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導語:

<strong>中國古代有一個十分獨特的詩歌門類——“閨怨詩”,其以綺麗哀婉、古典雅緻見稱,始見於《詩經》,旺盛於唐代,主要抒寫古代少女、少婦(包括徵婦、商婦、遊子婦等)的相思、憂傷之情。另外,宮怨詩也屬於閨怨詩的範疇。

自古文人多情,他們往往能從寂寞冷清的女子身上尋覓到纏綿悱惻、動人心絃的詩意,而那些被幸福歡樂包圍著的女子,她們身上是否蘊含詩的味道,可能只有李清照那樣既擁有過美好又具備了才情的女子,才能寫出驚豔於世的《如夢令》。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strong>男人為什麼會寫閨怨詩,自古就有很多種說法,最易為人接受的是“含蓄說”:中國古代女性以含蓄為美,情感之類的隱私,不宜外洩,不可告人,男詩人自然成為代言人。實際情況來看,卓文君、李清照等才女因為直抒胸臆,確實也蒙受過不少道學先生的指責。

<strong>另有“同情說”之說:古代社會女子地位極低,不少優秀女子,紅顏逝去,都難逃棄婦命運,即便如蘇小小般風塵才女,看似瀟灑脫俗,非一般小家璧玉可比,亦難逃宿命。男詩人寫閨怨詩,是對她們命運的同情。

還有一種說法,寫閨怨詩之人有一部分正是那些離家遠行的遊子,為的是表達自己內心的愧疚,<strong>此之謂“愧疚說”。最有意思的是“自我說”:男人們寫閨怨,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一、王昌齡作為詩人的“主業”與“副業”

<strong>王昌齡 (698—757年),字少伯,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十五年(727年),中進士,授校書郎,任過龍標縣尉、汜水縣尉、江寧縣丞等職,因故流放過嶺南。安史之亂時,慘遭殺害。

王昌齡一生,仕途不濟,命途多舛,但卻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唐代著名詩人交情深厚,文學成就斐然。<strong>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美譽。

王昌齡著有《王江寧集》六卷。<strong>其七言絕句在內容上,大致可分邊塞詩、閨怨詩、送別詩三類。這三類詩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尤以邊塞詩為著,閨怨詩是其作品中比較驚豔的一朵奇葩。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王昌齡畫像

1.王昌齡的詩人“主業”——“邊塞詩人”

提起盛唐邊塞詩人,歷來以“高岑”馬首是瞻,兩人均以歌行長篇見長,高適的詩激昂奔放,岑參的詩瑰麗雄奇。<strong>而王昌齡的邊塞詩卻以短小絕句,出奇制勝。

其筆下之徵人,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也有“已報生擒吐谷渾”的喜悅,更有拋不下的思鄉離愁,含蓄深沉,情景交融,成為傳唱不衰的名作。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塑造典型,精簡凝練,表現豐富,邊塞的自然風光、邊關的戰場場景、將士的內心世界,在他筆下活靈活現。

<strong>其詩意境開闊,耐人尋味,在造景、寫意、抒情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十分符合盛唐時代的“主旋律”。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2.王昌齡的詩人“副業”——“閨怨詩人”

<strong>王昌齡的詩歌中,比較另類的就是抒寫宮女及思婦怨情的閨怨詩和宮詞。

有人認為: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到之處。

<strong>王昌齡在其閨怨諸作中,展示出另一面的高超藝術才能。在他詩中,表面看來,宮廷生活是唯美的:“西宮夜靜百花香”(《西宮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妝”(《西宮秋怨》),但在綺麗的情景之中,讀者卻看到了女子們的痛苦失望,以及她們對幸福的憧憬。<strong>這些作品文筆之奇麗,語言之凝鍊,情韻之深刻,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二、王昌齡的兩首經典閨怨詩

1.《閨怨 》:一曲大唐盛世下的“小相思”

《閨怨》

(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之大意:閨中少婦不知道憂愁,春天裡精心妝扮後登上翠樓。忽然看見田間地頭柳色青青,後悔當初讓丈夫去立功封侯。

<strong>中華古詩詞淵源流長,從不乏閨怨題材,從《詩經》至詩歌巔峰盛唐,閨怨詩不勝枚舉,僅《唐詩三百首》就錄入了十多首,且每一首都是經典之作。

這些詩多以閨中少婦為主人公,抒寫思夫之情及對戰爭的譴責。

<strong>王昌齡這首《閨怨》,是《唐詩三百首》閨怨詩之例外。它所表達的相思之情,只是女子一時的心情微漾,女子並沒有更深的埋怨。反而以婦女的視角,反映出國家的強盛,以小題材寫出了一個大時代。

起筆直言“閨中少婦不知愁”,這位佳人果真不知道愁嗎?這倒未必,只是身逢大唐盛世,建功立業、封侯拜爵是有志男兒的嚮往與追求。

作為妻子,詩中的女主人公身處其時,自然也免不了依附思想,必然是非常希望有朝一日能夫貴妻榮,所以“不知愁”也在情理之中。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strong>第二句勾勒出少婦賞春的畫面。美好春日,陽光明媚,精心梳妝,一番打扮之後,因無丈夫陪伴身旁,少婦雖有如花容顏與大好心情,也不能隨便出門,只能獨自一人爬上自家高樓遠望。短短7個字既生動描繪出了她興致勃勃的“不知愁”,又為下句突然而至的“悔”做出了鋪墊。

<strong>第三句是全詩的“詩眼”所在。少婦極目所見到的不過是平常的楊柳,何謂“忽見”?其實奧妙在於見到楊柳後忽然引發的心理變化。時光飛逝,當年折柳別君的情境,又歷歷在目,如今天涯相隔,思念之情由然而生。如果當初不是為了名利,送君遠行,而今大好春光,就能兩相廝守,該有多好?

<strong>所有的一切,都糾結於尾句的“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僅用短短28字,通過描繪一名閨中少婦賞春時心理變化,就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盛世景象,實為神來之筆。

<strong>而讀者們也別替古人多擔憂,這名女子的小相思可能轉瞬即逝,畢竟在遙遠的古代,女子更在乎夫婿的前途,遠勝於夫妻的團聚。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2.《長信秋詞•之三》:一曲美人妒烏鴉的“長恨歌”

《長信秋詞•之三》

(唐•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

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strong>王昌齡的這首絕句,因其獨特的手法與視覺,成為宮怨詩的極致經典。

據《漢書·外戚傳》記載,班婕妤入宮後,因極富才學,而被趙飛燕嫉妒,只能自請去長信宮供養太后,"長信怨"由此而來,長信秋詞也就是“長信怨”。

<strong>詩中前兩句,描繪了一幅美麗綺豔的宮廷畫:天色初曉,金殿初開,一名美麗的女子拿起掃帚,開始打掃。功課完畢,閒來無事,手執團扇,一路徘徊。

這本來是一幅靜謐雅緻的宮女圖,但是詩人想要傳遞給讀者的,卻是宮女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枯萎生活。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strong>後兩句,詩人跳出了“以哀寫哀,以怨寫怨”的一般的宮怨模式,而是一種超乎想象的方式,以一個奇特的比喻,來抒發宮女的怨情。

令宮女又妒又恨的,竟然是一隻又黑又醜的烏鴉。

烏鴉從趙飛燕姐妹住的昭陽殿上空飛過,它身上竟幸運地帶有了昭陽的日影。太陽在古代,就是君王的象徵,烏鴉都能承受君恩,而宮女深居長信,君王從未曾來過,空有“潔白如玉”的容顏。

<strong>宮女所怨的,自己不及她人也就認命了,卻竟比不過醜陋的烏鴉,這就是著名的"玉顏之白"與"鴉羽之黑"的對比。

這種極不可比、出人意料的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了一個被困深宮、常年失寵的宮女的極度哀怨情愫。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三、王昌齡閨怨詩的藝術特色

1.精緻獨到,意境深遠。

<strong>王昌齡閨怨詩的獨到之處,在於十分重視詩的境界。

其在《詩格》裡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對意與景的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他很重視情與景的結合,認為:“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

2.善用典故,巧妙貼切。

<strong>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謂如己意而與事合。”

其詩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貼切,不露痕跡。如《長信秋詞之三》用典“長信怨”、“昭陽宮”,從中隱喻了班婕妤、趙飛燕的典故。

3.語言雅緻,凝練婉麗。

<strong>王昌齡的閨怨詩從用詞選擇、句式運用等方面,體現了詩人對典雅婉約語言藝術風格的追求。

在用詞選擇方面,詩人偏好選擇古典、雅緻的詞語。在用句方面,在詩中多使用短句、變形句式、緊縮複句,使語言韻味無窮。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4.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strong>詩人善於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反覆渲染氣氛,為突出閨怨服務。

《閨怨》與《長信秋詞之三》中,這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手法,十分玲瓏透徹。兩首詩都以動入情,女主人公一從登樓出場、一從打掃出場,一個見到楊柳、一個見到寒鴉,一個引發了悔恨、一個引發了哀怨,閨怨緩緩拉開。

5.情景典型,畫面生動。

<strong>詩人非常精於捕捉和概括典型情景,給人以強烈生動的畫面感。

在宮怨、閨怨諸作中,其畫風就是一幅幅工筆濃郁的仕女圖與金壁輝煌的宮廷畫的組合,讓人如臨其境,沉淪其間。

6.善用比興,深於寄託。

<strong>在藝術風格上,王昌齡的閨怨詩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曲折,蘊味無窮。

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託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實不滿與揭露,這一點與屈原的《離騷》在格局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結語:

王昌齡的“閨怨詩”以異與常人的視角、層層遞進的手法、古典唯美的語言、強烈另類的比興,寫出了古代徵婦、宮女、妃嬪的乏味生活和豐富情感。

<strong>《閨怨》與《長信秋詞之三》兩首詩,從表面看來,雖然悲喜不同,但是女主人公們卻擁有著一個極致的共同點:身不由己,因為她們都只是男權社會的附屬品。這些詩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婦女的地位與命運,客觀地批判了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

王昌齡的閨怨詩就藝術形式而言,承襲了六朝華美豔麗、精緻細膩的表現手法。但其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想傾向,卻奠定了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了六朝宮廷詩的浮豔汙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梁詩壇的不良文風。

<strong>因此,王昌齡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古代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參考文獻:

唐•孟棨《本事詩》

宋•尤袤《全唐詩話》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


戲說王昌齡:當之無愧的“閨怨詩”聖手

作者簡介:千雨千江月,生於風花雪月,長於濛濛煙雨,居於滿城繁花。酷愛散文、詩歌、賞析,在時光書箋中,品茶,品書,品樂,品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