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醫學院在武漢而同濟大學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肅然起敬


同濟醫學院在武漢而同濟大學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肅然起敬

在中國的醫學院校中,素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中同濟”的說法,這幾大醫學院代表著我國醫學領域的頂尖水平,他們各居一方,作為當地的醫學領域的權威,也為當地的醫療健康培養了大量人才。

而在這幾所醫學院校中,有一所院校是經歷了多地輾轉才來到了現在建校的地方,相信有一些人也知道這段歷史,它就是著名的同濟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同濟醫學院在武漢而同濟大學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肅然起敬

同濟醫學院原是同濟大學醫學院,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遷武漢。這是應中南軍政委員會的要求,並經華東軍政委員會研究後做出的新中國的首個關於高校及醫療衛生單位成建制跨區調整部署,因而得到教育部、衛生部和華東、中南兩地軍政負責人的高度重視。國際、國內頗具名氣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和已有50年建院歷史的附屬中美醫院(1951年恢復同濟醫院名)從上海遷駐漢口荒廢的昔日華商跑馬場另建新院,從醞釀到完成動遷歷時5年。

同濟醫學院在武漢而同濟大學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肅然起敬

而這一搬遷的想法也是基於當時中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來考慮的,1949年全國解放,作為中南地區最高行政機構的軍政委員會首先考慮的是儘快恢復當地的經濟建設和保障人民的生活與健康。中南地區包括湘、鄂、粵、桂、豫、贛6省,中南六省人口共計一億四千萬,是全國人口最多的行政大區。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醫藥衛生條件非常落後,遠不能適應本區經濟發展和億萬民眾的需求,尤其作為中心城市的武漢,不僅規模型的醫院極少,而且醫學人才十分缺乏。於是,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向中央政務院要求,將醫藥衛生髮達地區上海的一所醫學院校包括附屬醫院內遷武漢。

同濟醫學院在武漢而同濟大學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肅然起敬

這一要求很快得到中央的支持,責成華東軍政委員會討論。當時,上海已有或準備組建的醫學高等院校共有四所,包括上海第一醫學院(始建於1927年,原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上海第二醫學院(由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和廣慈醫院整合)、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和同濟大學醫學院。華東軍政委員會研究各醫學院情況後認為,將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遷漢建校最為合適,不僅是國家不同地區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今後發展的需要。這一建議馬上得到了中央批准,1950年2月,中央政務院正式作出將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遷駐武漢的決定。

同濟大學醫學院歷史非常悠久,由德籍醫生寶隆1907年創建於上海,1926年收歸國有,其附屬中美醫院建於1900年(始建時名同濟醫院)。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同濟醫學院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國內著名的醫學院校,在歐洲、尤其德語國家也有較大影響。

學院教學體系完整、學科齊全、學風嚴謹,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建構了從德文科——醫預科(基礎)——醫正科(臨床)直至博士培養的教學體系。學生學習科目已達24門,1917年培養出第一位博士畢業生,即獲得德國政府認可並頒發畢業證。經歷了一戰、二戰及國內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同濟的醫療、教學從未中斷。1937年日寇進攻上海地區,將校舍炸燬,學院被迫撤離上海西遷。從1937年到1945年經歷了6次遷校、輾轉8省區,堅持招生辦學,每年都有學生畢業,8年間共畢業醫學生320人,返回上海時仍有學生300多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外科學家吳孟超院士和被稱為“中國生命科學奠基人”吳旻院士就是這一期間入校的學生,因此在戰亂之下依然為中國的醫學事業培養了眾多重量級人才。

同濟醫學院在武漢而同濟大學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肅然起敬

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學院已有八大學館(解剖學、生化學、藥理學、病理學、細菌學、生理學、公共衛生學、寄生蟲學),內、外、婦、兒18個專門學科,兩所實力雄厚教學醫院——中美醫院、上海市中心醫院(由同濟與上海市共建)。附屬中美醫院歷史悠久,實力強大,從建院起就保持著與歐洲同步發展的臨床技術水平,是全上海屈指可數的醫院,尤以外科最為擅長。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和技術隊伍,當時,600餘人的教職員工隊伍中,助教108人,講師13人,副教授10人,正教授30人,這種師資配置在當時放眼全國也難找出第二家。

同濟醫學院在武漢而同濟大學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肅然起敬

學院的學科帶頭人幾乎全是我國醫學界大師級人物,如婦產科學家金問淇、生物化學家梁之彥、皮膚病學家於光元、骨科學家屠開元、耳鼻喉科學家李寶實、人體寄生蟲學家姚永政、人體解剖學家李賦京、病理學家楊述祖、微生物免疫學家謝毓晉、頜面外科學家張滌生、內科學家過晉源、外科學家裘法祖、兒科學家宋名通等。解放後,他們均被聘為國家一、二級教授,如此多高質量的教授在全國所有醫學院校中位居前列。從上海遷一所如此高水平的醫學院及醫院至武漢,足見中央及華東、中南兩個大區對華中地區人民健康事業的重視。而有了這樣一所重量級醫學高校高校加盟華中地區,使得華中地區的醫學發展非常迅速,也為華中地區的人民醫療健康保障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今天先講述這麼多其中的歷史緣由,下一期還會講解百年同濟醫內遷過程中的一些歷史往事,也向同濟醫學院為華中地區的醫學發展做出這麼大的貢獻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