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千戶大人3


日軍首先是沒有能力去割斷那張網,其次他們也不希望割斷那張網,反而希望美軍能夠通過攀爬網爬上去和他們作戰!


為什麼這麼說呢,等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您就明白了。

《血戰鋼鋸嶺》的故事背景是1945年4月1日—6月21日進行的沖繩島戰役。因為沖繩島是日本本土的最後屏障了,因此日本人在這裡進行了最頑強的抵抗。打肯定是打不過的,他們的目的就是儘可能的消耗美軍,以備日本最後的本土決戰!

與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不可一世的情況不同,在經歷了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之後,美軍已經完全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

1944年6月爆發的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海軍再一次慘敗,日本海軍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此戰中,日本喪失了戰區制海權和制空權。


(強大的美國海軍艦隊)

1944年的萊特灣海戰中日本海軍是傾其所有,最終仍是慘敗。經此海戰後,日本海軍幾乎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也就失去了戰場制海權。

因此等到沖繩島戰役的時候,日軍幾乎是沒有海空軍支援的,他們只能依靠陸軍在島上死撐。

因為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美軍可以肆無忌憚的對島上日軍陣地就行轟炸。比如說1945年4月19日美軍在登陸作戰前,美國海軍的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先對日軍陣地進行猛烈的炮擊,隨後陸軍27個炮兵營又對日軍陣地進行了40分鐘的炮擊,總共發射了1.9萬發炮彈。在這樣的猛烈炮火下,日軍只能利用坑道和工事進行躲避。
(口徑巨大的艦炮)

可以這樣說,如果美軍不主動發動登陸進攻,日本人根本連美軍的一根毛都傷不了。日軍只可能在近距離交戰或者肉搏戰的時候才可能對美軍進行殺傷,一旦和美軍拉開,勢必又是一輪猛烈的炮火轟炸,這些口徑巨大的艦炮威力無比,日軍是根本吃不消的!

因此,當時日軍只有固守工事的能力,一旦出來就必然遭到猛烈炮火的轟擊,他們根本沒法靠近那張攀爬網。其次為了達到日軍的目的,他們也是斷然不會想去剪斷那張攀爬網的!


小祁說歷史


不隔斷繩子,美國人才能上來呀!

美國人不上來,日本人又怎麼和美國人打呢?

關於《血戰鋼鋸嶺》中這個情節,很多朋友都表示很奇怪——美軍從網梯爬上山崖,爬上去以後才開始進攻日軍。如果日本人把這個網割斷了,美國人不就上不去了?


實際上,這是因為對沖繩戰役的背景不瞭解造成的誤解。

在太平洋戰爭進行到中後段的時候,日本人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戰勝美國人了。沖繩島上的日軍和硫磺島上的日軍一樣,唯一的目的就是多殺一個美國人,多拉一個墊背的。

日本人知道這是一場自殺式戰役,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最大力度上的殺傷美軍而已。

而鋼鋸嶺的地形,為日軍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揮空間。

二戰美軍的實力雖然強大,但戰術並不複雜,一句話就能概括:大炮轟,飛機轟,飛機轟完坦克衝,坦克衝,步兵攻,步兵攻上就成功。

總之,就是重火力覆蓋,裝甲部隊打頭,步兵只是最後收尾的部分。

而鋼鋸嶺陡峭的地形,讓美軍不得不迴歸到步兵作戰上來。



鋼鋸嶺的山崖讓美軍無法使用任何重型武器,坦克裝甲車都上不去,只能用步兵和日軍貼身肉搏。

在步兵進攻之前,美軍軍艦和飛機也對鋼鋸嶺上進行了長久的火力覆蓋,但日軍躲在地道里,損失不大。

當美軍步兵衝上去以後,日軍紛紛從地道中出來殺傷美軍,所以美軍幾次進攻都被日軍的殘酷火力給打下去了。

日軍希望的,並不是美軍放棄進攻,而是美軍被耗幹最後一滴血。

如果日軍把那個梯子掀翻,美軍爬不上來的話,那戰場又變成之前的狀態——美國人用艦炮和飛機輪番轟炸,日本人連一個美國兵的面都見不著,在地道里被震的媽都不認識。

所以,為了發揮自己的輕武器優勢,把自己和美軍拉到同一水平線上,日軍沒有割斷網梯,而是允許美軍源源不斷的向自己進攻。電影中這個細節看起來不合理,但其實是很符合日本人當時的瘋狗心態的!


小約翰


最簡單的答案——因為電影之外,真實的戰爭中日軍確實沒有把懸崖上的攀爬繩割斷。

這不是藝術想象,不是“神劇情”,是事實還原。

日軍為啥不割斷攀爬繩呢?

因為日軍並沒有害怕戰鬥。

我們首先要承認,日軍確實很頑強,無論戰況多麼對日軍不利,日軍“從未怯戰!”

戰鬥打成《血戰鋼鋸嶺》描述的那種慘烈,都要從日軍“從未怯戰”開始。

說真的,如果是英軍和意大利軍站在日軍的戰場上,英軍和意大利軍早就安之若素的投降去喝咖啡了。

儘管美軍佔據了武器優勢,控制了制空權,日軍還是要戰至一兵一卒,打個死幹亡淨,日軍就是這麼狠!

但是,人狠武器不行沒有用呀,只能躲在山洞中,守株待兔,以逸待勞!

問題是,美軍為什麼願意做兔子去撞木樁呢?

如上圖箭頭所示,沒辦法,美軍必須要拿下鋼鋸嶺這個樹樁子,因為這是美軍艦隊的必經之路,繞不開,躲不過。

我們不要認為海洋那麼大,船可以隨便開,不是的,有航線的。

其時,日軍和整個世界的戰鬥已經打成了消耗戰,而日本人擅長這個,上上下下也很喜歡打這種消耗戰。

因為對日本這個“類邪教國家”來說,打一場具有“神聖性”的必死之戰,是具有偉大意義的為天皇獻身。

為天皇獻身嘛,如果是被航空炮彈炸死,被地面炮火轟死,未免不美,總感覺差點意思呀!

哪有近身肉搏來的壯烈呢?

好,那就守在美國鬼子的“必攻之陣地”上,等著與美國鬼子近身戰鬥吧!

我們可以想象,美軍一開始架設攀爬網的時候,日軍是靜靜看著美軍架設的,心說:“來吧,美國佬,讓我們一起戰鬥至死吧!”

到這裡,反而要反問一句:日軍為什麼要割斷攀爬網呢?

又其實呢,題主此問也確實該問,凡是正常人都應該有這種疑問,日軍為什麼不割斷攀爬網呢,讓美軍一次一次地架設攀爬網也是消耗美軍戰力呀!

但是,日軍已經不是正常人類了,1941年12月珍珠港之後,日軍已瘋,二戰後期,日本全國上下已經瘋了,他們所有的戰鬥開始只追求戰鬥本身了,而不再去考慮戰爭勝利與否以及戰爭的意義了。

鋼鋸嶺上的日軍已經成了戰爭殭屍,為了戰鬥而戰鬥,為了追求近身肉搏而放棄了割斷攀爬網。

他們忘記了戰爭,他們只記住了戰鬥!

偷襲珍珠港是瘋子,神風飛行員是瘋子,挑戰斯大林是瘋子,鋼鋸嶺不割斷攀爬網是瘋子。

其實,從日軍開始進攻中國的時刻日本就已經瘋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在軍校時曾討論過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嶺戰役,有人就問過類似的問題,志願軍進坑道里了,美國兵為什麼不去把洞口炸塌,把志願軍悶死在洞裡呢?其實,美國兵怎麼會不想?那是從開始到最後一直在想啊,不但在想也是一直在行動啊,像用炸藥包炸,往洞裡扔毒氣彈,不是都聽說過嗎?為什麼都沒成功呢?關鍵一點,是我軍一直在洞口做防禦戰鬥,不會讓美國兵輕易就接近洞口的!這裡的問題和那個一樣,日軍不是不想破壞,是你破壞不了,你接近不了,美軍一直在用專門的火力保護著那張攀網,記得一本寫太平洋戰爭的書裡提到過夜間值班機槍換崗的事,一到夜間崖下用探照燈把懸崖照的如同白晝,數挺勃朗寧機槍對著崖上,只要日本人一探頭 幾挺機槍一齊開火,因為日軍夜間的騷擾,美軍也無法休息,後來美軍乾脆也改了打法,進攻也改在了夜間。


荒郊野渡


鋼鋸嶺之上,是日軍最理想的屠殺場!就如同《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南天門!日軍已經瘋了,就想著死前多拉幾個人墊背。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人就明白不可能戰勝美國。他們的戰略是給美軍制造巨大傷亡,逼美國走到談判桌上和日本談判。

珍珠港事件的策劃人是山本五十六,他曾在1919年到美國哈佛求學。後來,有出任駐美武官。美國有多麼強大,他是很清楚的。而且,讓人吃驚的是,山本第一次發現美國國力遠超日本,是通過買“砂糖”的事。剛到美國時,山本發現美國人吃砂糖竟然不需要“配給”,有錢就能買。這讓山本這位從小生活在物資匱乏的環境下的日本人,很吃驚。他沒想到美國國力竟然這麼強。

山本策劃偷襲珍珠港,最期待的結果是:重創太平洋美軍,展示日本海軍實力,讓美國草草和日本人談判。這樣,日本就能和美國瓜分太平洋。可惜,美國人憤怒了,羅斯福總統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美國開動全國工業,準備把日本打回孃胎裡去。此時,就連汪精衛等漢奸,都明白日本人要完蛋了。

六個月後,日軍的好日子過去,經過6個月的儲備,美軍開始發力。日本海軍接連被揍,大本營也知道不可能再戰勝美國。那怎麼辦?不計後果的給予美軍傷亡,讓美國人和自己談判!

鋼鋸嶺之上,是日軍最理想的屠殺場!

《血戰鋼鋸嶺》的主角原型是戴斯蒙德·道斯,他曾在1945年參加沖繩島戰役。當時,戴斯蒙德·道斯是第77步兵師第307步兵團醫療分隊的醫務兵,在沖繩島戰役中,道斯在5沒有使用任何武器的情況下,救了75名美軍傷病。也是因此,雖然他沒有殺死一名敵人,他仍然獲得了美軍最高榮譽的象徵——榮譽勳章。

美軍血戰鋼鋸嶺的時候,日本正在瘋狂的搞“自殺式攻擊”。而鋼鋸嶺地形非常適合阻擊美軍步兵。美國的坦克戰車是上不了鋼鋸嶺,只能讓步兵拿著輕武器硬啃。此時,日軍和美軍的武器差距最小,對日軍最有利。

而此時,大本營給鋼鋸嶺上日軍的指示,也是最大限度的消耗美軍!就如同,《我的團長我的團》要進攻的南天門,那就是日軍的屠宰場。日軍沒想贏,他們只想多拉幾個墊背的。日軍甚至想出只把美軍打傷,等著美軍來救戰友時,再多殺傷美軍。

(我的團長我的團,炮灰團血戰南天門)

所以,日軍在鋼鋸嶺上會故意放著很多美軍傷兵不殺,就等著美軍再上來。這些美軍傷兵就是日軍的誘餌。而此時,因為上面有美軍傷兵,美軍也是不敢炮擊鋼鋸嶺的。也是因此,戴斯蒙德·道斯才有機會救下來這麼多傷兵。

如果割掉美軍的攀爬網,日軍還要在上面等更多時間。而日軍的彈藥和食物補給都是有限的,拖不起,等不起。所以,不如多放美軍上來,這樣,日軍趁著體力和精神充沛,能殺傷更多的美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記得第一次看《血戰鋼鋸嶺》的時候,美軍通過攀爬網爬上高地與日軍鏖戰的場面確實很燃很慘烈,當時也想過這個問題——小鬼子為啥不把美軍的攀爬網割斷,這樣美軍不就爬不上來了?



但如果仔細查閱太平洋戰爭沖繩戰役的資料,就會明白,不割斷攀爬網讓美軍源源不斷爬上來,恰恰是日軍的“戰法”之一。沖繩戰役日軍以少打多,為此無所不用其極地修了很多地堡和暗堡,要的就是與美軍近戰,揚長避短,讓美軍發揮不出重火力優勢。



簡言之,因為人少,日軍就要打出有優勢的戰損比,所以,美軍唯一的進攻通道——攀爬網——日軍是絕對不會割斷的。



而佔盡優勢的美軍呢,必須剿滅沖繩島上的所有負隅頑抗的日軍,才能達到進攻日本本土的戰役目的。從這個角度看,《血戰鋼鋸嶺》對那場戰役局部的呈現,非常真實。美軍一個團一個團地投放到鋼鋸嶺,日軍的暗堡以交叉火力和反衝鋒打得美軍根本無法前進,只能一批批倒下。





最可惡的是,當日軍打退美軍的進攻後,美軍呼叫來轟炸機和軍艦重火力轟擊鋼鋸嶺,日軍又狡猾地藏進了暗堡和地堡,幾乎毫髮無損。如此循環下去,美軍只能用人,堆出了沖繩戰役的勝利。


南瓜報告


好萊塢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是根據真實的二戰時期的沖繩島戰役改編,講述了隨隊軍醫道斯冒著生命危險從血肉紛飛的殘酷戰場,搶救搶運下75名受傷的美海軍陸戰隊官兵的感人事蹟。

影片中美軍組織進攻時,都是依靠繩索從懸崖上攀爬而上,登上山嶺與日軍展開死命搏殺,那麼日軍為何不通過割斷繩索,來阻止美軍的打擊呢?

原因是沖繩島戰役時,守島司令官牛島滿陸軍中將決定作困獸之鬥,已提前下了死命令,不準守備部隊後撤,執行玉碎戰鬥。

其實,當時的情景是,日軍也無地方可撤,就決心死戰到底,儘可能多地殺傷美軍。

日軍防禦重點在島的南部,以首裡為核心構築有牧港、首裡兩道防線,在西北端八重嶽、與座嶽地域構築有第3道防線,每道防線都依託丘陵地構成多層次的堅固防禦陣地。

駐守陣地的日軍,都是以步槍、機槍為主的輕兵器,戰車沒有,火炮都很少,只能將美軍放近來打,這樣效果才最佳。

影片中的那個陣地,因為美軍只能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所以投入的兵力有限,每次頂多2-3個連,所以基本上都被日軍成建制殲滅,或連隊建制基本被打殘。

將美軍放近了打,日軍憑藉明堡、暗堡等交叉火力點,相互支撐,相互掩護,在先期,基本打掉或打殘了美軍成建制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的部隊,就沒有必要去直接割斷懸梯上的繩索了。

到了戰役後期,影片中駐守山上的日軍,就越打越少,畢竟美軍有強大的海軍艦炮重火力的掩護,山頭都被削掉了幾公尺,日軍面臨缺彈缺糧的困境,漸漸的戰鬥力削弱了,想到去割掉懸梯上的繩索,也是極不容易的。

因為此處是美軍進攻主峰陣地的唯一通道,必然重兵且重火器把守,影片中日軍曾發動夜襲,但都被美軍憑藉優勢火力,以及士兵的頑強狙擊,徹底打敗了夜襲的日軍敢死隊自殺攻擊。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題主問日軍為什麼不割斷攀爬網,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侃先大概講一下《血戰鋼鋸嶺》的歷史背景,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戰爭在美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大部分的飛機、航母已經消耗殆盡,美軍為了打開開闢日本本土戰場,決定攻佔沖繩島,作為空軍中轉基地,而日軍也清楚沖繩島的重要性,一旦丟失,日本本土就完全暴露在美軍的飛機轟炸下。

於是雙方圍繞沖繩島島嶼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殊死爭奪,而鋼鋸嶺就是沖繩島南部的一個懸崖,此處的戰鬥也是最為慘烈。



整個沖繩島戰役,日軍投入了十萬守軍,而美軍投入了四十萬海陸大軍,面對美軍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和地面部隊,在近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日軍堅持戰鬥三月有餘,除了日軍抗登陸能力之高,戰鬥意志之頑強,還要得益於日軍所採取的戰術,也為劣勢軍隊組織有效的抗登陸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日軍主要憑藉坑道、天然巖洞和山地反斜面陣地,儘量削弱美軍的火力優勢,並積極開展近戰、夜戰,組織小部隊頻繁實施猛烈反擊,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

那麼日軍為什麼不割斷攀爬網,其實是有原因的。

  1. 日本大本營一是捉襟見肘,沖繩島上的日軍已是孤立無援,困獸猶鬥。

沖繩戰爭開始前,日軍陸軍中將牛島滿就意識到這場戰爭將是一場殘酷無比,毫無勝算的肉搏戰,因此他果斷放棄了在海灘狙擊美軍的戰術,而把日軍主力全部集中在島內,依靠修建的層層工事,逐步狙擊美軍,為日本本土防禦作戰爭取更多的時間。

而日軍下到每個士兵都嚴格遵守著統帥的命令,每一個工事、坑道都要來回爭奪多次,迫使美軍必須指揮飛機、大炮轟炸一遍,在以火焰坦克開道,而日軍由於喪失制空權,往往在轟炸的時候就躲入工事,等到美軍近了才出了還擊。



每一名日軍都秉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態度,在沖繩島上死死拖住美軍。

2.日軍裝備落後,沒辦法只能把美軍放近點再打。

鋼鋸嶺是一處懸崖峭壁,攀爬網肯定是美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裝好的,既然美軍被擊退退回到懸崖下,日軍怎麼沒有趁機把攀爬網割斷呢,其實一是己方傷亡大, 二是攀爬網存在,日軍可以更好的有效殺傷美軍。

首先,日軍的防禦工事就在懸崖上邊,美軍坦克上不去,但是美軍的大炮、坦克支援就在懸崖下邊,如果日軍此刻去割斷繩索,必定遭到美軍的炮擊,估計跑去割繩索的人都得死。



其次,美軍大型裝備上不來,只能依靠單兵強攻,只要美軍爬上攀爬索,就是日軍的活靶子,剛好符合牛滿島下達的指令,可以最大限度殺傷美軍。

3.美國海軍損失慘重,迫使陸軍一次又一次的強攻。

整個沖繩島戰役是美國陸、海、空的配合作戰,陸軍遲遲不能佔領整個島嶼,導致負責提供炮火支援的海軍艦隊也遭到日軍自殺式魚雷艇的攻擊,傷亡慘重。沒辦法,陸軍指揮官不得不繼續下命令,用人海戰術奪取鋼鋸嶺這一類的險要工事,日軍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不割斷攀爬索,以逸待勞等美軍爬上來後再狠狠痛擊。

鋼鋸嶺一戰完全成了絞肉機,上去多少士兵,就躺下多少士兵,美軍一次次的轟炸陣地,但美軍一進攻,日軍就又從工事裡冒出來開槍還擊,為了佔領鋼鋸嶺,美日兩軍先後來來回回爭搶了七八次。

日軍佔據有利地形,給美軍的進攻造成了非常大的傷亡,整個沖繩島戰役持續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美軍付出了三萬餘人,才取得最終的勝利。

正是憑藉日軍不惜以命換命,故意讓美軍靠近再開槍還擊的打法,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美軍經過沖繩島一戰,也意識到進攻日本本土的難度,最後給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最終迫使日本投降,可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綜上三點原因,日軍不會割斷美軍安置的攀爬網。


大侃聊歷史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今天我們就再說一遍吧!在小編看來,具體原因總共就兩點:第一、割了也無用,按照美國的後勤保障速度,很快就能製造一個新的出來;第二、不割才是最合適的,雖然可以割,但後果承擔不起。

割了也無用

二戰時期的日本一直想要保持太平洋戰場上的霸權,出於對美國人的忌憚才悍然發動了珍珠港戰役,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將強大的美國拉到談判桌上,逼迫其接受和談,從而保證其在太平洋上的主導地位。

可誰曾想,日本人的舉動徹底惹毛了美國人。羅斯福用實際行動證明:談判?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談判!!!珍珠港事件之後,經過短短6個月的準備,美國海軍重出江湖,針對日本太平洋艦隊展開了一輪輪的打擊,到了沖繩島戰役之前,日本海軍力量基本被消耗殆盡,日本本土遭受直接威脅。

要知道,珍珠港戰役美國可是吃了一大暗虧,海軍艦隊損失慘重,但僅僅6個月時間就基本恢復元氣,由此可見其工業保障能力之強大。除此之外,鋼鋸嶺戰役打響之前,美軍基本控制了沖繩島,強大的後勤保障得以充分施展。假如此時日本人冒著危險去割繩子,且不說能不能活下來,就算活下來了,短時間內美軍就能製造一個新的出來,何必呢?

不割才是目的

二戰後期,沖繩的戰略地位自然不必多說,當時日本海軍損失殆盡,作為日本的重要戰略基地,沖繩成了日本人的“國門”,大本營對其很是重視,這裡不缺少重武器、空中、海面支援,但面對美軍的猛烈攻擊,日本人知道沖繩遲早要丟失,於是就抱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想法,不求取勝,只求殺敵。

鋼鋸嶺因為地形特殊,美國人的步戰車上不去,日本人又龜縮在堅固的碉堡裡,美軍的炮火也不能對其造成有效的傷害,因此整個戰役只能靠美國大兵們拿著輕武器“硬啃”。正面硬鋼日、美雙方的火力差距才能最小。

另外,日本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後勤保障的情況下拖住美軍,並且最大程度的殺傷美軍,因此日本人沒必要割斷繩子,美軍一旦從懸崖上爬上來,迎面而來的就是一波子彈。同時,日本人也能順著繩梯給予美國人反擊,可以說,保留繩梯對日本人來說利大於弊。

其實說白了,日本人之所以保留繩梯,一是因為破壞了不僅要付出代價,而且還是無用功,另一方面是因為,保留繩梯更有利於日軍作戰。


史肆說


阿布來回答。

許多人說日軍不割斷攀爬網,是為了引誘美軍深入,好以逸待勞大量殺傷敵人。但阿布認為,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日軍會盤踞這麼一個四面孤立、陡峭險峻的山嶺?有些朋友可能很快會聯想到我國曆史上的一個著名的場景:街亭之戰。

在街亭一戰中,蜀軍統帥馬謖一意孤行,率軍上山固守,結果被張郃大敗,使得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全面陷於被動。而最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成為歷史上最令人感慨的一幕。

也就是說,日軍固守在這麼一個山嶺上,處境跟馬謖是差不多的,如果歷史重演的話,那麼從日軍登上山嶺的那一刻起,失敗就已經在等著他們了。

可是日軍並不是蜀兵,日軍統帥也不是馬謖,歷史更加不會重演。日軍登上鋼鋸嶺,是有著明確的目的和戰略意義的,並不是一時頭腦發熱做出錯誤的決策。

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如果日軍真是誤上鋼鋸嶺的話,統帥馬上便能發覺,在缺乏水源補給的情況下,軍心很快就會動搖,時間拖得越久,軍心越是渙散。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趁著將士還有體力,意志也沒有消磨殆盡,迅速發動突圍。這樣雖然代價會很慘重,但已經是能保住一線生機的唯一機會。

但日軍並沒有這麼做,他們不但沒有選擇突圍,反而修建暗堡工事,打算據守到底,似乎有恃無恐,完全不把缺乏水源補給這個致命難題放在心上。

難道日軍個個都是神仙?不用吃飯喝水?當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知道,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便會有強援趕到,到時候就有機會突圍了。

這從美軍的舉措也可以得到印證:按理說,他們已將日軍團團圍困,只需要圍而不攻,日軍不用打,餓也餓死了。但美軍卻放棄了最穩妥的戰術,而選擇了冒險強攻。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也已得到情報,有大批敵軍正在趕來,如果不迅速解決鋼鋸嶺上面盤踞的日軍,到時候腹背受敵的反而是他們,戰況可能就要逆轉了。

所以,日軍之所以固守鋼鋸嶺,是在等候援軍的到來。在援軍沒來之前,他們更願意保存自身實力,也並不以殺傷敵人為目的。你美國佬不上來最好,等我兄弟來了,我就把你們一鍋端。

不得不說,日軍的胃口真的挺大。不過也不奇怪,人家的目標本來就是征服亞洲,征服世界嘛。

至於那個攀爬網,當然不能割掉了,割掉了還怎麼衝下山圍殲美軍?還怎麼征服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