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去世,他說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科技日曆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去世,他說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1967年2月18日,“原子彈之父”的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去世,被認識他的人形容其“核時代的天才,也是科學與文明的行走與對話的良心”。

出生於20世紀初,奧本海默很早就對化學和物理表現出濃厚興趣,最終使他在20世紀20年代的“量子物理學黃金時代”之際來到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與博士導師馬克斯·伯恩(Max Born)、好友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以及後來的對手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一起工作。

儘管如此,早在奧本海默年輕的時候,就有身為“天才”和“怪人”都特質。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喜愛收集石頭,寫詩,學習法國文學。奧本海默的體重從來沒有超過130磅(118斤),在他的一生中,是一個“又高又瘦的煙鬼”,他曾說過自己“更需要物理而不是朋友”。在劍橋大學時,奧本海默甚至把一個有毒的蘋果放在一個導師的桌子上,差點被指控謀殺未遂。在哥廷根,奧本海默的同學們曾經給教授馬克斯·伯恩下了最後通牒:“要麼‘神童’當道,要麼他人抵制這門課。”據報道,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弗蘭克在博士論文答辯成功後離開了考場。

從身為哈佛大學的學生,到在劍橋大學和哥廷根成為一名研究生研究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再到曼哈頓計劃領頭人,以及戰爭結束後,任職高級研究機構的主任,無論奧本海默去哪兒,他永遠堅守自己的思想。

馬克思·伯恩、保羅·狄拉克、約翰·馮·諾伊曼、尼爾斯·波爾、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庫爾特·哥德爾、理查德·費曼,他們都欽佩“Oppie”。

截至1967年去世時,奧本海默在《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總計73篇,涉及範圍從量子場論、粒子物理學、宇宙輻射理論到核物理學和宇宙學。有600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其中包括許多來自學術界和研究界的同事、政府官員、軍方首腦,甚至還有紐約市芭蕾舞團的團長。

1904年4月22日,朱利葉斯·羅伯特·奧本海默出生於紐約市,父母分別是朱利葉斯·奧本海默和艾拉·弗裡德曼。父親是一位性格外向、富有的紡織品進口商,在1888年,17歲的時候移民到美國。母親艾拉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畫家,收藏過許多藝術品,包括畢加索和梵高的作品。

奧本海默有一個弟弟——弗蘭克,出生於1912年。同年,全家搬到了曼哈頓上西城一個富裕的社區。他們住在河濱大道155號的公寓在11層,面朝哈德遜河。

奧本海默是一個多才多藝、特別好奇的學生,除了礦物學之外,他對英國和法國文學也很感興趣。當他五、六歲的時候,在母親的堅持下學習鋼琴,儘管討厭討厭鋼琴仍然每天練習。在學習上,奧本海默在一年內就完成了三年級和四年級的課程。12歲時,奧本海默就開始用家裡的打字機與當地著名的地質學家交流中央公園的岩層。由於不知道年輕的奧本海默的年齡,甚至還提名他為紐約礦物學俱樂部的會員,不久之後,他還為該俱樂部的會員做了一次演講。

1922年9月,奧本海默考進哈佛大學,還獲得了獎學金,但被他拒絕了,理由是“沒有錢也能過得很好”。不過,哈佛給了他一本伽利略的早期著作。

“毒蘋果”事件

還在基督學院的時候,奧本海默就和他的導師、比他大幾歲的實驗物理學家帕特里克·布萊克特(Patrick Blackett)產生了敵對關係。據好友弗格森說,有一天,奧本海默被一種強烈的嫉妒所吞噬,用實驗室裡的化學物質給一個蘋果下了毒,並故意把它留在了布萊克特的桌子上。幸運的是,布萊克特沒有吃蘋果,但劍橋聽說了這個故事,並得出結論,如果所謂的“毒藥”是致命的,那麼奧本海默的行為就是謀殺未遂。

幸運的是,奧本海默的父親成功遊說大學不要提出刑事指控。最後,奧本海默被判緩刑,並被要求定期去倫敦看精神病醫生。治療奧本海默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家後來診斷他患有早發性痴呆。

儘管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奧本海默在劍橋的時光對他成為一名物理學家的發展很有幫助,因為它使他能夠近距離接觸到許多世界領先的理論物理學家,包括波爾、狄拉克、查德威克、福勒、艾倫菲斯特、烏倫貝克和波恩。據說,他與尼爾斯·玻爾的第一次個人接觸是兩人共同的特點。

據報道,玻爾清楚地記得那次會面,因為奧本海默看上去格外年輕,而盧瑟福在奧本海默離開房間後轉向他,說對他有很高的期望。奧本海默與這些前輩會面的成果是他的頭兩篇研究論文。這兩篇論文寫於劍橋,並於1926年5月和7月提交出版。這兩篇論文都涉及了量子理論,第一篇涉及了分子光譜,第二篇涉及了氫原子向連續狀態的躍遷。

曼哈頓計劃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化學家的戰爭”,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物理學家的戰爭”。當時,奧本海默專注於宇宙學,並發表了有關預測黑洞存在的論文,德國核物理學家奧托·哈恩和弗裡茨·斯特拉斯曼於1939年出版的Die Naturwissenschaften中報道了鈾裂變的發現,後來被Lise Meitner鑑定為核裂變。在1939年2月11日發行的《自然》雜誌上。這項發現的消息是由尼爾斯·玻爾帶到美國的,並很快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恩里科·費米在美國進行了實證驗證。

在美國工作的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很快意識到,由中子驅動的重原子裂變可以用來製造核鏈式反應,產生大量的能量用於發電,也可能用於製造原子彈。擔心德國科學家在納粹政權下工作可能會試圖利用新發現用於製造炸彈,西拉德認為應該警告比利時政府,因為比利時剛果是鈾礦的最佳來源。在與同胞愛德華·泰勒和尤金·維格納會面後,西拉德得出了這個結論。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當時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和政治活動家,認識比利時王室,西拉德認為愛因斯坦將是最適合做這件事的人。

這封著名的愛因斯坦-西拉德的信於1939年8月2日寄給了比利時駐美國大使,以及美國大使富蘭克林·羅斯福。這封信認為美國應該參與鈾研究。讀了這封信後,羅斯福決定採取行動,因此授權成立一個鈾問題諮詢委員會,成員包括西拉德、特勒和威格納,以及哈羅德·C·尤里、恩斯特·O·勞倫斯、詹姆斯·B·科南特、萊曼·J布里格斯、E·V·墨菲裡和阿瑟·康普頓。

從1934年開始,奧本海默越來越關心政治和國際事務。繼1933年哥廷根的大清洗之後,1934年,他開始從自己的年薪中拿出3%——大約100美元(相當於2019年的2000美元)來支持逃離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物理學家。

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是陸軍中將萊斯利·格羅夫斯,他在20世紀40年代是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的一名軍官。1942年,格羅夫斯開始當時被稱為“Y計劃”的項目尋找領頭人,該項目實際上是試圖製造核彈。阿瑟·康普頓是該項目眾多實驗室之一的負責人,他建議格羅夫斯找來奧本海默。奧本海默當時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快中子研究的負責人。格羅夫斯做到了,並最終任命奧本海默負責這個項目。

雖然找到了領頭羊,但Y項目還沒有找到進行研究的地點。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和內華達州的裡諾也在考慮之列,但根據奧本海默的建議,搜尋範圍縮小到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附近,他在那裡擁有一座牧場。

奧本海默對新墨西哥州的熱愛可以追溯到1922年夏天,當時他得了第一場結腸炎,前往新墨西哥州與朋友弗格森一家住在阿爾伯克基。在那裡,奧本海默愛上了戶外沙漠生活、開闊的視野和騎馬。他後來形容騎馬穿越聖格雷得克里斯托山的小徑是“不可思議的”。

1943年春天,實驗室在奧本海默的指導下開始運作。在招募科學家加入該項目時,奧本海默自然而然地利用了自己直到那時為止作為研究人員所建立的關係,來自他自己在UCB小組的Serber和McMillan以及明尼蘇達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麻省理工學院輻射實驗室的漢斯·貝斯和羅伯特·巴赫爾,愛德華·泰勒,奧本海默的前學生羅伯·F·克里斯蒂,以及普林斯頓的羅伯特·R·威爾遜的小組(其中包括理查德·費曼)。總的來說,一共有670人,其中200人是女性,包括奧本海默的妻子凱瑟琳·凱蒂·奧本海默。

歷史上第一次核裝置爆炸發生在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29分,地點是新墨西哥州索科羅東南56公里處的約爾納達德爾穆爾託沙漠。奧本海默對爆炸的代號為“三一”( Trinity,三位一體),是受到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Holy Sonnet XIV: Batter My Heart, Three-Personed God》的啟發。

被引爆的試驗對象是一個胖傢伙,重量達5千噸的鈈彈,與最終投放在長崎的那枚類似。在爆炸發生之前,著名的觀測科學家們就測試結果的量級建立了一個賭注池。愛德華·特勒是最樂觀的人,他預測這次爆炸的威力相當於4萬5千噸TNT炸藥。伊西多爾·拉比預測有18千噸,貝特8千噸,奧本海默只有0.3千噸TNT。爆炸產生的威力相當於22000噸TNT炸藥。在目睹爆炸的過程中,奧本海默後來回憶說,他想到了《薄伽梵歌》中的句子,“漫天奇光異彩,有如聖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

在三一測試一個月後,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核武器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引爆了,造成129000至226000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平民,約有一半人死於炸彈被投下的那一天。

1965年,在冷戰最嚴重的時候,奧本海默接受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節目《投下炸彈的決定》的採訪,內容是關於他參與曼哈頓計劃和開發核武器。到61歲時,羅伯特關於科學家對第一次核爆炸反應的評論已經廣為人知:

“我們知道世界將會不同。有人笑了,有人哭了,大多數人都沉默了。我想起了印度經文《博伽梵歌》中的那句話。毗瑟奴試圖說服王子,他應該履行自己的職責,並以他的多臂形態打動他,他說:‘現在,我變成了死亡,世界的毀滅者。’我想我們都是這樣想的。”

1945年8月原子彈爆炸後,10月份,奧本海默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的接見,他說對研製原子彈感到遺憾,並說自己“雙手沾滿了鮮血”。這番話激怒了總統,他站起來示意會議結束。後來,據報道,杜魯門告訴迪安·艾奇遜,並且出言不遜,“我不想再看到這個狗孃養的在這個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