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勸諫君王修行仁義,比干成仁洩治捐身,孔子為啥有兩種看法

比干其人,大家都知道,是商朝宗室,商王帝辛之叔。帝已死的時候,受託孤重任,以少師的身份輔佐帝辛。但是最後結果比較悲劇,由於帝辛好大喜功,貪好美色,於是比干進諫,勸阻侄子,結果忠言逆耳,被帝辛逼死。

同樣勸諫君王修行仁義,比干成仁洩治捐身,孔子為啥有兩種看法

比干


此後比干就成了忠義殺身成仁的象徵。武王伐紂之後,將林邑封給比干的兒子,比干成為林姓的先祖。而在民間更是文曲星,在古代極多士子祭拜,以求學業有成。《封神演義》中更加將比干塑造成一個忠肝義膽,一心為了成湯天下、社稷安危的忠厚老者形象。

洩治其人,和比干相比,這個人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關於他的資料,少的可憐,僅僅知道他是陳國一個大夫,姓氏、封地都不可考,家族更是糊塗。沒有記載,但是因為他牽扯到春秋時代的一樁國際公案而在歷史上留下記錄。

可以說,這位洩治既沒有比干的身世,也沒有後人將他塑造成忠義象徵,與比干相比,遜色不少。他的事蹟是這樣的,陳靈公時期,大夫夏徵舒之母夏姬與孔寧、儀行父、陳靈公三人勾搭成奸,三個大男人忘乎所以的拿著夏姬贈與的貼身衣物互相在朝堂上戲謔,身為大夫的洩治於是勸諫陳靈公。

同樣勸諫君王修行仁義,比干成仁洩治捐身,孔子為啥有兩種看法

孔子


《國風·陳風·株林》

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駕我乘馬,說於株野。乘我乘駒,朝食於株!


陳靈公在答應改邪歸正之後,告訴孔寧和儀行父,兩人建議立即處死洩治,這樣可以繼續和夏姬行苟且之事,陳靈公不加干涉,默認了這件事,於是孔寧、儀行父殺死洩治,然後三人繼續和夏姬尋歡作樂。這件事記錄在《左傳·宣公九年》。

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洩冶諫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且聞不令,君其納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孔子曰:「《詩》雲:『民之多闢,無自立闢。』其洩冶之謂乎。」

因為勸諫君王而死,和比干一樣,而且,紂王和靈公也差不多愛好,但在後來的孔子看來,完全是不一樣的性質,前者是殺身成仁,後者僅僅是捐身,連報國都沒有,更加別說什麼仁義了。《孔子家語》中記載,他的學生子貢詢問洩治做法的意義,是不是和比干一樣都是殺身成仁:

同樣勸諫君王修行仁義,比干成仁洩治捐身,孔子為啥有兩種看法

微仲


子貢曰:"陳靈公宣淫於朝,洩冶正諫而殺之,是與比干諫而死同,可謂仁乎?"子曰:"比干於紂,親則諸父,官則少師,忠報之心在於宗廟而已,固必以死爭之,冀身死之後,紂將悔寤;其本志情在於仁者也;洩治之於靈公,位在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仕於亂朝,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捐矣。詩云:'民之多闢,無自立闢。’,其洩治之謂乎。"

孔子表示,洩治對靈公來說,不過是一個大夫,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因為受寵不肯離開,服侍昏君亂朝,卻打算匡正,這樣沒啥意義,只能是捐身。但是評價比干的話不一樣,比干是紂王叔父,官居少師,是為了報效宗廟而不是紂王,所以以死相爭,希望死後紂王能夠悔悟,本來就是為了仁。所以兩者是不一樣的。

看到這裡,不覺得讓人疑惑,很明顯同樣的事情,同樣的結果,不同的人,於是得到不同的評價,難免讓人納悶,這究竟算不算公允?

同樣勸諫君王修行仁義,比干成仁洩治捐身,孔子為啥有兩種看法

夏姬


歪史認為,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候,要想公允,必須公正無私,不能抱有個人偏見。那麼孔老夫子評價比干和洩治的時候是不是抱有偏見呢?況且,孔子以他擁有地位和聲勢,在他弟子眼中應該不會錯,也不會抱有偏見,聖人所言,必定正確。

我們現在來看,孔子評價兩人的出發點是,首要是血統,骨肉之親,其次是官位,最後才是目的,貌似在孔老夫子的嚴重,要有高貴的血統,顯耀的官爵,才值得去做一件事情嘛?很顯然,他評價洩治的話:只不過是個大夫,和國君沒啥血緣關係,恃寵不知道隱退,而且,看陳靈公的做法,並沒有多寵幸洩治,在昏君跟前做事情,打算以一己之力匡正天下,明擺著不自量力,這樣死了沒啥益處。

把這個話套用在比干身上,一樣無違和:比干只不過一個少師,不是什麼大官,和國君也不過是叔父關係,抱著先王託孤的關係不知道歸隱,而在昏君跟前做事情,打算以一己之力匡正天下,扶大廈於將傾,明擺著是自不量力,死了什麼作用都沒有!

同樣勸諫君王修行仁義,比干成仁洩治捐身,孔子為啥有兩種看法

紂王


這裡,他們不一樣的除了血統之外,其他完全一樣,都要諫阻昏君,商朝在,比干作為宗室自然有好處,而洩治一樣,作為陳國大夫,陳國在,就有他的一份好處,不然,覆巢之下無完卵,這道理只要不笨誰都懂。

但是,既然這樣,為什麼號稱聖人的孔子不明白呢?還是說他看重的血統遠比其他的事情重要?歪史認為,這個或許可以從孔子身世來尋找答案。

孔子,是商朝宗室微仲之後,宋國第五任國君宋閔公的十一世孫,比干是孔子的直系叔祖,而孔子作春秋為尊者諱,這裡自然要為先祖比干美言一番,而洩治麼,如孔子說的,無血肉之親,該咋樣就咋樣。沒必要客氣。而比干,孔子和他都是成湯之後,他的先祖微仲和比干又是兄弟。

孔子隱晦的說洩治、比干的不同,一個捐身、一個成仁是因為血統和官位的問題,他沒有說出的其實是自己和二人的血緣問題。而不是與國君的血統關係。結果就變成了一個是匡扶社稷另一個是捐身。

畢竟,自己的學生讓評價先祖和另一人的做法,既不能直言又要美化先祖,於是比干的保護宗廟社稷成了仁人志士,洩治的匡正天下成了捐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