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讀書是最好的家風

中國人讀書的傳統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就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就是為了給讀書人一個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為了勵學,宋真宗在《勸學歌》中直接指出讀書之功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總之,讀書可敬,讀書為上,讀書可以提高自身、光耀其祖先、繁榮其子孫。讀書,是最好的家風。人人愛讀書,是最好的國之氣象。


演講稿:讀書是最好的家風


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媽媽坐在床頭給我講故事的情景:媽媽手拿著《安徒生童話》,聲情並茂地講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那美麗的白天鵝,那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還有那充滿誘惑的美人魚……媽媽給我讀的故事,使我對書產生了美好的印象: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和人,我對書,這個神秘的東西變得十分神往,期盼有一天能夠自己領略書中的奧秘。

上學後,我識字了,那一個個方塊字,就像一個個小小的精靈,在我的眼前閃耀著。記憶中,我接觸的第一本書是一本名為《岳飛傳》的連環畫,雖然對書中的人物和情節並不是很瞭解,但我仍然看得津津有味。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認識的字越來越多,我讀的書也越來越多:《中華成語故事》、《世界經典童話故事》,每一本書,我都津津有味地看呀看,我常常沉迷在書中一個個故事裡,與主人公一起喜怒哀樂。我忘不了《窗邊的小豆豆》,他是那麼可愛善良,他母親是那麼和藹親切……

爸爸說,讀書要廣泛涉獵,博採眾長。童年時代,我閱讀最多的是唐詩和古今中外的名著。讀唐詩,我認識了李白,那個“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李白,富有浪漫主義的“詩仙”。我喜歡他的不畏權貴,喜歡他的瑰麗想象,喜歡他的自信樂觀,喜歡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喜歡他的“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喜歡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讀名著,我為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所折服,為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慘愛情所唏噓,為鮑西婭在法庭上智鬥夏洛克所讚歎,為保爾·柯察金的堅韌所感動。小學六年級時我迷上了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的作品,閱讀了他的《斑羚飛渡》《雪犳悲歌》等小說。上初中後我又讀完了曹文軒的《草房子》《紅瓦黑瓦》《青銅葵花》等系列作品。傳記文學也是我喜愛的,如《林肯傳》《比爾蓋茨傳》《愛因斯坦傳》《司馬遷傳》等名人傳記。


演講稿:讀書是最好的家風


梁曉生說,“如果有一天,每個人都拿著手機,或者盯著電腦,就算他們的確在看電子書,也不是我們所想要打造的‘書香社會’。既然是‘書香’,肯定離不開紙質書。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讀書傳統的家風。”梁曉聲談起中國人的閱讀習慣與教育觀念時說。他還說,“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讀書傳統的家風。書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

書架,應該是一個家裡最奢華,又最質樸的裝修。我家有一大面牆,做成了整面的書架,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有《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唐詩三百首》……週末時,我會細細品味唐詩的瑰麗豐富,爸爸會通過報紙閱讀近期世界上發生的大事,媽媽會了解一些養生的知識,為我和爸爸烹飪美味又營養的飯菜。一家人都沉浸在書香中,不知不覺就過了一上午,每個人都受益匪淺。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猶太人有個習俗,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聖經》上的蜂蜜,通過這一舔,讓孩子對書產生美好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家裡突然起火,你首先會搶救什麼?”當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時,母親會嚴肅地告訴他:“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應該搶救的是書!書裡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因而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即使在乞討,他們的身邊總會帶著每天必讀的書,更別說衣食無憂的人了。

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同樣,如果一個家庭,除了一本老黃曆,卻沒有可讀之書,也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家庭。同樣,一個孩子,一有時間就低頭玩手機,這個孩子哪來的希望?

最後,我的演講以梁曉聲的話結尾:

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讀書傳統的家風。書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


演講稿:讀書是最好的家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