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就在本周初,一则新闻几乎是刚刚发布,就在社交平台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甘肃的官方媒体发布的这条视频中,15位女性医护人员即将奔赴湖北抗疫一线。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原本这样的信息最近几乎每天都有,但这条新闻的争议之处在于,这些女性医护人员被全部剃成光头,而修剪头发的方式也非常粗暴,并非直接减掉马尾。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而且,这些女性医护剪下的青丝还被炫耀般地呈现在自己面前,被镜头和闪光灯记录下来,很多人痛苦地偏过头去,不忍直视,更有不少女性流下眼泪。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视频一出,舆论哗然,“自愿”或者“非自愿”已经不是讨论的核心;令大量网友感到愤怒的焦点在于:如果说剪掉长发是为了在前线方便打理,减少感染风险,那么这样的剃头,用女性的痛苦、委屈博人眼球,用正值妙龄的青春面庞与不相符的发型带来的视觉反差作为噱头,早已背离了预防感染的初衷,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更接近一场残忍的作秀。

就像最近偶尔见诸报端的“怀孕9个月孕妇一线抗疫”、“流产10天女医生奔赴前线”“用药物强行推迟生理期”这类新闻一样,无视女性最基本的生理情况,放大受难者的不幸,试图 获得同情、赞扬的声音。

据保守估计,湖北一线的女性医护超过10万人,女性在本次抗疫过程中的付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你闭上眼睛仔细回想,是否印象中大量与她们相关的新闻,都和InStyle刚刚列举的那些非常相似?背后隐藏的问题是:为什么她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才能被“看见”?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根据上海市妇联从疫情前线统计的数据,战斗在一线的医生中有一半是女性,而女护士的数量更是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公共媒体的报道中,仍旧倾向于放大她们作为母亲、妻子、生育者的身份,强调她们在“美”这件事上的牺牲,而忽略了她们在专业上的成就、智慧以及勇气

即使是李兰娟院士,在最初的媒体宣传中,也被隐去姓名,概括为“传染病专家”;如此多被剃发的甘肃女医护人员,我们竟然也无从得知她们其中任意一个人的名字。

女性受这种“他文化”侵略已久,在公共话语权中处于劣势,被习惯性地消解为一个弱者,但InStyle回顾本次抗击疫情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会发现女性的价值绝不是“一个出征前的祭品”。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

73岁,从非典抗战到新型肺炎

李兰娟院士应该是这一次抗击新型肺炎过程中最具权威性、也最具认知度的专家之一。自从2月2日抵达武汉以来,她就开始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开展工作,向大众普及对病毒的认识、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这种极快的响应程度,与17年前抗击非典的经验脱不开干系。作为当时的功臣之一,李兰娟院士团队在非典期间治愈的患者无一严重后遗症,创下了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病人的奇迹。

这一次,她再次来到了前线,带领着团队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对病毒的认知,连续救治了八位重症患者,并且还将继续坚守在救援的一线。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张继先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武汉疫情的最早判断,从这里开始

张继先医生“1米6,说话轻柔,一双疲惫的眼睛透出和善”,正是这名被形容得极度温和的女性,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以及对于流行病的敏锐性,在最早的时间内,第一次发现并上报本次疫情。

2019年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先后收治了四名病人,在排除了常见的病毒感染后,意识到病情严重性张继先医生在12月27日,开始多次向院方、辖区疾控部门上报情况。

之后,一直战斗在前线的张继先接受采访时说,疫情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控制。“我们现在感觉自己做对了!”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焦雅辉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号召医护人员,从来不需要英雄主义

新冠发现以来进行了无数场发布会,但有一场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在接受记者提问时,医务人员协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焦雅辉对答如流,对所有资料信息了解透彻,这与之前的一些“读稿”形成了鲜明对比。她的名字一度登上热搜,备受赞誉。

焦雅辉在接受白岩松专访时说:“其实在这一次的疫情防控过程当中,我们不需要任何提倡用英雄主义去号召医护人员,防护用品供应要保障充足到位,让我们的医务人员能够有一个科学的工作时长,他们就可以进行合理轮替。”

不用英雄主义去鼓励医生做牺牲,而是用科学理论来保护他们的权益,这是健康的导向,也是焦雅辉本人专业、能力、担当与共情的共同体现。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张笑春

首位公开质疑核酸检测可靠性的医生

质疑权威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在本次的疫情中更是如此。2月3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张笑春教授发布朋友圈,公开质疑用核酸检测确诊新冠肺炎的可靠性,建议用CT影像作为诊断主要依据。

“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诊断2019-nCoV肺炎的主要依据。强烈建议政府征用酒店、宾馆或学生宿舍,收纳疑似以及大部分医学观察者,强制隔离治疗!”

在朋友圈发布后,张笑春医生迅速得到了许多同行的支持。2月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规定将CT影像作为临床诊断标准(仅限于湖北省),这也对加快医生判断、缓解疫情起到了更进一步的帮助。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艾芬

被训诫的另一位医生

2019年12月18日与12月27日,艾芬医生分别接诊了第一例、第二例新冠病人,在12月30日,送检的结果出来后,她看到了上面的“Sars冠状病毒字样”,第一时间内向上级报告,并转告了自己的大学同学。

1月1日晚上,艾芬医生接到领导的约谈电话,隔天,她受到批评:“作为专业人士没有原则,造谣生事,你们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了社会的恐慌,影响了武汉的发展、稳定的局面。”即便艾芬向上反映了这种病毒可能会人传人,但当地的医生仍被集体“禁言”。

被训诫的八位医生之中,李文亮医生已经不幸感染去世,而从疫情发生到现在,艾芬医生仍旧带领着近200人的团队,40多天未下前线,日夜坚守在发热门诊、留观病房。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张颖

天津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

像破案一样去追查病毒

前段时间,一段“福尔摩斯式破解疫情”的视频在微博上火了,视频中逻辑缜密、思路清晰的主角张颖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张颖就职于天津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团队,主要任务就是要锁定病毒的传播路径并研判风险点。通过仔细的进行问询、搜证、查找,追查病毒传播链,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做流行病学调查需要观察力、逻辑性、足够严谨、也需要耐心和细心,这是一个不容有错的过程,对于张颖来说,抽丝剥茧的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因为她们不仅在保护病人,也“在保护每一位医生”。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沈群

感染科发热门诊组长

她披上了非典时的那件隔离衣

“我穿的这件隔离衣,是前辈们抗击非典时穿过的”

90后的沈群是一名湖南永州的护士,2月17日,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年轻的护士沈群穿上了十七年前可以反复消毒使用的布制隔离衣,在印有“非典”字样的衣服上,郑重写下“新冠”二字。

这件隔离衣来自四十多岁的护士长李芳,她在2003年时经历过非典,在2020年同样在一线抗击战疫。带着厚重的仪式感,由一位女性之手,传递给另一位新生代女性。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朱海秀

广东医疗队护士

防疫前线的97年女孩

也许你也看到过这支视频,被采访的护士朱海秀平静又有点羞涩的接受来自记者的采访,她是广东医疗队的护士,也是一个97年的女孩。

朱海秀对记者说,她刚刚抵达武汉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但一段时间后还是被父母知道了。爸爸跟她交流的时候哭了。她说:“那是我22年以来,第一次看到我爸哭”。

当谈到父母时,她拒绝对着镜头向父母报平安,她小声的道歉之后说:“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

在发生了甘肃女性医护人员集体被剃头事件之后,有不少媒体为女性发声,呼吁为她们提供保障,但事实上,很多人却都不自觉的陷入了一个误区。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女医生和女护士、雷火神山工地上的建筑女工、街头上的女环卫工人......她们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劳动者,如微博用户@管鑫Sam 所说,她们是一根又一根的中流砥柱,而不是雕梁画柱的装饰。

这些女性工作者不需要被刻意歌颂,也不需要被牺牲奉献,用她们割舍某一部分女性特质来作为宣传手段的新闻,早已落入窠臼,而今天的我们,真的看腻了。

设计:Dean

有种新闻,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