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防疫”站|市民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有哪些?

持续的疫情不仅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侵蚀着我们的心理健康,铺天盖地的信息让大家惴惴不安。科普一下疫情心理问题,大家来做个自我检测吧。

一、何为应激反应?

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

面对应激事件,人们会产生应激反应,主要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自我防御反应和生理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适度的应激反应对于应对病毒的挑战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不适当的应激反应会损害防御能力和免疫系统。

心灵“防疫”站|市民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有哪些?

二、疫情暴发时大众常见应激反应有哪些?

普通大众

认知:对身体的各种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对别人和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会特别在意,将身体的任何不适都与“疫情”关联起来,甚至引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情绪:对疫情过度紧张、焦虑或恐惧,担心疫情无法控制。容易烦躁,容易被惹怒。对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感到愤怒。

行为:反复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反复测量体温。参与支持性社交活动明显减少,生活懒散,懒言少语。做事冲动、莽撞,手足无措,或者坐立不安等。

躯体:容易出现轻微的胸闷、气短、胸痛、食欲下降、腹胀、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发抖、全身乏力等症状,有些还会头痛、心慌、心悸。睡眠差,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甚至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升高等情况。

心灵“防疫”站|市民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有哪些?

儿童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疫情的反应不同。

婴幼儿(0~6岁),年龄越低对 “疫情”的理解越不深刻,疫情本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主要抚养人因病被隔离,或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焦虑,有些儿童也会出现焦虑的反应。低幼儿童可能会表现出:作息混乱,饮食变差,特别黏人或冷漠,哭闹不止,重复的动作(如吮指),发育倒退(在分离焦虑的案例中常见到儿童语言的倒退,原本可以说10字的句子,变为只能说单词、叠字等;本来会自己解便的儿童频繁尿床、尿裤子等等)。

儿童(6~12岁),对疫情有了一定的理解。与疫情的距离决定了儿童的反应。儿童通常不会主动寻求疫情信息,但如果主要抚养人因病被隔离,或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焦虑,儿童往往也会焦虑,表现形式多样。如,过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脆弱、容易哭泣,莫名的烦躁、易激惹,反复洗手、什么都不敢摸不敢碰,睡眠差、入睡困难、容易惊醒,黏人等。

青少年(12岁以上),年龄越大的青少年应激反应越接近成人,可以参见成人的应激反应。但需要注意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不要忽视青少年对学业的担忧。

家长请注意:并非所有孩子面对疫情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维持正常的状态。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父母和成年家庭成员的影响,从而出现情绪、行为的变化。因此,家长保持自身稳定的心态,是孩子平稳度过疫情期的后盾。

心灵“防疫”站|市民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有哪些?

被隔离的人员

认知:灾难化的意识变得严重,认为生病是老天不公。将工作人员的正常行为看成是针对自己,变得敏感、多疑、容易较真。有的人会过度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了生病和被隔离。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还有少数病人会否认自己生病。

情绪:对人身自由突然受限,感到恐慌、不知所措,或感到愤怒。过分担心健康、家庭、财产、工作和未来。害怕死亡。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

行为:有些人会反复洗手,挑剔环境卫生。拒绝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反复确认是否安全。挑剔病友或医务人员的行为。有些人会拒绝或要求服用某些药物。拒绝病房活动。有些人变得过于依赖家人、医生。有些人因为小事而有过激行为。

躯体:原有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加重,表现出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不相符的胸闷、气促、失眠、食欲不振等。

心灵“防疫”站|市民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有哪些?

一线医护或管理人员

认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生命和社会失望。对自我工作无价值感。

情绪:面对大量病患出现的紧张、焦虑。因为疫情发展不符合预期而导致情绪压抑和耗竭。面对批评,感到绝望、孤独、压抑和悲愤。担心自己和家人患病。对家人愧疚,无助,悲伤。

行为:饮食过度或食欲不振。冲动行为等。

躯体:长期情绪紧张,导致的肌肉紧张,坐立不安。睡眠差。血压、体温升高等。长期过劳导致的身心疲惫。

心灵“防疫”站|市民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有哪些?

三、过度应激反应带来的身体负面影响有哪些?

重大事件激活的应激状态,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呼吸系统疾病与应激

精神压力可能诱发哮喘,出现气道内异物感、气道紧迫感、气紧、胸闷、干咳、气道哮鸣声等症状。哮喘发作时,缺氧引发的憋闷感会进一步激活紧张,导致恶性循环。另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发病或加重,也可能与应激有关。通过释放压力,可以促进呼吸道疾病的康复。

内分泌系统疾病与应激

内分泌系统疾病与应激的关系非常明显。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腺激素、胰岛素等对身体有着调节作用。应激状态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身体代谢出现紊乱。比如,糖尿病患者长期稳定的血糖突然变得不稳定了。甲状腺功能紊乱也会诱发精神疾病,比如躁狂或抑郁。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应激

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与应激有明确的关系。长时间不能放松,血压就会升高,诱发高血压病或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甚至诱发心肌梗死。通过释放压力,也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等。

消化系统疾病与应激

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腹胀、便秘等症状均与应激和压力有关。很多人被气得吃不下饭,伤心得没有食欲。严重者应激甚至会导致消化道出血。急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通过放松和休息,可以逐渐康复。

四、简便易行的心身调适方法有哪些?

总体原则:健康宣教、积极应对、管理不良情绪、促进环境适应、家庭和谐、科学调适。

1.增强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本。

2.学习应对方法,积极面对因重大改变而产生的问题。

3.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促进家庭和谐。

4.学会自我评估与调适,降低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

��\u001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