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導語:通過科舉登科入仕是古代文人的夢想,"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孟郊筆下文人登科及第後的快意。

科舉在華夏沃土綿延千年,有過初創時的"令人耳目一新",也在"眾目睽睽"下經歷了無數次變革,曾經走走停停被廢止數十年又"捲土重來",但最終也沒有逃過僵化閉塞、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宋朝重文輕武,科舉制在宋朝發揮著十分獨特的作用,然"法禁益煩,奸偽滋熾,唯科場最然"。在宋朝,科舉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不公正而屢次遭到落第書生舉報。

當局者也著手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堅持考試的公平性值得肯定,同時,改革也取得了許多有益的成果,緩和了士大夫階層與平民之間的衝突,並且,改革的許多措施為後世所借鑑,甚至現在的某些制度中也有著當面科舉改革的源流。


1、 考生糊名 試卷謄抄

現如今,在重大考試中,在試卷的左側都會設置密封線,等試卷收上去以後,就會將密封線左側學生所寫的姓名、班級、學校等信息密封起來,使閱卷老師在批閱試卷的時候,不知道這份試卷來自哪個同學。

其實,這種密封試卷的形式最早發源於唐朝武則天年間,但長期以來一直未被確定下來,直至公元1000年前後,也就是宋真宗年間才以法令的形式正式確定下來,並規定了實施的具體方式。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圖一,試卷糊名)


考生試卷糊名過程中總共需要經過糊名、閱卷、登榜三步,分別由三撥專門人員從事,相互之間不受限制,糊名者成為"封彌官",糊好試卷姓名部分後便交由專門負責閱卷的"評卷官"評定成績,評卷官在彙報成績的時候,也只報序號不報姓名,試卷再交給"臺官"對試卷進行拆封並公佈成績。

在糊名制度之下,評卷人員不知道哪份試卷是誰的,也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錢人間買通評卷人員求取高分的問題,進一步保障了科舉制初衷的貫徹

不過,糊名制度之下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一部人提出了評卷官也可能認出考生筆跡的問題,於是,在如此質疑聲下,謄抄試卷的制度應運而生。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圖二,考生參加科舉考生)


謄抄制度稍晚與糊名制度而確立,宋朝將謄抄分為兩步以保證公平。第一,謄抄者對試卷進行準確無誤的謄抄,過程中必須按部就班,不可增添、刪改,還原應答者本來意思。第二,再由專門人員對比"真卷"與"草卷",確保謄抄過程客觀、無錯漏,方可完成。


2、 鎖宿制度的產生

《石林燕語》中曾記載了宋太祖年間有關科舉考官的這樣一則趣事,有一人叫蘇易簡,任"知貢舉"一職,他在位期間就遇見了一件兩難的事:昔日同僚好友請求自己"多加關照"

身為主考官,若答應了昔日同僚便有違公正,而如若不答應又得罪了這位好友,在官場上平白惹了一些恩怨,兩難之下,蘇易簡選擇了幫助好友之子。巧合的是,此事竟被告發到皇帝那裡,最後以考生治罪、蘇易簡罷官收場。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圖三,蘇易簡 畫像)


其實如果此事不被皇帝發現,普天之下,每場考試都有數不清的主考官像蘇易簡一樣作出了同樣的決定,畢竟世道如此,不如明哲保身,何苦為了堅守心中正道得罪了高官顯貴。

幾年過後,蘇易簡被重新啟用,上次的教訓,讓蘇易簡再也不敢答應別人徇私之事,可同僚們若求上門來,也不好僵硬拒絕。最終他想了一個辦法:《宋會要輯稿》中記載其"既受詔,徑赴貢院,以避請求。"把自己鎖在屋子裡,考試之前避不見客,也就避免了相互之間的尷尬。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圖四,《宋會要輯稿》)


真宗年間,這一辦法進一步制度化,考官一經授命,立即實行"鎖宿"與外界隔離,即使是親人也不可以見面,知道考試結束、任務徹底完成方可回家與家人團圓,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實踐中摸索出來並得以推廣的制度。


3、 擴大取士範圍

宋朝之前受前朝人才選拔制度的影響,在宋朝初年,仍有保有應試者拿自己平常詩賦文章拜見當地有名公卿,通過平日才學取得考試成績的制度,也稱作"公薦"。

公薦確實彌補了科舉制度下個人才能之定於考試所考科目的一門,有很大不確定性的問題,可以從考生平日表現全方位的考察考生水平,但是任何一枚硬幣都有兩面,公薦制度的另一面,就是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泥潭。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圖五,科舉考試 繪畫作品)


能主動走公薦之路者,多是對自己文學作品比較自信的人,而這種自信,一種是來源於自己的真才實學,另有很大一部分人,卻是依仗旁門左道。很多人交出的文章根本就不是出自己手,是從別處買來的。

科舉制創立的初衷,就是不拘於門第一格來選拔人才,讓下品寒門之子也有機會通過真才實學進入權力系統,"公薦"執行過程中的種種弊端,是恰恰有違科舉制初衷的,科考制度的公正性再次面臨了巨大的挑戰。

為清除公薦之流弊,嚴禁各種形式的公薦、私薦,當權者再一次毫不動搖的捍衛了科舉制的公正性與權威性,科舉取士不僅從形式上,也是在實際上擴大了取士的範圍,真正將寒門學子納入到科考體系中來。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圖六,寒窗苦讀)


不過,寒門子弟能否經得起苦讀十年不事農桑的考驗?這一點仍然值得探討。


4、 進入考場前的搜查

特權階層賄賂考官為孩子謀取好成績的問題解決了,但在考試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嚴重的個人的作弊問題,為解決此種問題,宋朝開始對進入考場的學生進行嚴格的搜身,保證進入考場的每一個考生都不能攜帶紙條、書本入內。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圖七,考生隔開 防止作弊)


不過,這一制度本身在實行過程中就十分艱難,參加過考試或者監考過的人都知道,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條件下,攜帶紙條入場尚且很然很難被杜絕,何況是官僚制度發展至中期的宋朝,所以歷史上也有著"重裘而進,便於懷挾"的記載。

搜出紙條雖難,在監考過程中加大力度防止考生在考試過程中偷看紙條卻是一種十分有力的制度,宋在考場中設衛兵巡視監督,防止考生中途作弊。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 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哪些改革?

(圖八,嚴格監考)


除了以上所列四條,宋朝還改革了科考的考試內容,較唐朝更加註重對經義的註解與對時事策論看法,所有的這些努力,都引導著宋朝社會風氣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結束語:宋朝是科舉制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宋朝對科舉制所的創新性改革,很多都被後世傳承了下來,甚至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吸收進了當今的公務員錄取與高考當中,舉個例子,現在高考時命題老師會被帶到特定的地點封閉制卷,就是宋代的"鎖宿"在現在的發展。

雖然宋朝圍繞著科舉舞弊的問題進行了各種力所能及的改革,從制度上進一步減少了作弊的可能,但是距離做到令行禁止還有一些距離,像考試搜身的制度,在後期實行的過程中常常流於形式,主考人員不認真檢查考生衣物中是否有所夾帶,給了考生作弊縫隙。

在南宋時期,科考場上舞弊現象花樣頻出,官場不清,科舉制度也深受其害。並且,因為科考錄取人數過多,又要給以及第者必要的安排,冗官現象掣肘宋朝社會發展,科舉制的改革,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