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國商學院正在興起,管理教育如何解決好中國企業的痛點?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湧現出了一大批在各行各業創造價值的卓越企業家和經理人,為世界所矚目。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便會遭遇各種需要突破的難題。怎樣才能嫁接先進服務理念?怎樣更好地尋求新增長?怎樣更有效率地進行人力資源管理?這些都是擺在中國企業家面前,關係到企業發展的最緊迫的問題。有沒有一種方案,可以系統地幫他們解決這種經營上的困惑,讓他們的品牌和服務啟航海外市場之後,能有效突破文化交流的障礙,順利實現家族傳承,構建真正現代化的出色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不約而同地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商學院。


事實上,從誕生以來,商學院就在不斷為他們提供最需要的知識供給,構建企業家、經理人、創業者等商業管理人才的知識平臺。在這裡,企業管理者們獲得了從思維框架、到管理實務,再到戰略和整合,層層遞進、由點及面的管理認知,提升了自身的領導力和社會責任感。即使在走出校門之後,他們中的許多人依然在通過商學院的課程、論壇、案例研究等形式,構建自己的終身學習平臺,同時進行跨界交流、拓展認知、更新知識,保持自己的前瞻視野。

30餘年來,中國管理教育從引進西方經典理論與實踐開始,逐步與中國商業實踐相融合,發展至今,已進入了將中國管理知識、管理智慧介紹給世界的新階段。《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重量級嘉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李銘俊為您深度解讀。

嘉賓簡介


「深度」中國商學院正在興起,管理教育如何解決好中國企業的痛點?


李銘俊教授,工商管理碩士、工學博士。他曾長期在上海市科委、科技黨委和科教黨委工作,並有在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和駐紐約總領事館任外交官的閱歷。2008年到2015年,他擔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參與了2010年上海成功舉辦世博會、2014年在上海成功舉辦亞信峰會等重大活動的工作,為上海的對外交往作出了貢獻。自2015年起,李銘俊擔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秉承著“聚焦中國、貢獻世界”的辦學理念,在管理教育的國際化、創業創新、教學研究、社會影響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了多方面成績。


「深度」中國商學院正在興起,管理教育如何解決好中國企業的痛點?


(以下為演講主要內容)


一、怎樣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端管理人才?


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同階段,我們管理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出能夠符合這個時代發展需要的企業家,這是我們的使命。


我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對培養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仔細學習了以後,我想這其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的內容,正是我們商學院管理教育應該要做的事情,這應當說也是我們的強項。


從我本人來說,作為一個商學院的院長,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在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中,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通過建立什麼樣的制度,什麼樣的運營模式,才能夠最好地培養這樣的管理人才。


首先是教授隊伍。一個學校不在於它的校園多大,而在於它有多少大師。按照我們的統計,在我們的中歐教授隊伍當中,外國的外籍教授大概有平均13年在中國的工作的經歷,中國的教授大概也有13-14年在國外的工作經歷。所以這樣一支教授隊伍,使得我們能夠保證他們具有很高的國際視野,對全球、對中國,都有非常好的、非常深刻的理解。


第二點是課程的運營。MBA(工商管理碩士)或者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教育,它都有必修課和選修課之分。必修課的內容在全球商學院來說有一些差別,但是差別不是太大,但是隨著現在形勢的發展,也在對它進行一些調整。1881年的時候,沃頓商學院建立,它是在美國的大學內的第一家商學院,為了使我們的管理教育能夠和商業的實踐、和企業能夠更好結合,沃頓建立了好多個研究中心,通過這樣的研究中心來保持我們的商學院和企業的緊密的聯繫,使得我們的管理教育能夠始終跟蹤商業的實踐。


我們的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就有一門課講供應鏈,通過把我們的企業的案例作實證的研究,然後上升到理論,在課堂上講解供應鏈。另外一方面,在選修課也作了一些改革和嘗試,打破了學科的不同的界限,把它們整合在一起,使得我們的學生能夠更好地融會貫通,把這些知識運用到他們的實踐當中去。


沃頓商學院建立了一些研究中心,打破學科的限制,建立跟商界的聯繫,來促進教學的發展。現在我們中歐也有各種不同的10多個研究中心,這些研究中心不但是要研究過去的,更要研究未來的。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全球化研究中心,在我們中國企業“走出去”之前的4到5年,我們的教授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研究的案例當中,反映出中國的企業“走出去”的路徑跟國外的企業有很多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到中國來建立企業,它們是要在這裡取得它們的市場的份額。但是中國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出去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去佔領它的合作方的市場份額,而是要取得各種不同的進一步發展的資源,回過頭來把自己的企業在中國國內做得更強,然後下一步再“走出去”。


我們有一個企業,它是一個高端製造裝備的生產企業。這個企業在國內發展,之後又到歐洲,在歐洲兼併了一些歐洲的企業,我們叫“輕觸式”的併購或者收購,保留原來歐洲企業的體制、員工,然後按照我們企業的總體發展目標,對它的企業、業務重新進行定位,應當說現在發展得非常好。還有我們在南京的一家做電動工具的校友企業,這家企業也是通過先在國內發展,做國外產品品牌的代工,然後到國外收購了國外的一家法國的企業,收購以後再回來把自己的產品、品牌做強,現在這個企業也發展得非常好。


第三個是教學方法。應當說,全球的所有的商學院都對教學方法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實踐。


我想提的是哈佛商學院。哈佛商學院是名聲非常響的學校,它的建立要比沃頓商學院晚一些,是在1908年,但是哈佛商學院是第一個正式建立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學校。

哈佛商學院的教學特點,就是用很多案例來進行課堂講授和討論。這個案例教學在目前的商學院的教學當中,還始終是一個基本的教學方法。在美國和歐洲的商學院,使用案例教學,課堂的討論都是非常活躍的。


我們在10多年以前建立了中歐的案例庫,我們不斷地來編寫、充實、更新我們中國的案例。今天我可以很高興地告訴大家,到2018年年底為止,中歐的案例庫已經收錄了1300多個我們中國的案例。5年前我們的選修課所用的主要的案例還是哈佛商學院的,大概在50%幾到60%左右,而我們自己的案例使用量大概在20%幾。最近我們來總結我們學院發展的時候,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在案例這一方面,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選修課案例的使用情況發生了一個變化,中歐的案例使用量達到了差不多60%,哈佛商學院的案例下降到20%幾。


我們說現在全球MBA(工商管理碩士)或者工商管理的案例有三個主要的案例庫:一個當然是哈佛的,它是全球很有影響力的;第二個是加拿大的毅偉;第三個就是歐洲案例中心的案例。現在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講,

我們的案例進入了全球三大的案例庫,我們中國的故事、中國企業的故事,通過這樣一些渠道向全世界傳播。


原來我們的案例主要是把它寫成文字的,大家通過閱讀,之後在課堂上討論。我們覺得這還不夠,有的案例需要更形象、更生動的展示,也有的學生覺得,我還是在跟教授對話,他們更希望能夠跟這個案例的企業進行對話。所以我們經過反覆研究,創立了“實境教學法”,就是我們把這個企業的案例資料先發給學生,大家先進行預習,然後我們教授和學生一起到這個企業,和企業的領導人、管理者一起就他們企業的案例進行現場深入討論,這樣的教學方法很受學生的歡迎。我們國內有很多校友的企業,現在非常支持我們學校的發展,同意把他們的企業作為我們的“實境教學點”。同時我們在歐洲也有一些企業跟我們長期合作。我們在蘇黎世有一個教學點,大家到瑞士,可能都會想到瑞士軍刀,我們的學生到了那裡,就來到瑞士軍刀這家企業,每一次他們都有企業的負責人出來跟我們進行現場交流。所以,我認為這樣一種形式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第四個是終身學習的平臺。要培養成功的、偉大的商界領袖,不是他在學校讀兩年書就能完成的。我們的目標就是和這些校友長期地、跟蹤式地互動,幫助他們發展。現在很多中國的民營企業已經進入到第二代的接班期,有的創業一代來參加了我們的董事長班以後,回去跟他的二代說,你要去讀一個總經理班;有的二代在我們學校學習了以後,回去跟他的爸爸媽媽說,你一定要到中歐去讀一個董事長班。然後我們又把它組合起來,開創了家族傳承這樣一種特色的學習平臺,一代、二代一起到我們學校來,把他們在家裡討論的、爭論不休的問題帶到這裡來,我們教授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其他的同學一起來進行討論,結果很有意思的是,有些爭論不休的問題,到了學校這個平臺上迎刃而解。


作為院長,我在畢業典禮上說的,並不是祝賀你們完成一個學業,並不僅僅是對你們今後提出幾點寄語、希望,而是我們將長期地和你們在一起,我們會跟蹤你們,跟你們一直保持互動,研究教學,促進學生企業的成長。那麼學生企業的成長,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給我們的學校提供新鮮的商業的案例和好的成功經驗,這是一個互動共贏的過程。


二、未來全球管理教育的重心在中國


全球的管理教育最初是從美國開始的,然後逐漸發展到歐洲、亞洲。我們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迪帕克教授是美籍印度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市場營銷的教授。他從印度到美國去學習了管理教育以後,獲得博士,然後在美國工作,擔任了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院長。在那裡工作一段時間後,迪帕克教授又到歐洲,在歐洲第一家商學院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擔任院長,現在迪帕克教授來到了我們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擔任歐方的院長。從迪帕克教授的經歷,我們大家可以似乎看到這樣一個發展的趨勢,從美國到歐洲到中國,因為從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地區也好,它的管理教育的水準和這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水準是緊密相關的,對人才培養也是緊密相關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來說明我們整個管理教育的發展的趨勢。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的經濟,正好是從世界第二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美國的其它幾所大學之內的最好的幾個商學院,差不多就在這個時間建立起來的。所以這些名校建立的時間,和美國在世界經濟體量中地位變化的時間是非常吻合的。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在1957年,大概和美國相差50多年,歐洲的管理教育開始起步。二次大戰以後,歐洲百廢待興,對經濟的發展,對企業的發展和企業高端人才的需求使得我們看到在歐洲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商學院的興起。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是歐洲第一所,我們中文把它叫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然後在歐洲的有一些國家,比如說在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等,都有一些非常好的商學院,都是在那個時候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這也是跟歐洲的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關的。


中國的管理教育,應當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起步。1984年,當時的中國政府和歐洲經濟共同體進行了第一批項目合作,其中有一個合作項目就是在北京建立了一個工商管理碩士點。應當說這個項目是我們今天中國管理教育的一次很好的探索,讓我們來思考,如何把西方的理論跟實踐引進到中國,來發展我們自己的中國管理理論和實踐。到1994年的時候,中歐雙方政府又討論,希望在這個項目的合作基礎上,合作建立一所獨立的商學院,所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就是在那個時候,作為中歐合作的進一步的發展所建立的。這個學校中方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它作為中國政府的合作方和歐盟委員會簽署了合作協議,這個學校的建立不僅是和我們的經濟發展、企業發展緊密相關,也是一箇中歐之間良好合作的一個載體和一個抓手。1997年以後,中國的商學院管理教育就進入到了一個比較快的發展期,當時教育部通過幾批,批准了中國的一些學校設立MBA(工商管理碩士)的課程。


整體上我們管理教育的發展,順應了全球的經濟變化,順應了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發展這樣三個階段。


第一個就是我們迎接全球化。當時我們的學校介紹說,在中國建立一個不出國也能留學的商學院。當時這個時候,如果說能夠就在家門口,就在中國就能夠接受到同樣高質量的教育,這是被很多學生歡迎的。


從第二個階段來說,融入全球化。因為我們覺得,紮根在中國的商學院,我們的最本質的任務是要把符合中國經濟發展、中國企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出來,所以我們的所有研究、教學,首先是以圍繞培養中國的企業家、中國的商業領袖為目的。


另外一方面,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們不能侷限於中國。

我們說今天中國和世界的關係、和全球經濟是不能割裂開來的,我們講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定是放在整個世界的這樣一個大局下面。所以我們講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更離不開中國。到現在,由於中國經濟已經佔到全球第二位,我們更多的企業已經走向海外,走出中國的國門,所以我們商學院也開始從1994年以引進為主,現在也要適應培養我們的企業領袖的這樣一個需求,也要走出去。所以我們為什麼在瑞士、在非洲設立了校園,同時我們也建立了更多的國際合作項目,我們要更好地培養適應全球化、能夠承擔全球治理的這樣的一些高端人才。所以我們現在講的管理人才,或者說企業的領袖,跟上世紀90年代初那個時候起步的要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三、中國管理教育潛力巨大


美國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委員會《2019-2020學年報告》顯示,在全球範圍內,申請就讀商學院的人數量同比下降了3.1%,管理教育的發源地美國,其申請數量更是下降了9%,過去20年間曾6次登上英國《金融時報》全球MBA(工商管理碩士)排行榜榜首的哈佛商學院,申請人數下滑了6%左右,伊利諾伊大學Gies商學院甚至在2018年5月宣佈撤銷全日制MBA(工商管理碩士)項目。

與美國商學院遭遇嚴重滑坡形成鮮明對比,亞洲商學院正在悄然興起。同一份報告顯示,在亞洲,68%的受訪課程項目申請者數量持平或增長,增長水平連續兩年超過其它地區商學院。

中國的商學院是什麼情況呢?據有關方面統計,從1991年當時的國家教委批准第一批創辦商學院的高校開始,中國已有245所大學開設了MBA(工商管理碩士)項目,市場中也湧現了眾多的中外合作MBA(工商管理碩士)項目。在中國,73%的受訪課程項目申請者數量持平或有所增長。

為什麼管理教育會遭遇一冷一熱的兩極分化?為什麼說中國的管理教育仍然潛力巨大?


01、商學院培養的人才在經濟發展中創造卓越貢獻


為什麼我們說管理教育的潛力還非常大呢?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的商學院,或者說我們管理教育所取得的成績。


1999年,《金融時報》推出對商學院課程排名的時候,前50位中沒有一所亞洲的學校,當然也沒有一所中國的學校。但是我們看2019年的情況,2019年MBA(工商管理碩士)的排名,亞洲已經有13所學校入圍,6所中國商學院進入了全球的百強,這個是一個很大的跨越。當然我們尤其感到高興的是,我們學校在2019年的排名當中名列全球第五,這個是我們非常引以為豪的。當然取得這樣一個成績,有很多因素,中國和歐盟政府作為這樣一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給我們設計了一個運營非常自由的探索的體制,我們充分地引進了西方的管理教育的理論,引進了很多國外優秀的教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個學校要能夠辦好,不僅要有好的教授,更要有好的學生,我想對商學院這一點尤為突出,如果沒有非常優秀的學生,我們所說的要培養商界領袖這個任務就難以完成。


我們有一位校友,她曾經是我們原農業部農科院的一位博士,是一位科學家。她當時帶領了一支團隊開創農業科技的這方面的研究,作了很多的探索。到2010年的時候,她所領導的團隊,在各地大概已經創建了100個左右的各種農業園,但是她的這個企業如何進一步發展,這個時候她就在考慮,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她來到了我們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參加我們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的課程的學習。她在這裡學習兩年,不斷地通過跟我們教授的互動和她自己的思考,在她自己的企業進行實踐。她來讀書的時候,業務量是6000萬元,到最近的統計,我問了這個企業,已經達到了10億元。在北京有很多到中國來訪問的,外國的元首、政要,都到她的企業去參觀。我覺得這是一箇中歐的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生通過學習,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她的企業實踐當中去的非常好的案例。


02、商學院提供的教育產品深受企業家群體歡迎


1994年,當時我們中國剛剛開始管理教育的時候,剛剛提供MBA(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時候,當時還是一個賣方市場。今天我們有這麼多的學校,除了中國的學校,還有國外的學校,按照2017年美國的一個認證機構叫AACSB(國際商學院協會)它的統計,現在全球有16500多家商學院。每一個學校,每一個課程,一定要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符合企業家需要的這樣一些產品,才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


在美國,哪怕是最好的商學院,它們的MBA(工商管理碩士)的申請量有所下降,但是在亞洲,更主要在中國,我們的申請量還是一直保持在一個非常高的水準,而且我們還有很多國際的學生。2019年我們的新生中,我見到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學生,非常帥的小夥子,他的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但是他選擇讀商學院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中歐。他說對他們這些學生來說,非常看好中國的學校,看好中國的管理教育的前景。


03、商學院自身在不斷創新迭代


剛才我說了,最早的商學院是從1881年開始在美國起步,到今天100多年,商學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初我們從西方借鑑的這些商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可以說很難來解釋今天的一些商業的現象和企業成功的秘訣。全球的商業實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講授商業理論的一些底層的思維邏輯也發生變化。比如說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當時我們講授的企業很多是製造業的企業。今天我們有很多企業已經不是製造業了,所以拿製造業企業的管理理論、構架來講我們這些企業就行不通。現在我們很多企業,它的組織行為、領導力、人才管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的企業,不僅是在一個國家,它跟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所以這會影響到企業管理、運營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們商學院不能夠適應這樣一種形勢的變化,我們的這個使命就不能完成。


04、商學院能對時代及商業發展進行前瞻性思考


因為現在新技術的應用非常快,新設的商業模式非常之多,很多是出乎於人們的預料的,所以我們的研究和教學,要適應這樣一個需求。同時現在知識傳播的手段也很多,我們中歐很多教授,他們對自己要求很高,他們說我每講一次課,在我的教學內容當中一定要有新的內容。他們教學的PPT(演示文稿),他所要用的數據,一直能夠反映到他講課的前一天晚上,甚至於講課的當天早上出來的數據,他要把它用進去。他這一課講完了以後,我們這些教授的PPT(演示文稿)就被學生廣泛地傳播,大家認為這個教授講得很好。到下一週,這個教授再去講課的時候,這些內容學生們認為已經是舊的了,大家希望還要聽到更新的東西。所以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的研究,對於我們教授是很大的挑戰。


如果說是各位參加過MBA(工商管理碩士)的學習的,你們的感受一定是,在我們過去的學習當中,我們可能講到的很多案例,是其它的企業過去成功的經驗,或者說是失敗的教訓,教授拿這些案例來引導大家進行討論。但是今天我們學生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了,我們如果只講過去的經驗或者教訓是不夠的。很多我們的學生,不管是讀學位的,還是來參加高層經理的短期培訓的,他們會提出一個要求:教授能不能請你跟我們講一下今後哪一些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樣?它會對企業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企業該作怎麼樣的判斷來應對這樣一種變化?這一點我想恰恰說明了為什麼我們說商學院有很大的潛力,就是我們不僅現在要講過去成功的故事,還要講未來的發展趨勢。我想我們也是有充分的信心,一定能夠應對這樣一個挑戰。


四、中國管理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很多國內外的同行問我:作為中歐的院長,你覺得今後對你來說,最主要的挑戰是什麼?我們說整個世界的變化之大,新的出現的高科技、商業模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對商學院來說最主要的,就是我們要能夠戰勝昨天的自己。過去你成功了,但是我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滿足於這樣一個成功。我們要不斷創新,跟上我們企業家的需求。


第一點我覺得是知識創新的速度與質量。全球有16000多家商業院,如果哪個學校在知識創新方面、在速度和質量方面能夠取得領先地位的話,那麼這個學校就有了取勝的立足之本。


第二個全球化時代的國際視野。

全球化意味著你在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當中,你是某一個部分,是不可缺的這一部分。現在從我們教授也好,我們的研究也好,我們要更加註重全球化的理念。


第三就是全球佈局。我們從1994年說要建立一所不出國也能留學的學校,當時的目的是就在中國學習。現在我們的企業都出去了,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體量那麼大,我們要更近一步地走出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歐洲、在非洲建立了我們的教學基地。教育歸根到底來說是服務業,我認為我們商學院教育也是一樣的。我們的企業已經走出去了,那麼我們也要為它們服務,所以現在我們在歐洲跟非洲的教研基地,就承擔了已經在歐洲、非洲有投資、有企業的這些骨幹的培訓,這是我們今後發展的一個方向。


那麼從我們管理教育的機遇來說,這裡我想簡要地提到兩點,一個是亞洲經濟的崛起,一個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我們中日韓的合作,我們和周邊國家的合作,我們上合組織之間的合作,我們和東盟的國家的“十加一”的合作,這些使得我們亞洲的經濟增長的份額將會很快要佔到世界增長份額的50%。亞洲的發展對於人才需求是非常之大的,這是我們中國管理教育、工商學院的機遇。同時,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全面融入國際市場,只要我們國家的經濟體量這麼大,今後在世界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們的企業越來越成功,走出去的越多,對高端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一定會越來越大,這個就是我們管理教育發展的機會。


我覺得在中國經濟發展當中,我們管理教育的責任,並不比任何其它一個科學或者學科的責任要輕,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斷地努力,能夠為中國的經濟崛起貢獻我們作為一個學校的一份力量,同時也是為世界的發展貢獻中國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