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決定時,是否要相信直覺?

假設你要做某項重大決定。你可能做了不少功課,列出了利弊,並且詢問了家人朋友的建議。

那麼什麼時候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呢?

長久以來,科學家、作家和勵志演說家(還有很多母親)都對直覺的力量予以肯定——直覺是我們無需經過有意識的推理就能理解某項事物的能力。諸如此類的建議我們時常聽到:「先把問題放到一邊,稍後再考慮」,「直覺不會說謊」,「先睡一覺再決定吧」。

很多研究支持這類建議,表明我們在理性思考之前下意識作出的決定往往更好。

但不盡然。

耶魯大學教授兼自動認知、動機和評估實驗室(ACME Laboratory)主任John Bargh博士表示,我們通常傾向於相信直覺而非理性反應,因為直覺產生得太快,令人對其正確性深信不疑。不過他同時指出,這種信念背後存在一個問題:情緒狀態會引發直覺的變化。「如果你在憤怒狀態下把某人趕走,並且相信這樣做是對的,」Bargh博士說,「第二天你的情緒或許會發生變化,想法也就會有所不同。”」Bargh博士出了本新書《不知不覺中:我們行動背後的無意識因素》(Before You Know It: The Unconscious Reasons We Do What We Do)。

Bargh博士還指出,我們的直覺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辨別某些情況,例如我們是否身陷緊急危險。直覺能讓我們快速確認自己的偏好,還能幫助我們在資訊鋪天蓋地、選擇眼花繚亂的情況下做出複雜決定——比如選購汽車。


重大決定時,是否要相信直覺?


但是直覺也能讓我們變得衝動,在不應該的情況下吸菸喝酒。當我們所做的決定可釀成非常危險的後果時,依賴直覺很不可靠。(例如在傾盆大雨中,從一輔慢車旁邊超車可是需要經過精密計算的。)此外,如果我們的選擇會影響他人,那麼最好不要只依賴內心的直覺。

腸道(被認為影響著直覺的產生)與大腦功能的關聯異常複雜,交流信道包括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通過這些系統,由腸道內數萬億微生物組成的微生物組(microbiome)得以加速傳遞資訊,這些微生物可以產生與大腦內部的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相類似的分子。「腸道並不是漫無目的的管道,」紐約市內科醫師、《大腦全貌》(The Whole Brain)一書作者Raphael Kellman說道,「它是與大腦有著明顯相互關聯的複雜系統。」

來自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和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曾進行過一項實驗,並於2013年5月將實驗結果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期刊上。受試者需要對四款不同汽車的48個方面加以考量,作出最佳選擇,並接受大腦掃描。實驗要求一部分參與者立即做出決定,一部分人進行仔細考慮,還有一部分人則會受到某個艱難計數任務的干擾。研究人員發現當受試者閱讀幾款汽車的選購資訊時,大腦內的某個區域會被激活,而這個區域在其受到干擾的時候仍保持激活狀態。也就是說即便他們的顯意識(conscious mind)已在進行下一個任務時,潛意識(unconscious)仍在思考上一個問題。


平衡理智與直覺的六條法則

1. 複雜而無關生死的決定,可跟著感覺走。

複雜決定包括一些重大但無關生死的決定,如要買什麼車、要搬去什麼地方、要接受哪份工作。這些時候你腦海中有太多資訊要處理,可能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選擇。例如決定新居位置時有很多要考慮的因素:周邊環境(是選靠近上班地點但沒那麼有意思的,還是遠離工作場所但比較舒適的?)、價格、房屋類型(公寓還是獨棟?)。研究表明如果人們需要從四款車子或四套房子中選擇其一(每個選項的特徵略有不同),而隨後注意力被分散,無法全心對自己的決定有意識地加以考慮,他們反而會得出更好的選擇。「我們的顯意識很難立刻從眾多選項中作出一個選擇,」Bargh博士表示。「這種情況下不經主動思考,下意識地作出決定反而會更好。」

2. 列出利弊,再放一放

潛意識和有意識的思考結合通常是作出決定的最好方式,而且有意識的思考應該先行。列出各個潛在選項的利弊是一種上佳的選擇。我們在理性決策方面已經訓練有素,因此這一過程可令我們的顯意識得到滿足。而且某些情況下列出利弊已足以讓你對該何去何從瞭然於心。

如果還不夠,先把利弊放在一邊,做一些能分散顯意識的事情。例如去爬山或慢跑、去沙灘散步、下棋或者練練樂器。(但是不要坐在電視前無所事事,專家表示那會導致思想麻木。)「深入你的內心,隔絕外部的干擾,你的潛意識會繼續解決問題,」胃腸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Emeran Mayer表示。Emeran Mayer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的教授,也是《思想與內臟的連接》(“The Mind-Gut Connection”)一書的作者。

3. 對於代價很大的決定,還得理性思考。

即便時間緊迫,這一點也成立。例如,如果有人跌下路軌,而你的直覺讓你在列車駛近時跳下去救人,這或許值得你冒生命危險一試。但如果你只是掉了錢包,那麼跳下去就大為不值。Bargh博士表示,理性能辨別兩種情況的不同之處,而直覺不能。

4. 注意自己做決定時的心境。

要記住,強烈的情緒可能改變你的直覺。憤怒狀態下直覺衍生的答案會不同於正常狀態。壓力狀態下、競爭狀態下,甚至開心或放鬆時亦是如此。「要記住我們認為正確的做法隨時在變,」Bargh博士說。因此要自問,這個時候是否應該聽從直覺。

5. 多吃健康食物。

我們選擇食物影響重大。精製食物會破壞腸胃中的微生物群,從而破壞腸胃與大腦的連接機制。「當我們攝取化學物質時——或吃得太多太快時——腸胃中的細菌數量和種類會大大減少,」Kellman博士說。「這會影響向大腦傳遞訊號。」

他建議限制攝入精製食物,多吃可以增加益生菌的蔬菜和發酵食品。「健康食品可使頭腦清醒,」Kellman博士說。

6. 不再廣求建議。

Mayer 博士說,所謂問策過多,往往莫衷一是。這種情況下你聽從的可能是他人的直覺,而非自己的直覺。同時,尋求他人意見會讓你覺得自己有義務採納這些建議。想要尋求他人的指導,也不妨一試。但在某些時刻,你需要停下來靜一靜,這樣才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