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願意長期和父母一起生活嗎?為什麼?

用戶4353666631350116


收到邀請,一天有餘,因故未答,卻一直在腦海裡縈繞。

要說回答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細想實際不然。人與人,長輩與晚輩,各有想法,家庭與家庭,各有不同。

成家短時即分,害怕傷父母心;長期在一起生活,一怕家庭有矛盾,二怕父母過於操勞而傷身體。這個問題不能和“教順”混為一談。

本人認為:應選擇合適的時間和父母商量,獨居而過為好。不管啥原因,不要和父母長期生活在-起。

為什麼這樣認為呢?首先,減輕了父母的負擔和壓力。讓他們心情輕鬆快樂,身體健康度過後半生是大有好處的。其次,提高了自身家庭擔當責任,克服了自身的附屬依賴性。鍛鍊提高了自食其力的管控能力,為自己小家的奮鬥目標奠定了基礎。再者,避免了家庭矛盾的發生,能使其整個家庭和諧幸福,其樂融融……。

總之,成家之後,趁時早分單獨自過,利大與弊;延誤晚分,長期不分,弊大於利。

時間倉促,這只是個人的一點簡單粗淺看法,如若有錯,敬請大家批評指出。謝謝!


心悅幸福1


我不願意長期和父母一起生活,儘管我很愛他們!我更願意和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俗話說,遠了親,近了臭!即使是親生父母,由於兩代人的觀念和生活習慣不同,也會產生矛盾!

比如說,我父親有退休金,冬季還有煤火費。母親時常去幹小工,也不少掙錢,而且弟弟兩口子工作生活也都很不錯,有自己的住房。可一到冬天,老兩口卻捨不得買煤,燒暖氣。只是用柴禾燒炕。實在太冷,就開開小太陽。弟弟給花錢安的空調也捨不得開,屋裡常常冷的像冰窖一樣。又不是沒錢,非得讓自己凍著。我們小時候,生活困難,捨不得生爐子,還可以理解,可現在生活好了,還是如此,就不可理喻了。小時候,我們放學回來,騎車的手都凍成冰棍了,想到家暖和暖和,可家裡也像冰窖一樣,只好把手伸進被垛底下去捂著。有一回中午回來,我倒了一盆熱水來溫手,結果冰涼的手一浸入熱水裡,立刻刺骨的疼!痛得我直哭。妹妹去縣一中上學後,冬天放星期天都不願回來,說家裡是冰窖,還是學校裡暖和。還有廁所,非得建在一個廢棄的豬圈和牆的夾空裡,連門都沒有,只在前面有一截舊磚擺的小矮牆,外面可以看見半個身子。每次去解手,都怕有人突然也跑來,太尷尬了!直到現在還是這樣,一直建議老兩口把舊豬圈拆了,建一個正正歸歸的廁所,可就是不聽,非得對付著。這樣的家庭環境,我們姐弟三家都犯怵回來。特別是妹妹和弟媳,每次休假回來都是快中午才來,吃了午飯趕緊開車回自己家去午休。

就是因為父母家太冷,還有犯怵上廁所。

老兩口這樣固執,不用說兒媳婦,就是我和妹妹這兩個親閨女都不願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觀想人世間


當然願意,我結婚後,父母親隨我生活直到離世嚥氣後運回老家,由二個兄長負責安葬,和父母住一起,首先出門工作,不用擔心家門沒鎖好,下雨了,不用擔心衣被沒人收,渴了不用擔心壺裡沒熱水,餓了不用擔心回家冷鍋冷灶等等…太多的好處了,自己只要把一個月一家人生活費給足讓父母親自己去買,做好家裡重活和自己該做的事就行。我不理解,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要排異公婆,有公婆難侍候和不講理,你要相信一點,他們以前你們不在時,決不是這樣生活的,即便是吵鬧也不是天天這樣子的,所以,孩子們要好好想想,學會去理解他們,換位思考一下,走進他們心裡,解開他們的心結和糾結,一家人才能好好的生活,過著人人羨慕嫉妒恨的日子,豈不是更好,你們以後也有自己的孩子,也有老的那麼一天。祝平安。


英580209


當然願意了,剛結婚那陣子東屋西屋的住著分家過,村裡拆迂時搬一起住了六年,我夫人也性格隨和,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我感覺睡覺都踏實香甜,父母有個頭痛腦熱的第一時間照料到,蠻好的!回遷時一套房子注不開,為了照顧他們方便,又要了個前後樓的,都五樓,從我家廚窗就能看到父母家客廳和臥室,雖說分開住,但好吃好喝的天天送,一碗湯的距離,父母和兒女的關係本來就應該,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華叔家有兒女


我願意長期和父母一起生活,因為只有在他們的庇護下才有我真正的幸福。

長大了,我們會時不時想起父母,想起小時候和他們在一起快樂的時光,想起父母對我們含辛茹苦的養育。一想起父母的恩情,禁不住兩淚漣漣。

冰心說,媽媽呀,您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的廕庇。

這是我從小看過的冰心散文裡的名旬,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還時常默默唸起,遙想不在身邊的老母親。而我的父親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因病離開了人世,那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吧,別等到要無奈永遠分手的時候才知道他們的可貴,別等到來不及了才知道後悔。



芳徑歌者


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了,最近總有要逃跑的感覺。老媽不是個很愛乾淨的人,總是把灶臺或是客廳弄得邋里邋遢的,我又不敢說,只能跟在後面不停的收拾。老爸愛看電視,不管什麼場合,什麼時間,只要他想看就會打開電視,並且聲音還很大。弄得我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和學習,甚至無法睡覺。


用戶4353666631350116


愛父母不一定非要在一起住。

隔代人之間肯定會有點代購的,剩菜該不該倒,用洗衣液還是洗衣粉,東西太貴了什麼的,週末可不可以賴床睡懶覺?這樣矛盾會慢慢增加,也會增加衝突,何必呢

我個人感覺距離產生美,最理想的距離就是在半個小時左右(我的意思是有交通工具的時間)因為太近的話依舊容易走了磕碰,太遠的話父母有事趕不回來也不好。我跟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記得有一篇散文說(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父母或兒女煲了一碗湯送到對方手裡是還能是溫熱的就很好


清歌楚夢寒


看到一些網友的回答當中也涉及到孝順的問題,我覺得題主所問的問題與孝順可能沒多大關係。有個假設,如果我們長期與父母居住生活,相處的很融洽我相信沒有人願意離開從小就生活的這個環境,有吃有喝,還有無處不在的來自父愛和母愛的關懷。但現實是很難有這種完美的家庭狀態,不排除有但是大部分都不能免俗!

以我為例,在外工作接近11年了,工作的時間當中很少有機會能在家呆個10天半個月的,最多就是年假一週左右,剛回到家那真是舒服無論早上睡到幾點鐘父母不會干涉的,一覺自然醒,起床還有吃的,這並不是說到家就是一個故意懶散的狀態,事實上這就是本人在外的生活習慣,但是最快3天最晚5天,這個時間過後慢慢矛盾就就來了,我媽經常會說一句話:回家就和住店一樣。作為一個男孩子聽到這句話是很排斥的,有種想逃離的感覺。

結婚後,在外定居回家次數就更少,回到家後父母是不會過多幹預我的生活習慣,剛回去也是特別親近,接著我媽就喜歡和我老婆拉家常,家常拉多了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我老婆就私下裡開始提意見同時表現出各種不滿,我作為中間人就只能和稀泥。我老婆雖然不滿但是也算是那種能裝得下的女孩子,多以微笑回應,可試想一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活在一起的話這種不滿就不是從拉家常裡表現出來了,那就是生活當中各種小問題,各種婆媳之間的雞毛蒜皮,作為男人很累的!所以適當的距離也是讓親情能持續的保鮮劑!

說到孝順,在有限的時間裡多陪陪父母,他們也會很開心!所以有矛盾並不說明不孝順。相反的,孝順也不能說明沒有一點矛盾!僅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害羞]




細膩漢子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當今社會,能買一套房已經是很不錯的了,鑑於近年來的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普通老百姓想買一套住房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一般都需要父母拿出家裡的全部積蓄才能住上新房。面對這麼高昂的房價,年輕的一代就更別奢望買房了,一個月工資還不夠自己開銷,猴年馬月才能買上房呢? 因而,基本現在的年輕人想要在城裡買房,大都得靠父母支持。 面對這麼珍貴的房子,一般的年輕人結婚以後,是否會和父母住在一起呢?和父母住在一起到底好不好呢? 其實和父母一起生活到底好不好,這完全看個人的心胸是寬廣還是狹隘。

有人說,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不僅沒有什麼不便,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幸福的事,平時自己只需要上下班,家裡的一切都不用操心,因為家務基本都是母親做,下班回家有飯吃,地髒了有人拖。而且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對父母來說也會很欣慰,有子女陪著,父母心情自然開心很多,陪父母一起慢慢變老,也是一種盡孝道的方式。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嫌棄,那隻能說這個人的人品大有問題,那他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也就可想而知。

有人說,婚後不宜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不僅僅因為自古婆媳關係難相處,還有老人的生活習慣和年輕人都有很大的不同,長期居住在一起會產生矛盾,還不如和父母分開居住,各過各的生活,偶爾回家看看父母。其實這種看法也並非不對,確實老人和子女是不同年代的人,會有思想上的代溝是正常的,分開居住也無可厚非,況且不和老人住在一起並非是不孝順。但我們希望這種情況的人一定要記住常回家看看!

還有人說,如果有兩套房,那就和父母分開居住,如果只有一套房子那就和父母一起居住,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而定。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每個人對感情的重視程度也不同,這樣選擇也不能說別人不孝順或者心胸狹隘,。但是如果願意陪父母一生,願意陪父母到老的人,相信會更受到大家的認同,不管大家承不承認。

因此,我認為婚後是否願意和父母居住在一起,這完全得看年輕人的心胸,心胸寬廣之人,又豈會讓父母獨自在一旁生活,他們會選擇主動照顧父母,主動陪伴父母直到他們老去。而心胸狹窄之人,卻容不下父母變老後的一點點壞習慣,甚至父母的關心也會被看成是嘮叨。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和父母一起生活,一直陪伴父母直到他們慢慢老去,榮華富貴也好,功名利祿也好,一切都不重要,要是父母都不能照顧好,你得到這些又有何意義?


九五人生


說願意長期和父母住在一起的那是假話,除非為父母的有工資和退休金,但這是為了有利可圖,屬無奈之舉。因為兩代人之間在生活習慣和傳統觀念上不一樣,易發生矛盾衝突,特別婆媳之間就是一對難以調和的天生怨家,夾著尾巴偽裝著的
日子好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