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寫歷史人物志的人


這玩意兒該怎麼說了?打個比方吧,找兩塊布自己縫個袋子也能裝東西,為啥還有那麼多女生不惜網貸甚至出賣肉體也要去買個驢牌的包包?2塊錢一個電子版表也能看時間,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男士要花幾十萬去買個勞力士?

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為了裝飾自己的面子罷了!說得高大上一點,那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

配享太廟也無非如此罷了!

要論實際的好處,賞賜良田萬頃還能給子孫後代留下鉅額資產;抑或是給後人留下幾個爵位那也是很美妙的。但如果有選擇的話,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們大半會選擇配享太廟!

為何?

古語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翻譯過來就是:對於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與打仗。

打仗我們容易理解,打仗可以開疆拓土,可以抵禦外敵。那麼祭祀憑什麼這麼重要?遠古時代,因為知識水平所限,人們對自然敬畏,於是便有了神明的存在,人們通過祈禱神明,乞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統治者們更是宣揚君權神授,而祭祀則是溝通神明的儀式。因此,不論是普通人還是統治者,都把祭祀看的異常重要。

而祭祀通過演變,不單單隻祭祀神明,也祭祀先祖,本質上還是沒有變化,不過是把先祖神明化了而已。

祭祀很重要,帝王家族的祭祀更是如此。對於帝王們來說,最重要的祭祀有兩種,一種就是祭天(神明),另外就是祭祀先帝。而士大夫們作為皇帝的附庸,能參與帝王家族的祭祀,都是無上的榮耀,而剝奪臣下們參與祭祀的資格,也是封建帝王們用來懲罰大臣的手段之一。

這份榮耀,究竟有多大,下面通過一個例子說明。

太史公司馬遷的老爹因為生病不能跟隨漢武帝參與泰山封禪的祭祀典禮,以至於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

由此可見,士大夫們對於能參與皇家祭祀典禮是多麼的看重。

而配享太廟,則是士大夫能參與皇帝祭祀最高級別的方式之一了。

太廟,即是皇帝家族的家廟,裡面祭祀的都是歷代先帝。配享太廟,則是指皇后、士大夫或者其他皇室宗親在皇帝的允許下,排位可以放進太廟享受祭祀。

這可以說是無上的榮譽。

試想一下,當皇帝率領群臣在祭祀列祖列宗的時候,順便把配享太廟的士大夫也祭祀了,那面子上多有光。

所以,一代名臣張廷玉就是因為雍正口頭上答應他死後配享太廟而激動到不行,害怕雍正的兒子乾隆不執行而一次又一次的找乾隆去說這個事情。


小鎮月明


一般說來在古代的時候配享太妙,是作為臣子的最高榮譽,能夠得到這個榮譽,對於這個家族來說都是相當了不得的。而在滿清一朝能夠得到配享待遇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劉統勳,曾國藩等人都沒有得到這個待遇。

張廷玉的待遇據說是雍正皇帝在遺詔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不怎麼喜歡他,張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給他做保證,不能掉了這個待遇。因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這個東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夠配享太廟,自然是無上的榮譽,所以張廷玉如此看重這個東西,其他的東西都能少,唯獨這個東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配享太廟並不是什麼太了不得的東西,還不如來點實際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還是非常虛榮的,現代社會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虛榮,就如很多女人省吃儉用,花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LV的包一樣。不懂的人覺得那個包有什麼用,值這麼多錢,能多裝多少東西呢,但是喜歡的女人可不會這麼想。

配享太廟對古人來說確實算是無上的榮耀,因為只要皇朝不倒,那麼配享的大臣可以永遠享受皇家的香火,因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廟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夠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麼榮耀。這也就是說大臣死了,在陰間能夠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夠在陰間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夠配享太廟,自然就享不了那麼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今天的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個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當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廟是皇帝對臣子的一項無上的光榮的獎勵,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的人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廟中共接受供奉,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耀,這些有功的大臣和歷代皇帝一樣享受它們後世子孫的祭拜,配享太廟的資格相當的難得,整個明朝只有37個人獲得這個榮譽,大部分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將近300年的時間,卻只有26個人獲得這個榮譽,

漢族僅有張廷玉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太廟是皇帝的私人宮廟,一般的皇親國戚都是沒有資格進入的,因此配享太廟的必須是皇帝親近的有功於社稷的大臣,這些大臣們不光功勞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寵愛,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許才能進入太廟享受待遇。

當然配享太廟只是一種榮譽,並沒有實際的福利,甚至後世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將這個人的牌位移出。但是獲得配享太廟資格對於後世子孫還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這些獲得這項資格的人自然早已經位極人臣之人,本來位高權重又獲得了,又獲得了皇帝的認可,只要沒有經歷改朝換代,那麼後世子孫都可以享受祖上的廕庇,榮華富貴過一生,在各種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夠獲得加分,從而更快的提拔升遷。


如是我聞人


這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哦,人死了以後,經過幾年、幾十年,後代帝王想起來,把他的牌位或者弄個塑像,擺放到太廟中去,享受帝王的祭祀。

能不能享受到帝王的祭品,許多人心存疑慮。

如果豹眼跟你說能吃到,你可能會不信,在這裡也不方便討論這個問題。建議一點,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至於說有多少實際的好處,他自己已經吃到了別人吃不到的東西,這自然就是好處。

對於後世子孫,究竟有啥好處,這個還真沒有明確的規制。歷朝歷代都基本如此,但潛在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青龍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詔令夏侯惇、曹仁、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這裡有幾個看點,這幾個人為何在曹丕時期沒有配享太廟呢?為何其他人沒有呢?是因功配享太廟,其他人的功勞就不夠嗎?

景元三年(262年),郭嘉因功受到曹奐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難道郭嘉的功勞就比他們差這麼多嗎?

因此,功臣配享太廟這個事,還是政治的需要,具有政治風向標的作用。

對於配享太廟的人,本身就是死後莫大的榮耀,對其子孫沒有具體、明確的好處。但是肯定的一點是,能夠被新帝王立為配享太廟,就確定了這些人在新帝王心中的位置,其子孫後代的地位、待遇只會得到提升,而不會絲毫受到影響。

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廟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過去;配享太廟這一騷操作,就是後代帝王對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會對其子孫格外的隆遇。

儘管是在提倡一種理念,讓在朝大臣活著的時候為死後考慮,不要太過任性。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制,但福廕子孫,潛在的好處還是大大的。

就像領導的飯局,總是點明讓某某人參加。你說吃這頓飯有啥好處吧,沒有。還不如自己在家裡吃點鹹菜,喝碗稀飯。但大部分人還是屁顛屁顛地去趕場,話不敢說真的,酒不敢喝盡興。說吃這頓飯實際的好處吧,還真沒有。

但其潛在的好處就難說了,沒有哪個老闆或領導叫你去參加一個飯局,事先承諾,之後會給你多少好處。

但經常參加領導酒局的人,自然就是老闆信任的人,將來的利益是可以預期的。

配享太廟這事,跟老闆的酒局差不多。只是祖宗吃了大餐,子孫可能會得到好處。

因此,豹眼認為,配享太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必定會給子孫後世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雖然歷朝歷代沒有具體的規制,但絕對少不了的。

吃吃喝喝絕不是小事,活著的人如此,死去的人一樣如此。沒有實際的意義,也就失去了這樣做得必要。


豹眼看歷史


配享太廟,這種事情對一個臣子來說可謂是極大的榮耀,在中國古代一個朝代能夠得到別配享太廟這種榮譽的人,往往數目相當的有限,所以一些大臣都極力爭取這種待遇。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滿清時代的張廷玉了,張廷玉可謂是雍正最喜歡的大臣,雍正甚至在自己的遺詔中寫明瞭,要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而整個大清王朝200多年,漢人大臣中也只有張廷玉一個人享有這種殊遇。張廷玉後來不為乾隆皇帝所喜歡,其他的都不想要了,唯獨這個配享太廟的待遇不能丟。



讓現代人看來,配享太廟只是一個榮譽而已,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因為古代人講迷信,認為自己死後如果能夠在太廟中受到朝奉,能夠享受皇家的香火,自然能夠讓自己在陰間過得好。但是現代人都明白,並沒有陰間的存在,所以也就不認為配享太廟是什麼太實際的東西。



不過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不好說,因為很多人確實非常好這個名,俗話說得好,人在世上就是為了名利。要說名事實上也是一種利益,很多時候也能給人帶來相當多的好處。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貢獻極高,那麼就會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了,很多人覺得大臣配享太廟後自己的後代也會獲得一些好處,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三朝元老張廷玉在朝中兢兢業業的幹了47年,死後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殊榮,同時也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但是配享太廟對於自己的後代其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幫助,但是自己老子的牌位要被當朝的皇帝跪拜,這項榮譽在封建時代可是不得了的。

並且張廷玉的兒子必定會獲得皇帝的賞識,皇帝一定認為張廷玉這麼厲害的人他的兒子肯定也差不了,在眾人面前也有面子,想當年我父親可是...所以要說配享太廟的唯一好處就是這個了。

配享太廟的人,對自己的家族也是一項莫大的榮譽,因為大臣如果配享太廟之後他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也就是說他的兒子孫子一直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每個月還能領取朝廷的俸祿,這可是沒有期限的,一直可以領到大清朝倒閉為止,所以單看這一項就夠誘惑人的人,所以這也是整個清朝只有27個人配享太廟的原因,要是人數太多了這也是一項巨大的財政開支,清朝也不想重蹈明朝的覆轍。

配享太廟其實也是一種帝王之術,用這種無上的榮譽來激勵一批又一批的大臣為朝廷效命,就算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夠鞏固。配享太廟並沒有實際獲得的東西,但是後代在無形當中就能夠高人一等,對於後代來說這也是寶貴的人脈資源。


七七談歷史


何為太廟?

太廟就是古代皇室專門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這是皇帝的家廟,其他人想都別想,包括皇室宗親。

太廟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當時稱為世室。商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起才稱為太廟。

何為配享太廟?

起初太廟是皇帝專享。後來皇后、宗親、功臣在皇帝的特批下,也可以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太廟一般分為大殿,在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當然大殿還是皇帝專享,配享太廟的人只能進配殿。東配殿供奉有功的皇族,西配殿供奉異姓的有功之臣。



大臣配享太廟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本身太廟供奉的都是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這些神仙級的人物,當朝皇帝每年都要舉辦大型的祭祀典禮,要行跪拜禮的。想想大臣再功勞卓著,活著的時候不也是跪拜皇帝嗎?現在和神仙級的人物待在一起,受當朝皇帝的跪拜,這在古代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何等榮耀?用多少物質也換不來的。太廟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他的高貴,其他賞賜皇帝可以大筆一揮就給了,而配享太廟的畢竟是鳳毛麟角。

以明清兩代為例。明朝配享太廟的只有37人,清朝配享太廟的僅有26人,其中漢人大臣只有張廷玉一人。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的元老,他的父親是文華殿大學士,也是雍正皇帝的授業恩師。張廷玉在九子奪嫡中支持了雍正,有擁立之功。

雍正上臺後,很多的諭旨都是張廷玉應命承辦,他出事小心,很少出錯。後來成立軍機處,所有制度都是張廷玉製定的。他也從吏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所有重要的部門一把手幹了個遍。


雍正臨終前,讓他和鄂爾泰為顧命大臣,並配享太廟。

那麼扯了這麼半天閒篇兒,大臣配享太廟到底有什麼實際好處呢?

我查閱了半天資料,除了至高榮譽外,真沒看出什麼實際好處。

因為配享太廟並不是爵位,比如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但是配享太廟並不能繼承。也不會給他的子孫後代有任何物質上的賞賜。

但這是個榮譽問題,他的子孫會覺得非常有面子。可這面子也不是鐵板釘釘的,如果子孫犯錯或是皇帝不高興了,把你的牌位從太廟移出也是分分鐘的事。

比如嘉靖皇帝差點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從太廟移出去 ,在眾大臣的竭力反對下,最後把皇帝資歷最淺的朱高熾給移出去了。但人家是皇帝,更別說配享太廟的大臣了。


雖然是臉上有光,但對後代來說不頂吃不頂穿算不上實際好處。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帝王術,以此激勵其他大臣,兢兢業業為朝廷奉獻一生。


說史聽濤


配享太廟有沒有什麼好處?肯定有好處啊,若沒好處,幹嘛這些大臣們拼了命的往裡爭啊。這就好比現在,出名能帶來什麼?出名了就能給你帶來利,要不怎麼“名利雙收”呢?大臣們配享太廟,也是一個道理,當然這個利,這個大臣是得不到了,獲益的則是子孫後代們。

“太廟”是個什麼地方?讓這幫大臣們這麼拼命的往裡鑽?太廟說白了就是皇帝家的宗祠,有點類似一些民間大家族的宗祠,但這個宗祠比那個等級高,因為是皇帝家的宗祠,正常這裡面供奉的應該是皇帝和皇后們,在封建時代,皇帝家的東西都是最好的,大臣們等到了皇帝的賞賜,那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更何況,你的神主能放入皇帝家的宗祠呢?


說完了“太廟”,咱們再接著說“配享太廟”,直白的說,就是將你的神主(牌位),放到皇帝宗祠裡,但卻和皇帝的又有區別,畢竟是皇帝家的宗祠,你一外姓人當然不可能和皇帝,甚至皇后們放在一起,外型人都是供奉在偏殿內,說白了就不是正堂,是在隔壁的偏殿,但這也可以了啊,你哪怕是放在太廟的門口,那也算是在太廟內,因為這是榮譽啊。


咱們可以查查,這明清兩代能夠進入太廟的大臣們,都有哪些人,在明朝,能進入太廟的都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和跟著朱棣參與“靖難”的功臣,例如,徐達啊,常遇春啊,張玉啊,姚廣孝啊,籠統也就三十七人。而大清朝呢?更少,就二十六個人,例如多爾袞,拼命十三郎胤祥,乾隆的小舅子傅恆等,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張廷玉了。看看這都是什麼人物,放在那個時候,都是一等一的牛人啊,為什麼說太廟難進?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就沒進的了,所以說,這太廟不是你想進就能進,也不是你想辛苦就能進的。

說到太廟,咋就不得不說清朝的張廷玉了,三朝元老,橫跨康、雍、乾三朝,是雍正的得力助手,雍正就曾許諾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這對於張廷玉這個漢人來說,那是無上榮耀啊,畢竟大清是滿人的世界,漢人能夠進入,那是很厲害的了,可誰曾想,到了乾隆皇帝,卻硬是奪回了這個榮耀,為啥啊,因為年老的張廷玉不太符合乾隆的胃口,再加上張廷玉後來就為了這個配享太廟的事兒,竟然多次上書提醒乾隆:哎,你老子可答應我了啊,我死後是要讓我進太廟的。這乾隆一聽就火了啊:我老子答應你怎麼了?現在是我做主,我讓誰進,誰就進,你不是要進嗎?我偏不讓你進。這給張廷玉打擊的啊,那是直接在家躺了好幾天啊。這一直到張廷玉死,乾隆都沒有同意他進太廟的事情,但在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同意了,畢竟張廷玉確實這一生對於他愛新覺羅家和這朝廷還是有付的,功大於過,而且倘若乾隆真不讓他進,豈不是乾隆不聽雍正的話?乾隆可不想因為張廷玉這個事兒,被後人落下不孝的把柄。


當然有拼死拼活往裡擠得,也有好不容易進了,後來又被搞出來的,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是這麼個主,因哥哥和珅的關係,乾隆將他配享太廟,但也因他哥哥和珅的關係,與嘉慶不對付,嘉慶一怒之下,就將和琳給搞了出來。所以,這個外姓大臣們想配享太廟,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情,非常不容易啊。


開篇的時候,我說過配享太廟肯定有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子孫後代們可以靠著這個,得到一定程度的勳臣子弟的待遇,別人十年寒窗,經歷一層層考試,進入官場,你就可以靠著祖上留的待遇躋身官場,這個好處已經不錯了,所以說,配享太廟的好處有沒有?那必須有啊。


寒舍閱獨


實際好處基本沒有

其實若以現代的眼光看,配享太廟沒啥實際好處,對於本人來說活著不可能享受那待遇,都死翹翹了啥待遇都白費,提升點下葬規格無非多佔幾米土地,多浪費點建築材料,還能怎麼樣?清朝時候配享太廟的大臣都可以按郡王裡下葬的,不一樣埋土裡出不來?

對於兒孫更沒啥優待,那玩意不像爵位可以世襲,除了大祀時能混進太廟磕頭,基本蛋用不頂。想當官你還得參加科舉,想升官你還得苦熬資料,不小心得罪了皇家,祖宗的神牌就人家扔出來,你還得頂著唾沫去收拾殘局。

對!你沒看錯,配享太廟也不是一勞永逸,稍不留神就會被扔出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把前一個皇帝跪舔舒服了,不見得下一個也覺得順溜。別說只是大臣,明嘉靖年間大議禮的時候,原來廟號明太宗的朱棣都差點被扔出去。

就是面子好看

估計很多人會問,既然沒有實際好處,為啥古代那麼多大臣削尖腦袋想混個配享太廟的待遇?這事如果細扯起來太麻煩,還好吐槽機是個擅長舉栗子的人,咱們可以用現代的角度解釋一下。

話說那驢牌(LV)挎包造型醜、顏色深,為啥那麼多敗家娘們哭天抹淚的非得買?單純是因為它貴嗎?錯了!是因為那玩意稀有,沒事就號稱全球限量多少個,背上它對自己的逼格提升很高。

瑞士那些純手工名錶也是這樣,不止價格爆炸,還得審核你的人品,有沒犯罪記錄,是否對社會做出過貢獻。一套跟孫子似的申請流程後,再花幾十萬買塊機械錶。那20塊錢的電子錶它走得不準嗎?那些錢拿去擼串它不香嗎?為啥非得這麼折騰呢?答案很簡單,為了和別人不一樣!而所謂配享太廟就跟這個道理一樣一樣的。

其實古代帝王和現代黑心奢侈品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花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陰險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再以待遇來區別。然而總有一些人牛到就差一步登天,偏偏還可以繼續立功,這時候你要咋辦?總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他吧?

在經過長期觀察後,帝王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衣食無缺、位高權重的大臣在失去最高權力追求後,要麼變得頹廢無比,要麼開始追求虛榮。這就好辦了,要面子嘛!我給就是了!

那麼什麼是最大的面子呢?華夏人最重視兩樣東西,一曰戎,二曰祀,打仗這玩意風險太高,還是在祭祀上想辦法吧!於是逼格奇高的配享太廟就新鮮出爐了,從此大臣們蜂擁跪舔。

太廟那恐怖的逼格

那麼太廟祭祀的逼格到底多高呢?這麼說吧!無論明清,太廟都是重中之重,永遠排在祭祀三個等級的最高位,稱之為大祀。大祀的禮節雖然各朝有不同,但是天子親祀絕對沒跑,除非極特殊情況才能請假。

如果只是天子參加還不是規格高,祭祀太廟還得有專門的祀官負責喊,上什麼酒要喊,上什麼肉也要喊。天子還得親自上表燒掉,向祖宗報告自己取得了什麼成績,請祖宗保佑之類。

當然,這也不算太過份,最恐怖的是百官中還得有人陪祀,一般品級不夠的還沒資格,吐槽機之前就寫過明朝一個倒黴四輔官因為判死刑被朱元璋取消陪祀的段子。這幫陪祀的全程得在底下跪著,到節骨眼兒上還得行禮,這逼格可就不得了啦,等於後世滿朝文武精英給叩拜,在下面必然爽翻天啊!


總結起來吧,所謂配享太廟其實並沒有實際好處,只是皇家代為供奉時享、薦新,再加上文武官員祭拜,面子上好看而已。這是一個典型的榮譽頭銜,象徵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只是古代重視祭祀,所以顯得很牛。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配享太廟是古代大臣死後享受的最高榮譽,代表了帝王們對人臣的肯定,這可不是虛名,是古代大臣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陪享太廟的由來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對大臣來說死後能夠陪享太廟是最高的榮譽,沒有比這更能體現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曆史,那麼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廟的不過27人,正因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對他父親指定張廷玉配享太廟非常不滿,認為張廷玉根本不夠這個資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

帝王們尤其是那些有功業的優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厲害的功臣,可以說陪享陣容非常豪華。

配享太宗李世民廟庭的功臣

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趙國公,長孫無忌;

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後因其子房遺愛謀反,被取消);

檢校侍中、吏部尚書、總管東宮兵馬、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書、尚書左僕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國公,高士廉;
刑部尚書、兵部尚書、行軍總管、門下平章政事、衛國公,李靖 ;

工部尚書、檢校行臺僕射、洛州都督、左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蔣國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趙匡胤廟庭
太師、尚書令、真定王、韓王,趙普;

樞密使、贈中書令、濟陽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廟庭

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榮國公姚廣孝(後被嘉靖皇帝取消);誠意伯劉基;營國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東殿供14人:武功郡王禮敦;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通達郡王雅爾噶齊;禮烈親王代善;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睿忠親王多爾袞;豫通親王多鐸;肅武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怡賢親王胤祥;超勇襄親王策凌;科爾沁博多勒噶臺忠親王僧格林沁;恭忠親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誠公、贈武勳王爵,揚古利;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內大臣、二等果毅公、諡忠義,圖爾格;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勳公,圖賴;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諡文襄,圖海;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罷配享,乾隆二十年張廷玉死後,乾隆遵雍正遺詔,恢復張廷玉配饗太廟資格。;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諡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諡文忠,傅恆;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諡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諡文襄,福康安;總督、贈一等宣勇公,和琳,嘉慶元年,清高宗命配饗太廟,嘉慶四年,和珅誅,清仁宗命撤出太廟。

太廟是至高榮譽,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陪享太廟是無上的榮譽,代表著你是這個朝代最被皇室們認可的功臣,這些配享太廟的功臣和先帝一樣,可以受後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頭,享受到大型的祭祀,這是古代一個逝去大臣的最高榮譽,因為皇帝死後也不過是如此。

陪享太廟是臣子們的最高夢想,但是這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勞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廟,以清朝為例子,27個陪享太廟的人中只有張廷玉一個漢人,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功勞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卻沒有曾國藩。

陪享太廟不是虛名,那些被陪享的人會被其他王公大臣羨慕嫉妒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