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漁村到如今山東兩強,青島和煙臺是怎麼崛起的

2018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稱,要強化濟南、青島、煙臺的核心地位。山東省三強,膠東城市佔據二席。青島、煙臺甚至一直力壓濟南,經濟總量分居狀元、榜眼。所以坊間傳言,濟南之所以要“吞併”萊蕪,就是要超越煙臺穩居老二……

對膠東二市的逆天表現,人們彷彿早就習以為常。然而在清朝以前,膠東在山東其他地市面前只有吃土的份兒。


從清末漁村到如今山東兩強,青島和煙臺是怎麼崛起的

圖片說明:清末青島鹽場。資料來源於網絡


山東的經濟重心下迄清朝晚期,始終都在魯中、西。西漢時山東區域內有93座城市,其中71座處在濰坊以西,以60%的面積聚集了76%的城市。而膠東以40%的面積僅擁有24%的城市。

說膠東是破落小漁村,一點也不為過。

兩漢魏晉隋唐時,中央政府在膠東的行政管理也是漫不經心。以隋朝煬帝朝為例,山東西部有濟北郡、東郡(跨魯豫)、東平郡、濟陰郡,西北部有平原郡(跨魯冀)、齊郡、渤海郡(跨魯冀),中部有魯郡、彭城郡(跨魯蘇皖)、琅琊郡、高密郡、北海郡。

而廣大的膠東半島,只設置了一個東萊郡……

這種配置如果放到現在,代換成一個包括青島、煙臺、威海的地市級單位,將是一個夢幻般的存在……

雍正皇帝對膠東的管理狀態曾經不太放心,專門指示河南山東總督田文鏡考察,看是否需要在膠州一帶駐紮八旗兵。田文鏡親自到登萊沿海察看後回覆說,膠州“系一彈丸小邑,地曠人稀之所”,沒有必要再添駐陸兵。

對沿海城市的漠視,實際上是滿清政府愚蠢禁海政策的直接體現。

千餘年來,膠東地區最著名的,無非是一打海戰就出現的登州府,以及人們潛意中一說仙境必然會聯想到的蓬萊(這倆地名實際還在一塊兒,捂臉……)。那些默默沉睡的黃金海港,一直無人問津地臥在渤海和黃海之濱,直到近代西洋人打開中國國門。


從清末漁村到如今山東兩強,青島和煙臺是怎麼崛起的

圖片說明:《天津條約》簽訂場景。資料來源於網絡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煙臺成為山東首個開埠的海港城市。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最初將登州(治所在蓬萊)設為商埠,但因為海港條件不如福山縣的煙臺口,1861年遂改埠於此。近代煙臺港的建設從此開始。

煙臺與遼寧營口成為山東與遼東之間商船的主要停泊點,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青島與大連的興起之前。後來遠洋輪船投入海港使用,1880年,招商局“美利”號輪船春間調來津河駁酒,夏間常穿梭於營口、煙臺間,煙臺港迅速興起。

1862年由於貿易的增大,清朝在煙臺還設立了東海關,此地一度成為中國北方與朝鮮半島、沙俄遠東地區以及日本的貿易中心。

一旦與貿易接上軌,經濟發展就迅速走上高速路。煙臺背靠強大的半島腹地,將源源不斷的初級農產品吸引到港區,然後經過加工運往國外。以進出口貿易為骨架,搭配農用品加工,構成了19世紀下半葉煙臺港輝煌的基本盤。

在時人的眼中,煙臺港彷彿每一片海灘都閃著金光。

青島的建設與發展,更是從誕生之日起就坐上了火箭。

青島原本是膠州灣的小海口,本名膠澳。清朝於1891年才在此地設防。1897年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侵佔青島,自此開啟了殖民時代。近代青島先後經歷了1897-1914年德佔日期、1914-1922年日佔時期。


從清末漁村到如今山東兩強,青島和煙臺是怎麼崛起的

圖片說明:德佔時期的青島。資料來源於網絡

德佔時期修建了港口和鐵路,德國宣佈要將青島建成“德國的亞洲中心”,並野蠻地宣青島作為自由港對世界開放。

自家土地讓別人為所欲為,說起來真是痛心疾首。但青島也因此獲得了飛速發展的機遇。城市環境、工業基礎、貿易體系都基本建立起來,進出口貿易額短短數年躍居北方第三,並迅速取代煙臺,成為膠東半島的龍頭老大。

不同於煙臺,青島建立起近代輕工業體系後,迅速獲得了半島內部的強大支持。德國人1904年修建的膠濟鐵路,將青島與濟南、濰坊、淄博緊密地聯接起來。而濟南的背後,聯接的是整個華北經濟腹地。無數的人口和財富彙集於此,強大的經濟集聚效應讓青島迅速成為山東省的經濟明珠。

1903年時山東半島通商港口純進出口貿易,總額共計5278萬兩,煙臺港佔了其中72%,青島只有28%。而到了10年後的1913年,貿易總額達到9081萬兩,青島達到了65%!

青島港口每一片捲起的海浪,彷彿都是金色的。

這兩大港口的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數千年以山東經濟以西部為重心的局面,從此全山東唯膠東馬首是瞻。魯西的農產品銷售的暢通與否,魯中各縣區的輕工業產口能否賣的出去,全靠青島煙臺給面子。而山東半島的經濟發展,唯一的晴雨表就是青島煙臺的臉色。

甚至可以說,今天山東省獨特的縣域經濟發達的模式,就是以港口外向型經濟主導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