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大IP”應避免流於“戲說”

本報記者張熠 簡工博

搭載動漫、遊戲等新業態傳播傳統文化、推廣文物藏品,通過全新的多媒體技術參與和還原文物、藝術品展陳,近年來已蔚然成風。對不少上海市民而言,這樣的模式既是一項福利,可以更廣泛地瞭解傳統文化和藝術品,但也可能對文化的理解流於“戲說化”。

國漫遇上國寶成雙贏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館與動漫《秦時明月》合作推出“國寶祝福”,秦始皇嬴政、武將蒙恬與扶蘇、胡亥等動漫中的角色,分別成為上博館藏文物商鞅方升、透雕蟠龍紋鼓座和商代玉虎的代言人。

《秦時明月》出品方玄機科技媒介總監茅中元記得,前幾年舉辦線下粉絲見面會時,就有粉絲期待動畫與博物館的聯動。“國漫遇上國寶,是一種雙贏的玩法。”在他看來,中國最好的故事模板都出自傳統文化。“博物館作為收藏文物的載體,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

遠在廣東的南海博物館也與上海盛趣遊戲合作打造了一款遊戲產品《南海更路簿》,有望年內上線。遊戲名稱中的“更路簿”是指漁民在航行中記載航海路線、島礁、海流等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科技可以為文化賦能,我們可以通過遊戲傳播海南民間以文字或口頭相傳的南海航行路線知識、島嶼名稱與故事等。而從遊戲公司角度看,精品遊戲一定有文化底蘊。”盛趣遊戲副總裁譚雁峰介紹,盛趣已經和108家博物館簽約合作,完成數千件國寶級文物的數字化過程。

實物感受歷史不可替代

技術手段也在不斷升級博物館、藝術館展陳方式。此前徐匯藝術館曾舉辦的“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以敦煌榆林窟25窟的壁畫為靈感,藉助全息投影技術,呈現“唐朝9人女團”,觀眾可以欣賞到活靈活現的敦煌樂舞表演。

往年,徐匯藝術館一年的觀眾量約四萬多人次,這個展覽5個月內創下8.5萬人次的紀錄,成為開館以來參觀人次最多的展覽。徐匯藝術館館長唐浩認為,融入多媒體的創新展覽形式和深度導覽內容的結合密不可分。“展覽和動畫劇在用新手段和新技術弘揚傳統文化上不謀而合,但展覽更為全面、立體、深度。”

“我很擔心跟很多年輕人從影視劇裡瞭解歷史知識一樣,青年人越來越多的從動漫、遊戲裡瞭解歷史和文化,但這畢竟不是真實的歷史。”市民楊成賢告訴記者,此前兒子跟他講“三國故事”,他發現除了人物名字是對的,其他全是“混搭”,後來才知道兒子是在玩遊戲《王者榮耀》:“動漫、遊戲固然能吸引年輕人,但不可能替代真正的博物館和文物。”

“博物館最重要的是通過實物感受歷史和文化。”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張嵐認為,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和創新方式提升公眾對博物館和文物的關注度是一件好事,那些原本不關注文化領域的市民網友,通過創新的渠道有所瞭解,甚至進一步成長為對歷史、文化有愛好的人,哪怕只佔此前“流量”的百分之一,也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