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1945年7月,隨著德國的投降,蘇美英三國領導在德國召開波茨坦會議,除了討論德國戰後問題,還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在這次會議中,美國總統杜魯門會議中途宣佈原子彈試爆成功,對付日本有了新武器;而英國首相丘吉爾中途回國參加大選,但7月28日來波茨坦繼續參加會議的,已經變成了新任首相艾德禮。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二戰三巨頭

早在當年2月雅爾塔會議期間,丘吉爾就有預感自己將有可能在競選中落敗。當時他就說:“在國內我經常被人當作反動派而遭到痛打。”那麼,在二戰中領導英國人民經歷五年血戰,終於取得勝利的丘吉爾,為何僅僅在德國投降兩個月,所領導的保守黨就在大選中落敗,不得不從首相位置上下臺呢?

一、中下階層對社會體制改革的期望

其實當時德國才剛剛投降,日本還在負隅抵抗,二戰還沒有結束。面對競爭對手工黨提出的重啟大選的建議,丘吉爾完全可以拒絕,但信心滿滿的丘吉爾居然答應了,畢竟五年間是丘吉爾帶著英國和德國作戰,並堅持到了最後勝利,他想通過大選成為名正言順的正式英國首相。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青年時的丘吉爾

我們知道,在德國對英國進行大轟炸的時候,英國政府曾兩次將城市人口疏散到農村地區,城市中的上層家庭驚訝地發現,原來昔日的日不落帝國還有如此貧窮的地方;而擁有汽車、電話的鄉村地主階層,看著面黃肌瘦的工人對普通消費品的無知也是一臉驚愕。

這次貧窮大發現就像電視臺搞的換位體驗之旅,使英國的各個階層萌生了對當前社會體制改革的期望。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艾德禮

戰時的英國,為了刺激生產,開始讓工人參與管理,體會到權力美好感覺的工人階級,再也不願放手,迫切希望進行平等的權力、住房、醫療、機會的改革。而這和工黨所宣傳的執政理念不謀而合。

二、民眾渴望和平的願望

飽經一戰和二戰戰爭創傷的英國,整個國家被納粹德國轟炸的破敗不堪,百姓飢寒交迫,衣不裹腹。數百年殖民擴張的積累早已消耗殆盡,世界老大的地位也即將被美國踩在腳下。此時的英國人早已厭倦了戰爭,最迫切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開始吃上美味的食物。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強勢好戰的丘吉爾

在1945年7月正式大選時,德國已然投降,好戰分子丘吉爾卻仍然打著“一場巨大恐怖的戰爭正在前方等待著我們!”的口號。這讓英國人民感覺到,倘若讓他當選,英國還必須節衣縮食,繼續向法西斯日本本土戰鬥。

英國人願意為近在咫尺的德國侵略忍飢挨餓,並不代表願意為遠在天邊的日本繼續付出。

而丘吉爾的競選對手艾德禮喊出“讓我們一起攜手走向未來!”的口號,對於當時急需要牛奶和麵包的英國平民來說,自然更有吸引力。相比於打敗法西斯的偉大功勞,吃飽肚子才是普通民眾的現實需求。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德國大轟炸後的英國

三、民眾對經濟及民生建設的選擇

更何況英國人知道,丘吉爾強硬好戰,精通軍事,對財政一竅不通;而艾德禮則善於經濟建設和民生治理。如今侵略威脅已經解除,丘吉爾通過軍事來擴大英國影響的理念顯示不受待見,而艾德禮以經濟發展實現福利國家的目標,對於戰後一貧如洗的英國平民的誘惑力不言而喻。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丘吉爾和艾禮德

如果說在戰時,一個國家需要一個具有驚人魄力和領導才能,具有鋼鐵意志和行事果斷的領袖來帶領人民保衛國家,抗擊入侵,那丘吉爾當之無愧。 但接近和平時期的英國,需要的是一個謙和的紳士來團結各階層去復甦經濟,治理戰爭創傷,一個懂行的人來振興民族工業。而艾德禮就是這樣的人。

四、霸權主義不得民心

二戰的透支,使大英帝國行將搖搖欲墜。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已然形成,這讓夾在中間的英國有些尷尬。英國明知無力對抗蘇聯,又不甘心低下頭做美國的小弟。在二戰後期,英國與蘇聯矛盾多多,丘吉爾與斯大林兩個強勢人物常常互相挖苦。在東歐、土耳其、伊朗等問題上爭吵不休。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丘吉爾檢閱軍隊

二戰尚未結束,和蘇聯矛盾不斷的丘吉爾,已經開始鼓動美國聯手共同遏制蘇聯,英國人擔心。一旦與蘇聯爆發戰爭,美國不能及時增援。英國極可能再次陷入泥淖。而一向和蘇聯親近的艾德禮,自然成為厭戰的英國人,取代丘吉爾的合適人選。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英軍坦克

二戰期間,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藉機鬧獨立。為了保住印度這個後方基地不被日本人佔領,丘吉爾許諾,在戰爭結束後考慮印度獨立。

德國剛剛投降,印度就迫不及待要求英國兌現承諾。但丘吉爾顯然反悔了,因為印度對於英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佔到整個殖民領地收入的40%以上,被譽為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因此丘吉爾認為應該重兵介入,絕不讓印度獨立。

丘吉爾取得二戰勝利,為何兩個月後即遭大選慘敗,從首相位置下臺

丘吉爾發表競選演講

而想要維持印度現狀,需要投入100多萬的軍隊。財力上根本無力承擔,而且英國普通民眾更不願意再打仗。溫和的艾德禮參加大選時主張放棄印度,他當選首相後,很快實施了印巴分治的獨立方案。

斯大林得知英國大選結果後,幸災樂禍地給丘吉爾打電話:你打贏了二戰,人民卻罷免了你。本以為丘吉爾會沮喪的苦笑,但丘吉爾回答:我的戰爭正是為了捍衛人民擁有罷免我的權利,這就是我維護的民主。偉大的丘吉爾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四年後捲土重來,率領保守黨贏得大選,成功當選英國首相。

參考史料:《丘吉爾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