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復工復產要講"四先四後"的產業鏈邏輯

結合近段時間各地和企業反饋的信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總結分析了復工復產現狀中存在的幾大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建議。


魏江建議,從中央到地方,從省到市、縣,按照"四先四後"的產業鏈邏輯佈置復產復工。


魏江:復工復產要講

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要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不能有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的指示精神,浙江省各個地市縣全力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保持產業鏈總體穩定。

但是,從這幾天各地和企業反饋過來的信息看,存在不少問題:

不少地區,企業負責人可以復工,管理層少量復工,生產一線員工復不了工。

這段時間,企業負責人可以根據各地政策文件,優先得到市區、園區、小區的同意,開始復工。這個本身沒有問題,但是,企業負責人和高層管理團隊復工1-2天,做好準備了,市區、園區和小區(特別是外地的)就是不讓員工上班。這樣就沒有辦法開動生產線,企業還是做不了事。

有些地區,當地員工可以復產復工,外地員工不能回來復工。

按照地方分割和行政責任割裂,當地的員工因為有當地的監控系統把關,可以得到"綠碼"先復產復工。但外地的,即使是健康的,由於不屬於本地"綠碼",明明是健康的,也要隔離7天或者14天,或者因為責任分割邏輯,即使是健康的,照樣不能復產復工。

許多地區,生產企業復產復工的多,服務部門復產復工的少。

政府部門認為生產企業要先復產復工,服務企業不著急。其實,目前製造業與服務業已經高度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鏈關係,可能比製造業與製造業的鏈接更緊密。所以,服務業環節不開工,製造業環節沒有辦法開工。比如,沒有強有力的生產服務,製造業怎麼開工呢?

有些地區,口號喊得多,責任擔得少。

地方政府部門的管理機構和幹部,寧可不批准,也不願擔風險,所以,只要在疫情防控上,還擔萬分之一的責任,就不同意。因為只要審批就有責任,不批就沒有責任。由此出來的結果,就是簡單化操作:只要是溫州回來的,就得隔離14天,也不管他是否在家裡已經隔離14天了。

為此,建議從中央到地方,從省到市、縣,要按照"四先四後"的產業鏈邏輯,來佈置復產復工,真抓實幹為企業著想,為儘快恢復經濟做出最高效的貢獻。當然,也要特別說明,所有這些建議是建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

建議一:"糧草先行,兵馬隨後"。

打仗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生產也是一樣的。對於企業來說,糧草就是後勤服務、物資保障、健康服務、生活服務等,建議各個開發區、工業園區,把交通、食堂、物流先復產復工。城市交通運輸部門,應儘可能恢復公交線路及逐步增加公交車班次。不少企業抱怨,物資進不來,沒有地方吃飯,外地員工沒有地方住,出行不便,那肯定是沒有辦法復產復工的。

建議二:"機器先行,人工隨後"。

所謂機器先行,就是讓智能化程度高的企業先全面復產復工。各地儘快恢復大化工、大裝備、大工程等產業,特別是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等人工密集度低的企業,生產線上員工之間的距離遠不是1.5米,可能是15米、50米,完全可以全面復產復工!"人工隨後",指即使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員工密集度也不是很高,做好防控也可以是安全的。在溫州看到,即使是服裝、製鞋這樣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智能化程度也是很好的,不要簡單以傳統標準來劃線。

建議三:"要素先行,生產殿後"。

在特殊時期,生產要素除了原材料、設備、資金外,還是要特別關注勞動力要素、勞動保障要素。建議各個企業除了配備基本的測溫、掃碼之類的健康要素外,抓緊時間恢復"勞動力要素"供給,利用浙江的綠碼系統,給全程隔離14天以上的健康員工發"綠卡"!同時,政府組織在各園區配備衛生所、防疫站,聘請退休的、在學的、企業內部的醫務人員,在現場做好醫務服務。建議,抓緊時間到疫情本來就低的中西部、東北區找勞動力要素,有不少地方已經10多天沒有增加疑似病例了,就不要把其他人一概列入外地人來杭隔離14天。要想辦法消除行政隔離帶來的自我封鎖。

建議四:"主鏈先行,副鏈跟進"。

產業鏈有核心主導鏈和輔助配套鏈。從原料、採購、生產、直接配套、市場的主鏈條先打通。目前,從我調查的信息看,原材料跟不上的問題很突出,因為原料生產地政府還不允許生產,即使在同一省內、同一市內,由於不同地方的政策不一樣,相互之間復產復工時間不協調,主鏈打不通。結果,地方輔助配套上來了,但主鏈不通。建議省市的分管部門多溝通,按照"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的要求,做好跨區域、跨領域的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