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兵源嚴重不足,它當時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它什麼他不在佔領地上徵兵?

十萬個為啥嘛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德國對佔領地區上人力資源還是做了一些利用的。

在戰爭中,很多國家都需要面對兵源不足的困境。雖然希特勒考慮到未來戰爭需要,在1935年頒佈的新《德國兵役法》時要求德國女性也有為國服務的義務,以便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不過女性在軍隊中能從事的工作畢竟有限,所以戰爭期間德國也徵用了很多德國本土以外的人當兵。而這些人又分幾種情況:

一、德國佔領地區(也有未佔領地區)的德意志人。

在戰爭期間,德國吞併、佔領的領土上有不少僑居在當地的德意志人,不算德國視為本土的奧地利,還有從捷克斯洛伐克手裡搶來的、德意志人在總人口中佔比高達70%的蘇臺德地區,在德國佔領的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家中都有相當數量的德意志人。這些德意志人在二戰期間參軍的不少,還有一些非交戰國的德意志族人也趕回德國參軍。

二、一些崇拜納粹的外國志願者。

雖然現在我們都知道納粹是個什麼東西,但是在當時德國幾乎佔領整個歐洲的情況下,有些人會認為納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繼而對希特勒產生崇拜的感情。所以在德意志族人之外,一些被佔領地區其他民族居民也志願為納德國作戰。

三、和盟國有矛盾的人。

這些人主要來自英法殖民地,比如印度、阿拉伯地區等。他們錯誤的認為納粹德國勝利以後會幫助他們獨立,所以也為納粹德國作戰。

由於國防軍並不從被佔領土上徵兵,所以以上這些人都加入了黨衛軍。像以北歐人為主的SS5武裝黨衛軍“維京”師,法國人為主的“查理曼大帝”師,荷蘭人為主的“尼德蘭”師,以巴爾幹地區穆斯林為主的SS13武裝黨衛軍“聖刀”師,還有以印度人組成的“印度軍團”等等。此外德軍還把一些戰俘組織起來,在後方從事治安工作,協助德軍作戰,比如像以蘇軍戰俘組建的“東方營”就是一例。

所以德國在二戰期間還是利用了一些被佔領地區的人力資源的。


不沉的經遠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有個很鮮明的例子,斯大林227號命令發佈後,被俘虜的蘇聯將軍弗拉索夫選擇投降德國,跟隨著他投降的還有上百萬蘇聯俘虜。

但是這些人在德國也沒有得到好的待遇,希姆萊順弗拉索夫是一個“蠢豬和叛徒”。凱特爾元帥甚至不允許他離開戰俘營,一直到二戰末期,德國人在頭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啟用了弗拉索夫和他的蘇聯叛軍。即使如此,德國人對他也是嚴加防範。


看見沒有,別人主動送上門來的德國人都不願意接受,更別說自己去佔領地招兵了。

那麼二戰時德國方面有其他軍隊嗎?有。但是這些軍隊和德國準確的來說是一種合作關係,也就是說這些軍隊是德國的僕從國軍隊,並非德軍。比如巴巴羅薩計劃中除了德軍外還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在內的190個師。這些軍隊歸德軍指揮,但是所屬還是自己的國家。

咱們說回問題,首先二戰德國的兵源其實還是挺可觀的,戰前德國有人口7000萬,在希特勒和戈培爾的煽乎下,德國的動員率高達22%,也就是說光德國本土就有1500萬的軍隊,再加上各僕從國軍,其實力不可小覷,要知道咱們作為人口大國,二戰時的軍隊總量也只有一千萬。德國根本不需要從佔領地徵兵。至於二戰後期敗相名顯,想徵也徵不上來了。


守仁讀仁


首先題目存在錯誤,事實上德國還是有在佔領地上徵兵的。此外二戰時納粹德國的人力資源並沒有同各類網文所渲染的那麼緊張。


根據一份1943年的統計,當時德國武裝部隊可動用的人力加起來達1355萬人,其中包括982萬正規軍、60萬黨衛軍與警察、90多萬僕從軍與外籍部隊、90多萬本土輔助人員、120多萬外國籍輔助人員。


那麼為何會有那麼多人會誤以為德國不在佔領地徵兵呢?

主要還是因為德國在佔領地徵收的並不是的正規國防軍,而是徵收黨衛軍外籍郡隊,徵集進國防軍的主要是外籍士兵只是少部分的德裔。

加上一開始納粹德國在徵兵問題上尤為嚴格,除了身體上要好、年齡要符合而且還要看血統,直到戰爭的後期,納粹德國才開始降低要求,所以大家才會覺得德國從不在佔領地徵兵!


事實上納粹德國在佔領法國後,就有很大部分的法國人被納粹徵召,歸黨衛軍所轄,到東線與蘇聯對抗。

除此之外,在納粹德國與蘇聯真正槓上以後,德國除了在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招募新兵外,在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巴爾幹等地也在同步進行新兵的招募歸入黨衛軍。到了1942年,納粹德國甚至組建非德國部隊,駐紮在烏克蘭、愛沙尼亞等地。

當然了,這些外籍部隊的戰鬥力多數一般,頂多也就是充當納粹的炮灰,或者協助納粹德國維護當地治安。


像素說


首先更正一下,其實德軍並非都是德國人。 德國軍隊最多的時候總數為 1040 萬(官方統計),但是很多是僱傭軍和其他部隊,也就是說由純正的德國人組成的軍隊不是全部(但是德國軍隊一般都是精銳,如黨衛軍)。所以在戰爭初期,德國的軍隊人數方面給它國家本身造成的壓力還不是這麼大。軍費可以從所侵略的國家那裡榨(如維希法國),軍隊可以組成僱傭軍(如匈牙利)。攻佔重要礦點可以獲得礦石資源等。 人數雖然多,但是到了後期能用的並不多。因為自從1941年蘇德戰爭開始以來,德國就一直兩線作戰,戰線大幅拉長,這種戰略極為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不能再派出更多的部隊。一個蘇聯,就能讓400多萬德軍被拖住,其他地方肯定也是很緊張的。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情況:蘇聯戰場還在艱苦作戰,北非那邊也在掙扎,大西洋上也不太平,本土時不時的還總被轟炸。雖然基本徵服了歐洲(除了英國等),但是戰爭形勢還不能太樂觀。德國在一開始攻入蘇聯的時候很順利,但是隨著戰線拉長和時間推移(到了冬季),蘇聯戰場上德軍就開始逐漸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守,進攻的步伐緩慢,大城市屢攻不下。 德軍一開始的確是增兵的,因為1941年一開始用來進攻蘇聯的軍隊只有150——200萬(平攤到幾百幾千公里的戰線上)。在戰爭前期德軍取得重大進展,比如創造過全殲蘇軍一個方面軍的戰績(基輔大會戰,擊斃蘇軍司令基爾波洛斯,使蘇聯損失66.5萬人),蘇軍也確實遭到了極大損失。 但是由於戰略的失誤、冬季的來臨和蘇軍的反擊,德軍也有損失,雙方開始僵持,德軍於是增加兵力。但1942年春季蘇聯大反攻失敗,而德軍又沒有趁機集中兵力擊破蘇軍防線,終於喪失戰機。之後再增多少兵也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這裡涉及到雙方對於戰爭之“勢”的把握。一旦蘇聯開始了有效的反攻,德軍就很難再站住腳了。 到了中後期,德軍幾個方向兵力已經不佔什麼優勢了。所以幾乎也派不出什麼兵。有的時候軍隊派過去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蘇聯及其所在的同盟國擴大優勢,逐步收復失地,擊敗第三帝國。 到了攻克柏林之前,希特勒的一次講話中就指出,男人作為戰士應該去戰鬥,而女子就要為帝國培養未來的戰士。這句幾乎是厚顏無恥的一句話也確實道出了德國那時的窘況。所以軍隊的銳減當然在情理之中。 說句題外話,蘇聯進攻柏林的時候,德軍有70萬,蘇軍200萬。戰役結果是蘇軍勝利,損失30.8萬(據說因為圍攻柏林的時候蘇軍人太多,很多人是被自己人的炮彈打死的)。德國到了最後關頭的時候,已經無力迴天,200萬人戰線分散、士氣低下,不可能與同盟國抗衡。 所以總結一下: 1、蘇德戰爭一開始,德軍取得巨大勝利,沒有增兵,也沒有必要增兵。但是希特勒錯誤地估計了蘇聯軍隊的頑強意志和反擊決心,認為擊敗蘇聯就如同踢倒一座腐朽的老木屋一般簡單。 2、蘇德戰爭中前期和中期,由於蘇聯的反擊和一些其他因素,德軍付出一定的傷亡。由於那個時候歐洲戰場基本已經被德國佔據,在這種戰略局面下,德國增兵蘇聯來試圖達到其擊敗蘇聯的目的。蘇聯領土上的德軍最多達到400萬。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期完全結束的標誌是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役,德國損失數十萬精銳(保盧斯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3、中後期,開始於盟軍的大規模反擊。德軍在蘇聯的情勢已經逐漸走下坡。由於其他戰場軍力分配不均勻,及軍力的匱乏,各地的戰場均要求增加援兵(比如隆美爾就是因為得不到補給和援兵而被迫撤退的)。德軍已經不可能穩定住蘇德戰場的局面。 4、蘇軍全面反攻,大舉收復失地;德國丟失大量侵略地,全面收縮的時候,德國幾乎是捉襟見肘。 5、戰爭末期,德國覆滅。 所以,德國不是沒有增兵,具體的增兵情況及原因和後來的戰況是有聯繫的。而當德國想再往蘇聯增兵的時候,因為各地區的戰略原因,已經缺兵可增。 希望對你理解這段歷史有幫助。我不是專家,但是我對歷史也有些興趣。我的分析你可以參考。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蔓莓愛運動


關於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兵員嚴重不足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分成兩個部分來說,在二戰前期,德國的兵員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在戰爭爆發前,德國的總人口達到7000萬左右,在希特勒的煽動上,全國參軍動員率能夠高達22%,意味著德國本土軍隊數量就能達到1500萬,再加上軸心國的意大利的配合,這個數量更加可觀,還有他入侵的國家派出的部分僕從軍,數量更驚人。只不過到了戰爭後期,德國敗相顯露,國內的成年男子基本已經被抽調一空,才迫不得已在小部分地區徵調當地的成年男性填充到德國的作戰部隊中。

在二戰初期德國軍隊的維持不會給國家造成多大的壓力,軍費支出完全能夠從入侵的國家進行榨取。到了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國就開始了兩線作戰的局面,戰線被大幅拉長,這對於希特勒的很多戰略實施是相當不利的,在這樣的局勢下,德國沒有辦法派出更多的軍隊投入戰鬥。入侵蘇聯更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寒冷的西伯利亞氣候讓400多萬德軍陷入到戰爭的泥潭,加劇了德國在其他國家的緊張局面。那麼居然遇到了這種兵力較為緊張的狀況,為什麼德軍不在自己佔領的國家就地徵兵呢?

主要是因為戰爭爆發前期德國對於兵員素質要求非常高,除了身體素質要好,年齡要達標之外,還要看這個人的血統是否純正。很多人在前兩個要求方面都能做到,但是血統方面可能就達不到要求,所以德軍對於病人的選擇要求不可謂不高。這也是為什麼早期德軍基本上不在佔領地徵兵的重要原因,希特勒灌輸的“血統論”實在是忽悠了相當大一批死忠粉,讓這些中高級的軍官們對於血統不正或者異族人嗤之以鼻,根本都不帶看的。到了戰爭後期,德軍兵力也確實緊張,而國內基本上很難抽調到足額的邊緣,所以才開始降低了徵兵要求,在佔領國小幅度的徵調兵源。

除此之外,德軍在實施了入侵蘇聯的計劃後,就開始在法國比利時等國家招募新兵,將這些兵員統統歸入到黨衛軍的管轄範圍中,更是在1942年的時候建立了非德國部隊,將這些部隊分別派駐到佔領國的一些重要民用設施的看守陣地上,也有小部分負責佔領地的社會治安的維持。不過,最大的用處還是用來充當德軍進攻的炮灰。德國人很難相信除了本國血統之外的士兵,能夠真心實意的為德軍服務,既然自家兵力不夠,那就讓這些偽軍去負責一些小事情,沒什麼事情的就拉去當炮灰,起碼能夠讓德國士兵的傷亡降低一些。


小芊芊愛歷史


徵了,只是沒有大泛圍強制徵召不忠心的民眾當兵,德國在佔領區徵兵採用的是自願原則,是經過嚴格挑選的精銳,只要非常忠心的,象中國那種三心二意的漢奸他們是不要的(當然也解決不了,二戰時的笑話,幾個朝鮮人被日本徵兵打蘇聯被俘後加入蘇軍,對德作戰被俘加入德軍,防守諾曼底被美軍俘獲,打完整個二戰,徵他們這樣的兵對戰爭沒什麼用)。德軍在法國、荷蘭、丹麥這些地方招兵還要重視人種,不符合他們的人種要求都不要。在東歐人種上沒過多要求,但對忠心上的要求也沒放鬆,黨衛軍在烏克蘭、愛沙尼亞招的兵比德國人還要勇敢(不勇敢也不行了,蘇聯抓到這種叛徒只有死路一條),招俄羅斯解放軍成為鎮壓華沙起義的主力。烏克蘭人為成屠殺猶太人的主要力量,集中營只有十幾個德軍管理幾百個烏克蘭人屠殺猶太人。這些愛沙尼亞、烏克蘭黨衛軍後來大部分被蘇軍消滅,抓到就處決,逃過懲罰的不多,但這幾年被愛沙尼亞和烏克蘭政府平反,成為英雄,參加蘇聯紅軍的反而受到迫害,所以德軍在東歐地區是深得人心的。


海中巖haha


事實上,德國在很多歐洲地區都徵兵了,但是不是德國的正規軍國防軍,而是黨衛軍手裡頭的外籍部隊,而國防軍裡,也有部分外國的德裔士兵。

像黨衛軍這類,並不是什麼正規軍,屬於納粹領導之下的武裝。起初,對於黨衛軍的要求極為嚴格,無論身體還是血統,後來戰爭開始以後,要求就開始降低了,無論是身體狀況還是年齡。佔領法國沒多久,就有部分法國人被徵召走了,歸黨衛軍指揮,去東線和蘇軍對抗。

等德國開始入侵蘇聯以後,德國人就開始在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開始徵募新兵,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巴爾幹等地也都有。等到1942年,德國開始進一步組建非德國的新兵部隊,什麼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烏克蘭、俄羅斯等地,都有黨衛軍。

德國手裡的外籍志願兵數量也是非常多的,而且有個別幾個師戰鬥力還不錯,比如第五維京師,維京師裡面也有丹麥人、瑞典人、芬蘭人、比利時人等。而柏林戰役中,裡面也有外籍志願兵參加,比如黨衛軍11師,裡面很多北歐人,以及外籍的日耳曼人在裡面。

大多數外籍黨衛軍戰鬥力都不怎麼樣,頂多是炮灰打醬油的角色,還有的就是在當地維護一下治安而已。黨衛軍戰鬥力強悍的,也就是黨衛軍前幾個師,外籍志願兵基本沒什麼戰鬥力。


軍武文齋


國家徵兵的話,是國家行為,最起碼要給國民待遇。德國人出不起這個錢💰,二戰後,德國就因為向二戰時,在西班牙以國家的名義徵兵現存人員付養老費。而世界反法西斯人士的指責。德國人一直支付這些人一直到死。二戰德國在國外唯一以德國國家名義徵兵的就是西班牙


大馬哈魚12


德國人在他佔有的他國國土上徵兵過,而且還政徵到了很多;可是要注意的是,你強行侵佔別人的國土,還想讓別人為你賣命?再蠢的人也不會這麼想的。德國佔有的那些地盤有很多人,雖然不乏有些賣國賊會為德國人賣命,可也不是會像德國人一樣全心全意的為德國賣命,他們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大戰不為德國人添堵就算好的了,還可能會因為作戰時突然破壞德國人的作戰部署,讓德國人損失慘重。

被德國滅亡的國家也有很多愛國人士,積極開展愛國、復國活動,很多愛國人士加入到德國的政府和軍隊中刺探情報,為游擊隊提供情報來打擊德國在當地的統治,德國人也是很不放心這些佔領地區的兵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