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回顧歷史,品味經典,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在中國的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諸葛亮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原本躬耕於南陽,蜀漢之主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之後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才得以佔據三分之一的天下。

關於諸葛亮的民間傳說有很多,而且諸葛亮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的代表還是中國古代智者表率。後人將諸葛亮與劉伯溫放在一起可見,在人們的心中劉伯溫同樣也很出色。劉伯溫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軍師,一直都是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但是明朝開國後,明太祖朱元璋不斷處決開國功臣,讓很多人感到心灰意冷。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諸葛亮劇照

而劉伯溫這位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明第一謀士,曾經一度引起過朱元璋的猜疑,而且關於劉伯溫的死亡原因,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史料記載劉伯溫偶感風寒僅僅一個月後,就突然離世了。有人懷疑說是胡惟庸在藥裡下毒殺死的,還有人說是明太祖朱元璋背後下手害死的,那麼到底是誰害死了大明的第一謀士呢?胡惟庸又為何會背上殺害劉伯溫的黑鍋?

一劉伯溫之死三個疑點

明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前去探望,之後一直服用御醫開出的藥,服藥十幾天後,農曆四月十六劉伯溫突然離世。這時候有人就懷疑是胡惟庸在藥方中搗鬼,下了毒要置劉伯溫於死地。胡惟庸為何要害劉伯溫,稍後再說。劉伯溫之死共有三個疑點,第一個疑點,如果是藥方有問題,以劉伯溫的水平怎麼會看不出來。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於震版朱元璋

不要忘記劉伯溫可是號稱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神機妙算,而且還曾預知戰事,在鄱陽湖一戰中救過朱元璋的性命。在朱元璋稱吳王的一段時間裡,江浙地區遭逢大旱,接連十幾天都不下雨,劉伯溫一語道出緣由,獄中冤案太多,結果冤案處理完後的第二天,江浙地區就下了一場甘霖,長達一天一夜。隨後劉伯溫就位列神班了,被百姓們稱作“劉神仙”,其實關於劉伯溫的人物事蹟有很多,每件事都可以讓拍案叫奇,所以藥方有問題劉伯溫不會看不出來。

第二個疑點就是劉伯溫服用的藥,藥效有問題。劉伯溫服藥後,十幾天才發作,根據藥理學研究,這種情況根本就不會存在。那就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在此期間劉伯溫一直都在服用御醫開出的藥。既然是一直在服藥,那麼服藥後劉伯溫的一直都沒有好轉,反而惡化了,他自己不清楚嗎,劉伯溫為什麼要一直服用。在古代我們的中醫還是挺厲害的,風寒感冒算不上什麼疑難雜症。疑點三,如果是胡惟庸在藥方上做手腳,這簡直就是最愚蠢的事。

胡惟庸帶御醫為劉伯溫治病,是眾人皆知的事。所以劉伯溫一旦出現問題,胡惟庸是脫不了責任的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胡惟庸


二劉伯溫與胡惟庸的恩怨是非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並株連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胡惟庸案爆發後,有人就提出劉伯溫之死皆是胡惟庸所為。其實仔細一想也可以理解,所謂牆倒眾人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胡惟庸謀反死罪沒跑,多加一條罪也不妨事。那麼胡惟庸為何要害劉伯溫呢?其實關於胡惟庸與劉伯溫的恩恩怨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而且還不是個人的問題,是派系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與漢高祖劉邦一樣都是草根出身,在他們奪取天下的途中,都避免不了一個問題是派系。漢高祖劉邦集團一直都有一個核心集團,像盧綰,夏侯嬰,樊噲等人都是核心成員。這些與劉邦在老家造反的都是劉邦的心腹,同樣在朱元璋的集團種也存在這種情況,一邊是朱元璋老家起兵的淮西派,這些人以李善長為首。另一邊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這些人是朱元璋在消滅張士誠後,加入進來的人。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胡軍版朱元璋與劉伯溫

在戰爭時期兩派還是相安無事,沒有啥矛盾,等到了明朝建立以後,因為淮西派都是皇帝的老鄉,又是明朝開國的元老,所以這些人就總覺得高別人一等。互相瞧不上對方,矛盾爆發點是因為一件貪腐事件,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督戰,命李善長與劉伯溫駐守南京。結果李善長丞相府的一個秘書李彬因為貪汙腐敗事情敗露,畏罪潛逃了。李善長這個人十分重視同鄉之情,就去求劉伯溫讓他不要追究責任,放他一馬。

結果劉伯溫果斷拒絕,而且立刻上報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處死李彬,可想而知雙方的樑子就算結上了。李善長因此被駁了面子,所以李善長只要有機會就會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然而朱元璋並沒有在意,反而越來越疏遠李善長,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時期有一項加強皇權的措施就是廢除丞相,因為丞相的權力太大了,很多事皇帝都不知道就被處理了。起初李善長並不瞭解,直到洪武三年明白了,就趕緊稱病,告老還鄉。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劉伯溫與李善長

李善長走後,胡惟庸接盤,胡惟庸是李善長的同鄉,自然也是淮西派,自然而然兩派的矛盾就集中在了胡惟庸和劉伯溫的兩個人身上。其中有兩件事,一件是遠丞相,當時李善長走後,朱元璋找到劉伯溫,詢問劉伯溫丞相的合適人選。朱元璋說了三個人,楊憲,汪廣洋,還有一個就是胡惟庸。結果被劉伯溫全部否定,關於胡惟庸,劉伯溫是這樣說的如果明朝比作一架馬車,胡惟庸駕車就會車毀人亡。這番對話不久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劉伯溫深知胡惟庸會報復自己。

所以回家後的劉伯溫一直很低調,但是還是讓胡惟庸抓到了把柄。第二件是誣告案,在劉伯溫的家鄉因為鹽盜案很嚴重,所以劉伯溫希望朱元璋能夠建立巡檢司。到了胡惟庸就派手下親信,誣告劉伯溫其實想在哪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墓地,而且還是在龍脈上。劉伯溫被民間傳得神乎其神,如果真在龍脈上建墓地,這又是何居心。結果朱元璋還真相信了,這種事也無法證實,跳進黃河也洗清。但是劉伯溫的做法卻得到了朱元璋的讚賞,劉伯溫非常聰明,被誣告後,就立馬回了南京而且面見朱元璋後一句辯解的話也不說。出了宮也不回老家,就待在南京城不走,無非就是用行動來告訴朱元璋自己並無反意,是被冤枉的。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何冰版劉伯溫

因為黨派之間的矛盾,以及接連不斷的衝突,讓胡惟庸成為了劉伯溫之死的第一元兇。其中還有一種說話,胡惟庸確實是殺害劉伯溫的兇手,只不過是幫兇,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元兇。不過這種說法也有不合理之處,就是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態度,朱元璋在什麼時候對劉伯溫轉變態度的呢?

就在選舉丞相的時候,朱元璋這個人非常好面子,劉伯溫一連否決了他說出的三個認,讓朱元璋很沒面子。

也就是從此時之後,朱元璋開始不聽劉伯溫的話了,以前都是言聽計從,這次後不僅沒有聽劉伯溫的話,還把劉伯溫說的最壞的胡惟庸推上丞相位置。但這都不足以讓朱元璋殺害劉伯溫,在誣告案上,朱元璋卻是信了,但是也未曾露出想要殺害劉伯溫的態度。誣告案後,在劉伯溫面見朱元璋回去後,朱元璋給了劉伯溫一封詔書,寫道“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朱元璋與劉伯溫

君子之間絕交後,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在被免除職務後,不會為恢復名聲去辯解去抹黑國家。這番話表明朱元璋已經相信劉伯溫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了。就在朱元璋派御醫為劉伯溫看病後的一個月後,朱元璋還曾下過一份詔書《賜歸老青田詔》。如果說是朱元璋派胡惟庸下毒殺的劉伯溫,那麼再下這樣一份詔書又有什麼意義,所以朱元璋殺害劉伯溫這一傳言不太可信。

三一代謀士就此隕落

這樣一來既不是胡惟庸又不是朱元璋,那麼劉伯溫又是誰殺死的呢?關於劉伯溫的死因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病死的。根據《明史.劉基傳》中的描述,劉伯溫的症狀很像肝癌,而且發病時間到死亡時間也與癌症的發病時間相似。肝癌什麼樣的人會得肝癌呢?脾氣大的人,我們常說氣大傷肝,劉伯溫這個人性格非常暴躁。在史料中劉伯溫在擔任元朝官員時,就因不滿朝廷指令,直接辭官回家,在朱元璋麾下時,多次直言,希望朱元璋嚴懲與他觀點不同的人。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劉伯溫劇照

這其實就是脾氣暴躁的表現,而不是性格耿直。性格暴躁是一點,還有就是長期抑鬱,我們縱觀劉伯溫的一生,其實更像是一場悲劇。從小接受儒家思想一臣不事二主的觀念的劉伯溫,在選擇朱元璋與元朝時,其實很猶豫。雖然還是選擇朱元璋,但這種從小形成的觀念,很難在劉伯溫思想中抹去。明朝開國以後,朱元璋進行封賞,同樣勞苦功高,李善長封的卻是丞相,每年俸祿4000石,劉伯溫卻只是個伯,每年俸祿240石,公侯伯子男,與李善長差很多。

還有就是最讓劉伯溫抑鬱的是沒有坐上丞相,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丞相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自己沒當上不要緊,卻讓胡惟庸這種小人當上了丞相。造成劉伯溫患上肝癌的原因除了脾氣暴躁,心情抑鬱,還有一點就是他覺得朱元璋從來都沒有相信過他。劉伯溫志向高遠,卻無奈歸隱田園,歸隱田園卻又遭到小人誣陷,誣陷之後還不能辯解,只能委曲求全,這種心情得多鬱悶,多壓抑。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的死,到底是誰幹的,為何胡惟庸會背上黑鍋?

劉伯溫故居

這種心情是比生氣還要傷肝,有脾氣不能發只能忍,在劉伯溫生病期間,胡惟庸被正式任命為丞相,《明史.劉基傳》中記載當時劉伯溫憤恨地說出了一句話“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可想而知劉伯溫是何等的心情,其實劉伯溫早已知曉自己時日不多了,可能胡惟庸前來看望,正好符合劉伯溫心中所想,所以一直也就沒有停藥。

在劉伯溫去世前曾給朱元璋留下一封書信,命兒子在胡惟庸死後交給朱元璋,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為朱元璋治理國家提了就幾條建議,可保大明江山永固。我本將心向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關於劉伯溫之死,你又有什麼看法,評論下方互相交流。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青年講歷史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劉基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