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五大政策可促疫後經濟復甦

五大政策可促疫後經濟復甦

梁建章

過去一個月以來,全國上下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生產和服務行業則處於半癱瘓狀態。雖然近期的疫情防治形勢已逐步好轉,但仍有很多企業遲遲不能完全復工。同時,投資和消費信心還有待恢復,導致中國經濟今年面臨巨大的風險。所以在嚴格防治疫情的同時,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就為中國經濟的復甦進行提前謀劃。最有效也最緊迫的經濟復甦政策,應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儘快取消不必要的隔離措施

為了防控疫情,目前許多地方採取了封閉村口、社區口、在高速入口“勸返”等做法,導致返程人員進不了城市、回不了小區。有些地方的各自為政和互相封鎖,既影響了人員流動也妨礙了物資流動。當前的許多製造業企業,由於員工不到位、原料供給不足、生產供應鏈斷裂等因素的影響,正面臨無法正常開工的危局。同時,佔國民經濟半壁江山的服務行業依舊處於半癱瘓狀態,比如從業人數巨大的房地產和餐飲行業還在苦苦掙扎。由於過度隔離,導致這些行業的中小企業將面臨更加漫長的恢復期。至於這些企業的員工,本身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如果企業不能復工,那麼員工也將面臨失業和返貧的危險,甚至可能因此引發社會不穩定。所以,對於大部分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區,需要儘快取消對於普通民眾的過度隔離政策,並且儘快恢復鐵路、航空等公共交通的正常運轉,確保員工能夠儘早回到工作崗位。

二、政府落實減免稅費的政策

延遲開工顯然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壓力,尤其是那些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目前的處境應當更加危險。2月初以來,一些地方政府陸續出臺與中小微企業共渡難關的幫扶政策,包括減免租金、延緩納稅以及允許延期繳納社保等等。然而,延期繳納社保雖然可以減輕企業短期的支付壓力,但遲早還是得交,有時只是將短期壓力延後到了下一個時間段,不足以化解很多企業目前面臨的現金流困難。因此,除了應該針對企業繳費部分給予階段性的減免之外,對於某些受到重大打擊的行業,如旅遊、航空、餐飲等行業的企業,國家層面還需要考慮提供必要的低息或無息貸款,幫助這些企業渡過資金方面的難關。

三、在中心城市加大土地供應和基礎設施建設

以往刺激經濟的靈藥就是投資拉動,但現在很多行業已經產能過剩,並且基礎設施的投資也逐步飽和,所以我們急需一個巨大且高效的新投資方向來拉動內需。對於大城市進行擴容,是唯一可以迅速拉動內需且高回報的投資。對此可以用價格信號來論證――中國的各種商品和服務普遍物美價廉,唯獨大城市的房子是世界上最貴的(相對於當地人均收入)。這種現象本不該出現,因為中國具備世界上高效的建設能力,無論建造房子還是基礎建設的速度都是世界第一的。我們只用10天就能建好一座醫院,為何在大城市還一房難求呢?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過去始終嚴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只要加大土地供應,就可以拉動一大批相關產業。根據分析,中國的城市化率比同樣發展水平的國家要低20個百分點,所以還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間。但必須指出的是,目前中小城市的房地產已經過剩,只有大城市還具有巨大的擴容空間。如果我們把中國前二十大城市再擴容50%,就可以拉動數十萬億的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

在大城市加大土地供應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各大城市平抑房價,降低城市生活成本,最終惠及各方。擴容大城市還有助於提升創新力,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具有世界第一的市場規模和人才規模,而絕大部分創新都來自於人才聚集的大城市。擴容大城市可以充分發揮這樣的規模優勢和集聚效應,增強中國整體的科技創新力。這些城市未來不僅是創新創業的熱土,更是環境優良、交通便利、擁有充足教育和醫療資源的宜居之地。城市擴容不僅可以惠及高技能人才,還可以容納很多服務行業的普通勞動者,幫助他們徹底擺脫貧困。

四、加大對外交流開放的力度

國家之間的競爭,關鍵是創新力的競爭。保持外部交流的暢通是創新的保障,這也正是美國要和中國脫鉤的目的所在,美國甚至還試圖說服其他國家和中國脫鉤。最近由於疫情,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大面積取消航班甚至限制中國人入境,中國正在面臨“脫鉤的風險”。要減少這種風險,我們就必須全方位地加強和世界的聯繫。加強對外交流的內容,包括商品交流、資金交流、信息交流和人員交流。在這些方面,我們在商品交流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但在人員、信息和資金交流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人員交流方面,中國的入境人數遠遠少於出境人數。簽證不便利是外國人入境偏少的重要原因。要促進國際交流和入境旅遊,最立竿見影的舉措之一,就是大幅提高簽證的便利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華旅遊、交流和工作。在信息交流方面,我們應當儘量避免阻礙非敏感信息的暢通交流。在開放投資方面,可以進一步加大金融服務、醫療教育的開放力度,最近特斯拉在上海的投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高效的政府、優良的基礎設施和強大的配套能力,使得特斯拉創紀錄地不到一年就實現量產,這展示了中國的實力和開放的姿態,希望這些成功案例,能激勵各國的高科技企業來中國投資設廠。

五、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出生人口為1465萬,比上年減少58萬。這是繼2017年以來,出生人口連續第三年下降。更令人擔憂的是,去年出生的二孩中有一半以上,還是靠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效應。如果去除暫時性的生育堆積,中國的自然生育率僅有1.1左右。1.1的生育率,就是平均每個婦女只有1.1個小孩,意味每代人會將近減半。中國的新出生人口未來幾年將會斷崖式下降到1000萬以下,由此帶來的老齡化和創新規模效應的削弱,將是中國經濟的最大隱患。

避免出生人口的這種斷崖式下降的唯一辦法,是大幅提升生育率,但目前可預料的幾乎所有因素,比如進一步城市化、教育水平提升、生育年齡推遲、育兒競爭白熱化,全都在進一步擠壓本來就極低的生育意願。不要說提升生育率,未來能維持生育率不再繼續下滑都屬幸運。面向未來,提振生育率到更替水平2.1以上,才是確保中國可持續發展乃至延續中華文明的唯一選擇。要做到這點,就需要立即全面放開並大力鼓勵生育,實在沒有理由再對此拖延。長遠來看,人口危機未來對民眾福祉、中國社會和中華文明的負面影響,要比新冠肺炎疫情大出無數倍。

總之,目前需要在疫情已經得到控制的地區,儘快恢復社會的正常秩序,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以避免倒閉潮,用大城市擴容來拉動內需,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來促進產業投資和創新,當然最重要的和最緊迫的,則是馬上推出放開和鼓勵生育的政策。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