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常誠車業:“機器換人”化危為機迎來“好春光”


丹陽常誠車業:“機器換人”化危為機迎來“好春光”


本報訊 面對疫情“大考”,丹陽常誠車業因時而動,通過機器換人、技術改造、智能平臺等方式展開自救,不斷增強自身“免疫力”,努力化危為機,迎來複工復產“好春光”。

常誠車業是丹陽的一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20日上午,記者在該企業的壓鑄車間看到,偌大的車間只有一名戴著口罩的工人,正在忙碌而有序地進行生產。


丹陽常誠車業:“機器換人”化危為機迎來“好春光”


“壓鑄車間除了這名工人進行輔助外,這個車間全部由機械臂組織生產,而這些機器臂,可以實現線路板從取件、到焊接、再到檢測的全流程運行。”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機械臂不僅承擔了自動的取件裝配LED的點亮、LED的檢測和後道的焊接,還有整體的複檢流程,“以前,這些工序,需要十個人來做,現在我們只需要在後道交給一個人收件就可以了。“

江蘇常誠車業生產計劃經理孫建華介紹,2月10日復產,因一線員工大多是外地人,目前的到崗率不到40%,但企業已經開始正常接單生產,這主要得益於“機器換人”,也就是企業之前購置的大量自動化裝備,這些裝備一方面提升了生產效率,一方面也減少了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機器換人”不僅在特殊時期優勢逐步顯現,而且有效縮減了生產工序,降低用工數量,利於防控和生產,“疫情之下,像機械臂生產線是完全不需要招聘工人的。”孫建華介紹,“我們的注塑車間有50—60臺的自動化機械臂,工人復工後,只需要一半的工人到崗,就能實現百分之百開工了。”

“機器換人”不僅使生產效率和加工質量雙提升,而且還保障了操作環節的安全性,實現降本提質增效。常誠車業是丹陽較早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之一。這兩年,企業僅在總裝車間,就有60多臺自動化機械臂進行生產。孫建華說,“這條生產線,機械臂的產量不僅很穩定,產品質量更加標準化,另外,這條生產線以前人工日產量只有800套,‘機器換人’後,日產量達到1250套。“


丹陽常誠車業:“機器換人”化危為機迎來“好春光”


“機器換人”不僅換出了企業的產業升級,也換出了就業的新空間。目前,常誠車業又提出了加快實施“數字化工廠”的思路。屆時,企業不光在產品設計、模具開發等生產技術和智能製造方面實現數字化,同時,在生產物流、數據平臺等方面也將向數字化邁進,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譚誼 姜康 佘記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