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專家呼籲恢復使用文言文,你們贊同嗎?

藍藍的森林


扯淡!文言文就是束縛文人的工具!不但普通老百姓看不懂,有學問的,讀起來也費勁,這什麼時代?誰勞神費力弄這沒用的東西?哪個專家沒事愚弄民眾?對於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除糟粕。要不然,滿大街之乎者也,不要叫人笑話。


陸青青4


今天說要用文言文。明天是不是要用甲骨文字,我是一位中學生,我寧願學科學,都不要文言文,寧願寫英語,都不原意寫繁體字。因為我的生活中根本不需要文言文,繁體字,相信如果恢復繁體字,我的語文老師也會有意見。


用戶8231800097149


非常贊同!文言文是最精煉最美的文字。現在人普遍膚淺是有原因的,這個道理用我女兒來做個例子,我女兒從小讀論語,道德經,她在學小學語文時,進度很快,用她的話來說,現在的小學課文太簡單膚淺,根本學不到任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學識字、白話文用詞句型寫作的知識而已。沒有思想是最可怕,她都不喜歡課文上的文章,她說太淺薄,問答也幼稚。這是一個從小學傳統經典文化,然後學小學語文的體驗。很多人反對文言文,以為過時了,但他們不知道,真正的經典從來不會過時,之所以是經典就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孩子學這些高智慧的文章,與聖人為伍,啟點自然不同,古人從小就讓孩子從論語學起,只讀就行,先熟讀,這樣文章語法的美與做人做事的道理自然潛移默化深入了孩子的心靈,而不是現在幼兒園小學語文課本那些大白話的文章,用我女兒的話說毫無美感,她說孩子的智慧本來就有,學這些蒼白的文章把孩子的靈性智慧都學沒了!


隱居在都市


純屬放屁中國的專家太坑爹了,文字都應該改革,漢字特別麻煩,比如,鋒_風_瘋_峰_封_豐,就用一個代替最好,打字的時候特別省時間,古人留下的東西不一定都好,人類在進步,落後的東西應該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拼音和漢字組合最好,文字就是人類記錄事物的工具,用字母一樣記錄歷史。


海闊天空


非常贊同恢復使用文言文,這對於傳承華夏文脈是必然的一步,不過不建議全面恢復使用文言文,要結合時代的特徵,選擇性的恢復!

使用白話文,簡體字是時代的需求,對於現代信息量爆炸的大眾傳播時代,白話文和簡體字的推廣是大勢所趨,是極其必要的。但這個推廣和使用的過程同文言文的使用沒有衝突,不是非此即彼的對抗、對立,畢竟幾千年的文脈傳承,華夏文明的精華都包含在文言文體系中,人為的切斷這個體系意味著對自身文化的背棄。

現在我們從小學到大學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學知識已足夠滿足日常傳統文言文的閱讀,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基礎。但這個層面的文言文知識教授,只是被動的接受,並沒有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恢復使用文言文,這非常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特別是在文化自信要求下的今天。

古代文言文使用是整個士大夫精英階層的工具,現在已不可能再恢復到以往的使用層面,但在某一具體文體的應用上,可以選擇性的恢復。

傳統文言文應用的文體按照《古文辭類 纂》所劃分分成: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沼令、傳狀、碑 志、雜記等十三類。也可以分為:表、說、記、銘、序、辯、傳等文體。

今天許多文體都以被放棄,但我建議可以恢復以下幾種文言文文體,以保持這種文化的傳承。

一、詩詞曲賦的恢復(含戲曲)

二、祭文的恢復(重要的國家祭奠活動)

三、墓誌的恢復

四、史志的恢復(清史,民國史)

由以上幾個文體繼承文言文系統,就足夠了。其他文體則採用白話文,簡體字。這樣,白話文體系與文言文體系相互沒有衝突,還會相互促進,使華夏文明永存。


雲隱


恢復文言文談何容易!文言與白話有著不同的歷史。白話文的表達通俗易懂,代表了新時代的啟示!雖然是新生事物但是已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文言文歷史悠久,但是需要較為深層文化底蘊……。從所謂的掃盲運動開始,認字、讀書就甩掉了文言文的表述!現在恢復豈不是笑談!只怕合格的老師都不多!


四個耳朵的老鼠


有的專家呼籲?呼籲的人一定不是專家!

文言文進步到白話文,文字向語言靠攏,全社會的人都可以熟練運用,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意識形態的進步,是歷史潮流的前進。任何想阻擋這一歷史潮流的人,都是螳臂擋車,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有誰不讓你學文言文了?文言文就放在那裡,你儘可以從中吸收那無盡的文化內涵。你也完全可以在你適合的範疇內隨意使用。

有了白話文,我們的文字更豐滿了,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內容,形式更充實了。我們的現代詩也有很多美篇,很多戲文蘇州平彈等等,都是白話的。


西北風中的滄桑


現在流行復古,感覺什麼都要恢復一下,繁體字要恢復,文言文也叫囂要恢復,更不要說很多已經淘汰了的傳統手藝了,也以中國國粹的名義要保護、要恢復。感覺中國人很容易復古。當然,復古也分幾種,背後的導向、意義也不同。

有一種復古是精神的繼承,像唐代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是為了繼承文脈、風骨。也有一些復古,則完全是創造力低下的表現。典型的就是明代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的文學號召,所謂"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刻意古範“,以模仿為能事。

而反映到語言文字上,我們有文言文、白話文、古白話文,大概這三種形式。時代越靠前,越是文言文,時代越往後,越傾向白話文,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文言文徹底退出歷史,直到今天,白話文已經有百年曆史,時間上當然不能跟已經幾千年的文言史相比,所以,我們要退回去嗎?

支持者認為,文化不能斷代,斷層,而古典文獻都是文言文書寫,必須恢復使用文言文,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明,打開古人智慧。南懷瑾就持這種看法。而且大家都使用文言文,以後讀古籍也不用翻譯了。反對者認為,文言文跟簡體字一樣,都是為了降低知識門檻,普及文化,求的是更大的社會公約數,而不是隻有少數人掌握,而且文言文詞彙量太少,古今對接上就是個問題。另外,文言文太一本正經了,遠不如白話文輕鬆、鮮活、接地氣。

僅僅從教育減負一項,也不該提倡什麼文言文。文言文也好,繁體字也好,自有人去研究繼承,文化也不會不用文言文就斷了層。畢竟教科書上文言文一直是必學科目,以我國龐大的受教基數,總會湧現出一些對此有興趣的專門人才,這已經是基本保障了。何必非要全民接受。

歷史的發展滾滾向前,總有些人想走回頭路,對於恢復使用文言文的專家倡議,你怎麼看呢?


詩詞桃花源


文言文只是書面文字而已,古時候都只在所謂士大夫之間流傳和應用,何況是現代?個人認為,文言文可以中小學適當學習經典篇章,大學可以憑愛好選修,把文言文的文明經典保留下來,有人愛好和學習就可以了,所謂的“恢復和推廣”就沒必要了,時代不同了就要做適合時代的事。鑽木取火也是古代傳下來的,為什麼不推廣了?不實用、不方便,當然就不推廣了。


維摩居士


說實話,之乎者也的,挺頭疼的!

這一年時間,帶孩子誦讀了《大學》,《中庸》,《論語》,《道德經》,《莊子》,《易經》,《皇帝內經選》,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每天都想放棄,太難了。

一年以後,終於明白為什麼之乎者也,文言文的韻律非常嚴謹,古代是可以吟唱成歌的!

通過接觸,文言文的魅力逐漸展現了出來。

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每個字琢磨又琢磨,字字珠璣,穿越千年,依然能夠把古人的智慧傳遞給後人。

以前有人說,最美的字,是文言文,經過接觸,真實不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