不成器,而不成器的主要原因又是慈禧太后對同治過於縱容。



因此,慈禧太后在光緒的教育問題上十分嚴格,時常疾言厲色,令光緒幼年的性格大為扭曲。

事實很簡單,同治是慈禧太后的親生母親,即使慈禧太后再怎麼責罵他,畢竟母子血親,不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但對於光緒的情況就不同了,光緒5歲時被抱進一個陌生的環境,在脫離了父母親的懷抱後,其中的恐懼可想而知。

在慈禧太后營造的這樣一個環境中,光緒的性格膽小怕事,但在長大後又十分偏激暴躁,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悲劇其實已經釀成。



第二個害了光緒的是他的老師翁同龢。

翁同龢按說還是有學問的,而且從光緒幼年就一直教導,很大程度上說,光緒實際是將翁同龢當成了自己的“父親”。

但是,翁同龢這個帝師卻辜負了光緒的厚望。

首先,翁同龢這個人學問尚可雖然不假,但他卻是個書呆子,在很多實務性問題上一塌糊塗,以至於在一些重大決策上嚴重誤導了光緒。

譬如在甲午戰爭開戰問題上,翁同龢和他的那幫弟子(包括光緒在內)一意主戰,結果卻是慘不堪言,不必多說;

再如在引入康梁等人的問題上,無疑是給光緒引火燒身。

一言而弊之,翁同龢在教導光緒的問題上完全不成功,非但未能教會光緒明辨是非,理性處事,反而將光緒的毛病與自己的毛病合二為一。

從這個意義上說,翁同龢的帝師職責是完全失敗的,更不要說在重大決策上給光緒挖了多少坑!



在甲午慘敗之後,光緒何嘗不想奮發有為,奮起直追,然而,這又來了第三個給他致命一擊的人,這就是康有為。

康有為等人表面變法,看似應該得到頌揚,但實際上,這是一幫比翁同龢還不如的妄人,其各種決策毫無可操作性,一通亂搞,人神共憤。

最終,康梁等人卻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莫須有的怪罪到慈禧太后,其認為慈禧太后妨礙了光緒的行權。

最終,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想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瞞著光緒搞“圍園殺後”,想要除掉慈禧太后!這個主意何其餿、何其惡劣、何其愚妄也!

最終,譚嗣同等人被殺,康有為等人跑了,剩下光緒背了黑鍋。

光緒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這麼信任的大臣,竟然在背後給自己挖了這麼大一個坑,由此備受打擊,一病不起。

戊戌年後,光緒也就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精神氣去理國政了。

就這個樣子,還能指望光緒去挽救大清朝麼?


坑爹史冊


光緒皇帝一定會成為傀儡皇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許會慢點到來,到依然無法挽救中國局勢。


慈禧太后控制大清朝將近半個多世紀,在這麼長時間的統治中,她把中國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你可能就要問了,如果當時慈禧太后把大權交給光緒,這種情況會不會避免,中國是不是不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盤中餐?小雪告訴你,不會,這種情況永遠不會發生。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清朝這麼大的爛攤子,不是一個戊戌變法就能改變的,也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會慢點到來,但這種情況無法避免。

封建主義當權派把持軍隊,清朝早就走下坡路了,迴光返照,終究註定,大清國不會存在多久

我們知道,戊戌變法,是一場資本主義改良派的鬧劇,他們只想從上到下進行改革,但是並沒有觸及核心,如果控制軍隊,戊戌變法定會成功。

當然了,落後就要捱打,中國已經是人人想欺負的滿船漏水的泰坦尼克號了,就算光緒皇帝變法成功,也不會把封建主義頑固派一網打盡,這就意味著變法只是一種形式。

另一方面,李鴻章的洋槍隊和外國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慈禧太后就算把權利給光緒,他也不一定會花大價錢擴充軍備,清朝軍隊還處於冷兵器時代,怎麼和有槍有炮的外國軍隊抗衡。

無獨有偶,光緒皇帝最終在慈禧太后去世前一天,被慈禧太后殺害

慈禧太后並不是光緒的生母,自然而然不會把他視如己出。

樓主的題目並不會成立,這從光緒皇帝的死中我們就能得出結論。

就算大權在握,朝中慈禧太后的黨羽也不會太聽光緒的話,光緒只能紙上談兵了。

綜上,就算光緒得到實權,大清國也不會逃出被刮分和侵略的命運。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