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故事告訴我們:聰明人,死於自作聰明

看過封神演義的人,都難免存在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比干挖心後並沒有死,《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明代小說家)說同朝為官的姜子牙提前給了比干一道符水讓他喝下,可以保護五臟。比干被挖心後,他形色憔悴、面如枯槁的騎著馬南行,路上碰到一位賣“無心菜”的老婦人,比干就問她:“菜沒心可以活,那人呢?”老婦人說“人沒心便死!”比干一聽,仰頭長嘆一聲,口吐鮮血,墜馬而死。

那聰明一世的比干究竟是因何而死的呢?答:聰明一世的比干死於自作聰明。

比干的故事告訴我們:聰明人,死於自作聰明


首先:比干的意志被摧毀了。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活,他不死誰死?

意志對一個人來說,究竟有多重要?舉個例子,有資料記載,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被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而這被嚇死的三分之一,就是自身意志不堅定,自己都斷定自己必死無疑,那此類人還能活?所以說對“生”的信念,往往決定者個人的命運發展。

比干其實一直都對自己“被挖了心,還活著”這件事,不堅定,內心搖擺。而他詢問老婦人,“菜沒心可以活,那人呢?”,則更加說明,他對自己“能活”這件事是疑慮重重的,他需要一個人堅定地告訴他,你鐵定還能活。所以,他找上了老婦人,本來是想讓老婦人告訴他“人無心能活”,以此來堅定自己的信念。結果沒想到老婦人直接告訴他“人沒心便死!”。

這句話澆滅了他最後一絲“能活”的希望之火,活不下去了,那怎麼辦,死唄!所以比干仰頭長嘆一聲,口吐鮮血,墜馬而死。比干最大的錯誤就是,將生的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讓別人左右了他的生死,自己內心的意志喪失,所以,就註定了他的不幸。

比干的故事告訴我們:聰明人,死於自作聰明


其次:比干死於多疑。比干將命交給姜子牙,卻轉而又不相信姜子牙。連能救你命的人,你都不信,那你還能活嗎?

“人若無心,即死”,這句話是破解符印的咒語,符印一失效,比干便會死。姜子牙是何等聰明的人,他為什麼會設置這樣的咒語?姜子牙本人有著一份執念,那就是想要獲得他的幫助,必須得無條件地信任他。怎麼看出來的?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姜子牙最著名的典故。縱觀姜子牙前半生,可謂是壯志凌雲,滿腹經綸,可就是出身低微,才華得不到施展。沒人相信他,更沒有人給他一個機會。所以這就造就了他極度希望他人認可的性格。周文王姬昌為什麼能得他的輔佐?是因為,姬昌一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幹,他便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著聘禮,親自前往磻溪應聘,並封姜尚為相。可以說,是姬昌先破例給了他極大的信任與賞識,才能得姜子牙的輔佐。

反觀比干,想要靠姜子牙保住自己的性命,喝下了符水。卻又在關鍵時刻遲疑,懷疑姜子牙的能力,覺得姜子牙還不如一個賣菜的婦人,這怎麼能行?既然你不相信我,還指望我能救你嗎?姜子牙內心腹語道。

比干的故事告訴我們:聰明人,死於自作聰明


第三,比干覺得自己被姜子牙戲耍,恨意滿滿,情緒大喜大悲,怎能不傷及自身。本就大傷元氣,再加上心態極度波折,這就是自尋死路!

我們都知道,大病之人首先要靜養,而靜養的關鍵就在於心態平和,不可大喜大悲,以傷根本。

比干一問婦人,婦人就給出了“人沒心便死!”這個答案。比干會怎麼想,他會覺得,連農村老婦人都明白的道理,我竟然還相信了這麼久。好你個姜子牙,我把你當救命恩人,你卻拿我當三歲小孩還不如,如此戲耍我,你是覺得我蠢笨如豬嗎?我比干一世英名。卻不想毀於一旦,傳揚出去豈不讓市井小兒笑掉大牙。可笑,可笑至極。罷了,平生受到如此之辱,活著還有何意思。於是為自己的無知嘆一口氣,吐血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