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新聞,我們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有種新聞,我們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就在本週初,一則新聞幾乎是剛剛發佈,就在社交平臺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在甘肅的官方媒體發佈的這條視頻中,15位女性醫護人員即將奔赴湖北抗疫一線。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原本這樣的信息最近幾乎每天都有,但這條新聞的爭議之處在於,這些女性醫護人員被全部剃成光頭,而修剪頭髮的方式也非常粗暴,並非直接減掉馬尾。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而且,這些女性醫護剪下的青絲還被炫耀般地呈現在自己面前,被鏡頭和閃光燈記錄下來,很多人痛苦地偏過頭去,不忍直視,更有不少女性流下眼淚。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視頻一出,輿論譁然,“自願”或者“非自願”已經不是討論的核心;令大量網友感到憤怒的焦點在於:如果說剪掉長髮是為了在前線方便打理,減少感染風險,那麼這樣的剃頭,用女性的痛苦、委屈博人眼球,用正值妙齡的青春面龐與不相符的髮型帶來的視覺反差作為噱頭,早已背離了預防感染的初衷,缺乏最基本的人文關懷,更接近一場殘忍的作秀。

就像最近偶爾見諸報端的“懷孕9個月孕婦一線抗疫”、“流產10天女醫生奔赴前線”“用藥物強行推遲生理期”這類新聞一樣,無視女性最基本的生理情況,放大受難者的不幸,試圖 獲得同情、讚揚的聲音。

據保守估計,湖北一線的女性醫護超過10萬人,女性在本次抗疫過程中的付出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如果你閉上眼睛仔細回想,是否印象中大量與她們相關的新聞,都和InStyle剛剛列舉的那些非常相似?背後隱藏的問題是:為什麼她們只能以這種方式才能被“看見”?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根據上海市婦聯從疫情前線統計的數據,戰鬥在一線的醫生中有一半是女性,而女護士的數量更是超過了百分之九十。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但公共媒體的報道中,仍舊傾向於放大她們作為母親、妻子、生育者的身份,強調她們在“美”這件事上的犧牲,而忽略了她們在專業上的成就、智慧以及勇氣

即使是李蘭娟院士,在最初的媒體宣傳中,也被隱去姓名,概括為“傳染病專家”;如此多被剃髮的甘肅女醫護人員,我們竟然也無從得知她們其中任意一個人的名字。

女性受這種“他文化”侵略已久,在公共話語權中處於劣勢,被習慣性地消解為一個弱者,但InStyle回顧本次抗擊疫情中那些閃閃發光的名字,會發現女性的價值絕不是“一個出征前的祭品”。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李蘭娟 中國工程院院士

73歲,從非典抗戰到新型肺炎

李蘭娟院士應該是這一次抗擊新型肺炎過程中最具權威性、也最具認知度的專家之一。自從2月2日抵達武漢以來,她就開始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開展工作,向大眾普及對病毒的認識、與醫護人員共同商討診療方案。

這種極快的響應程度,與17年前抗擊非典的經驗脫不開干係。作為當時的功臣之一,李蘭娟院士團隊在非典期間治癒的患者無一嚴重後遺症,創下了無醫務人員感染、無二代病人的奇蹟。

這一次,她再次來到了前線,帶領著團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對病毒的認知,連續救治了八位重症患者,並且還將繼續堅守在救援的一線。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張繼先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武漢疫情的最早判斷,從這裡開始

張繼先醫生“1米6,說話輕柔,一雙疲憊的眼睛透出和善”,正是這名被形容得極度溫和的女性,憑藉多年的專業經驗以及對於流行病的敏銳性,在最早的時間內,第一次發現並上報本次疫情。

2019年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繼先先後收治了四名病人,在排除了常見的病毒感染後,意識到病情嚴重性張繼先醫生在12月27日,開始多次向院方、轄區疾控部門上報情況。

之後,一直戰鬥在前線的張繼先接受採訪時說,疫情發現越早越有利於控制。“我們現在感覺自己做對了!”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焦雅輝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

號召醫護人員,從來不需要英雄主義

新冠發現以來進行了無數場發佈會,但有一場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在接受記者提問時,醫務人員協調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焦雅輝對答如流,對所有資料信息瞭解透徹,這與之前的一些“讀稿”形成了鮮明對比。她的名字一度登上熱搜,備受讚譽。

焦雅輝在接受白巖松專訪時說:“其實在這一次的疫情防控過程當中,我們不需要任何提倡用英雄主義去號召醫護人員,防護用品供應要保障充足到位,讓我們的醫務人員能夠有一個科學的工作時長,他們就可以進行合理輪替。”

不用英雄主義去鼓勵醫生做犧牲,而是用科學理論來保護他們的權益,這是健康的導向,也是焦雅輝本人專業、能力、擔當與共情的共同體現。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張笑春

首位公開質疑核酸檢測可靠性的醫生

質疑權威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而在本次的疫情中更是如此。2月3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張笑春教授發佈朋友圈,公開質疑用核酸檢測確診新冠肺炎的可靠性,建議用CT影像作為診斷主要依據。

“別再迷信核酸檢測了,強烈推薦CT影像作為診斷2019-nCoV肺炎的主要依據。強烈建議政府徵用酒店、賓館或學生宿舍,收納疑似以及大部分醫學觀察者,強制隔離治療!”

在朋友圈發佈後,張笑春醫生迅速得到了許多同行的支持。2月5日,國家衛健委印發第五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規定將CT影像作為臨床診斷標準(僅限於湖北省),這也對加快醫生判斷、緩解疫情起到了更進一步的幫助。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艾芬

被訓誡的另一位醫生

2019年12月18日與12月27日,艾芬醫生分別接診了第一例、第二例新冠病人,在12月30日,送檢的結果出來後,她看到了上面的“Sars冠狀病毒字樣”,第一時間內向上級報告,並轉告了自己的大學同學。

1月1日晚上,艾芬醫生接到領導的約談電話,隔天,她受到批評:“作為專業人士沒有原則,造謠生事,你們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導致了社會的恐慌,影響了武漢的發展、穩定的局面。”即便艾芬向上反映了這種病毒可能會人傳人,但當地的醫生仍被集體“禁言”。

被訓誡的八位醫生之中,李文亮醫生已經不幸感染去世,而從疫情發生到現在,艾芬醫生仍舊帶領著近200人的團隊,40多天未下前線,日夜堅守在發熱門診、留觀病房。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張穎

天津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主任

像破案一樣去追查病毒

前段時間,一段“福爾摩斯式破解疫情”的視頻在微博上火了,視頻中邏輯縝密、思路清晰的主角張穎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張穎就職於天津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團隊,主要任務就是要鎖定病毒的傳播路徑並研判風險點。通過仔細的進行問詢、蒐證、查找,追查病毒傳播鏈,為政府的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做流行病學調查需要觀察力、邏輯性、足夠嚴謹、也需要耐心和細心,這是一個不容有錯的過程,對於張穎來說,抽絲剝繭的同時,也要分秒必爭,因為她們不僅在保護病人,也“在保護每一位醫生”。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沈群

感染科發熱門診組長

她披上了非典時的那件隔離衣

“我穿的這件隔離衣,是前輩們抗擊非典時穿過的”

90後的沈群是一名湖南永州的護士,2月17日,江華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年輕的護士沈群穿上了十七年前可以反覆消毒使用的布制隔離衣,在印有“非典”字樣的衣服上,鄭重寫下“新冠”二字。

這件隔離衣來自四十多歲的護士長李芳,她在2003年時經歷過非典,在2020年同樣在一線抗擊戰疫。帶著厚重的儀式感,由一位女性之手,傳遞給另一位新生代女性。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朱海秀

廣東醫療隊護士

防疫前線的97年女孩

也許你也看到過這支視頻,被採訪的護士朱海秀平靜又有點羞澀的接受來自記者的採訪,她是廣東醫療隊的護士,也是一個97年的女孩。

朱海秀對記者說,她剛剛抵達武漢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但一段時間後還是被父母知道了。爸爸跟她交流的時候哭了。她說:“那是我22年以來,第一次看到我爸哭”。

當談到父母時,她拒絕對著鏡頭向父母報平安,她小聲的道歉之後說:“我不想哭,哭花了護目鏡沒法做事。”

在發生了甘肅女性醫護人員集體被剃頭事件之後,有不少媒體為女性發聲,呼籲為她們提供保障,但事實上,很多人卻都不自覺的陷入了一個誤區。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女醫生和女護士、雷火神山工地上的建築女工、街頭上的女環衛工人......她們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勞動者,如微博用戶@管鑫Sam 所說,她們是一根又一根的中流砥柱,而不是雕樑畫柱的裝飾。

這些女性工作者不需要被刻意歌頌,也不需要被犧牲奉獻,用她們割捨某一部分女性特質來作為宣傳手段的新聞,早已落入窠臼,而今天的我們,真的看膩了。

設計:Dean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