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覓“機”,餐飲企業該如何走出一條血路


“危”中覓“機”,餐飲企業該如何走出一條血路

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掙錢已不再重要,如何活下來,才是他們當下最關心的問題。

大多數餐飲企業揹負著租金、人力、食材損耗等成本,其中不少甚至已經在資金鍊斷裂的危險邊緣。然而,餐飲企業的復工卻相當難,一方面是手續繁雜,政府對餐飲監管嚴格;另一方面,消費者信心受影響,多數人不敢在人流量聚集的地方吃飯。

毫無疑問,此次疫情之後不少餐飲企業會面臨倒閉,但對於整個行業而言,可能僅僅是一次重新洗牌。

學者塔勒布曾說,餐飲業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強韌的行業,恰恰是因為每個餐館都是脆弱的。


一、掙扎的餐飲公司


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僅春節7天,疫情已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中國烹飪協會發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則顯示,相比去年春節,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以上。

從成本結構來看,餐飲企業一般包括三塊大成本:租金、人力和食材。

食材的角度,按以往慣例,餐企會在春節期間預備平時3—5倍的貨量,因此疫情期間,他們也要承擔提前儲備的食材過期的損失,在這方面,主打現做現賣、新鮮類食材的餐企損失更重。

其次是員工成本。餐飲並不屬於高薪行業,不是每個員工都有一定資金來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停業期間如何給員工發工資,是擺在每個餐飲老闆面前的問題。

最後是租金。春節期間,一部分商場提出租金減免策略,但大部分商場還沒有減租消息。特別是很多小微餐企,他們並不會在大型商場開店,而是租私人門店,也很難談到比較理想的減免條件。

“現階段最難的餐企,是開在商圈的中型連鎖餐企和開在高檔商圈的高客單價餐廳。”某資深人士表示,“前者由於人力用工比較合規,人力成本高,在租金上跟商圈沒有特別強的議價能力;後者是食材很貴,以日料為例,食材保質期短,損耗大。”

更為嚴重的是,各項成本給餐企的現金流造成了很大壓力,從而使餐廳面臨倒閉風險。一方面,餐飲本來就是沒有多少固定資產的行業,對現金流嚴重依賴;另一方面,疫情爆發於春節期間,餐飲企業大量現金已投入到春節前工資獎金髮放,以及這段時間的食材儲備中。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餐飲公司考慮復工,但復工也不容易。對政府來說,工廠和公司的復工是當務之急,而餐飲這類消費型的場所,審批則會相對慎重。據媒體報道,餐飲企業審批的文件長達十幾個之多,“沒十天半月下不來”。

“產業鏈停滯是餐廳復工難的另一大問題,光一家企業復工在產業鏈當中發揮不了價值。”爬手食品創始人兼CEO王亞軍說道,“餐飲門店屬於下游業務的銷售層,需要上游供應層和中游物流層這樣的全產業融合,才能循環和運轉起來。”

最後,即便千辛萬苦復工成功,餐廳想要掙錢也不容易。從員工的角度來看,本身利潤就已經在大幅度下滑,如果老闆再沒能力給員工提供周全的防護設備,復工後再出現員工集體感染事件,毫無疑問是雪上加霜。


二、重新定義外賣


疫情對餐飲企業造成重大影響。多數餐飲公司歇業止損的同時,也有部分餐飲企業殺出一條血路。

外賣,是多數餐飲企業的救命稻草。疫情期間的外賣特點有三:一是春節期間居民外賣訂單量減少;二是各小區對外來人、包括送外賣人員管控嚴格;三是,需要向外賣平臺支付佣金,有部分企業表示平臺佣金費率並沒有優惠。

資深餐飲人張軍給出了一個思路:既然單純送餐無法覆蓋餐廳的成本,企業可採取無限制外賣的方式。

所謂無限制外賣,即除了送餐之外,還可以賣其他種類的產品,簡單來說是有什麼賣什麼。其核心邏輯是將門店轉化為前置倉(一種靠近消費者的小型配倉模式),覆蓋周圍3公里用戶,發揮線下載體優勢。

知名餐企西貝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據報道,餐飲企業西貝通過企業微信,1月份在線上添加了3萬多名客戶,現在全國每天200多家門店客戶經理與9萬多名顧客緊密連接,併為顧客提供線上的送餐和食材訂購服務,線上營收佔到了總營收的80%以上。

向用戶提供食材是一件新鮮事,但沒有難度。餐企不僅可以處理年前積壓的大量庫存,減少損失,還可以依靠背後強大的供應鏈,開拓一種新的收益方式。

像西貝、海底撈這類餐飲公司,都擁有自己的供應鏈。以海底撈為例,蜀海供應鏈,也開始在對標美菜,做一些小餐廳的食材供應。

除了直接供應蔬菜等必需品之外,賣周邊也是一種盈利模式。比如廣州酒家賣月餅、速凍和臘味,海底撈賣火鍋底料,陶陶居賣手信,剛剛上市的明星企業九毛九很早就開始賣米和茶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餐廳有點像產品體驗館。

除了在配送物品上下功夫,將to C的外賣轉變為to B的團餐,也是一種常見的解決方案。

2月15日,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發出“保障企業復工復產餐飲供應,開展預約式外賣用餐配送服務”的倡議,並公佈了50家廣州市首批預約式網絡訂餐企業名單。

具體實施方式為,單位預約訂餐,由用餐需求單位統一與供餐企業提前以電話方式預訂(早餐前一天12:00前預訂,午餐和晚餐前一天16:00前預訂),預約網絡訂餐服務由美團、餓了麼和順豐物流提供訂餐配送,由餐飲企業自行和平臺方共同完成配送服務。

團餐作為團購的一種方式,能夠滿足消費者又便宜又好的需求,而醫院、機關單位等有食堂同時又在防疫一線的機構,是團餐最為理想的客戶。

對於即將復工的公司而言,一次性購買很多餐品,讓員工吃到物美價廉的食物,最大程度降低員工因為吃飯而染病的風險,同樣意義重大。

通過這種方式,相對較分散的團餐需求被整合,大型餐飲企業的中央廚房得到更充分利用,也有可能會出現更有組織和規模的餐飲供應鏈企業。


三、在火焰中涅槃的餐企


疫情期間,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一是全國不少地區都實現封鎖,人們第一次頻繁與物業、街道居委會以及村委會等人員密集接觸;另一方面,因為疫情,絕大多數消費者養成了少出門,提前制定採購計劃的消費習慣。

據此,有行業人士認為,未來的餐飲企業可能單店面積不需要那麼大;半成品的預製菜可能興起,滿足都市白領在家做飯又沒有時間洗菜、備料的需求;還有可能會出現定製化、會員制的餐飲服務模式。

但《銳問》認為,這可能都是短期結果。長期來看,定製化導致餐企成本增加,價格提升,想要真正普及,比較困難;並且,消費習慣的改變也不容易,年輕人對天天宅在家裡做飯,早已叫苦連天。

如果綜合討論這次疫情對餐飲行業的影響,那麼在此次疫情中收穫了更多品牌好感度的企業,會更相對有優勢。

這種好感度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是企業的經營。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組織能力、系統靈活度,以及供應鏈等綜合實力都被反映出來。如前文所述,那些開闢了新利潤渠道如送菜業務的企業,會讓人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是企業在疫情下的態度。網傳老鄉雞創始人視頻,手撕聯名信,情懷與格局兼備,讓不少消費者產生了品牌好感。疫情之後,這種好感度,就可能會轉化為企業具體收入。

而從消費者需求出發,此次疫情也對整個餐飲行業提出了更加健康、透明的需求。這就要求企業標準化程度較高,儘量減少對人本身的依賴。而那些加工和運輸環節透明化,食材可追溯的企業,就更有優勢。

近期碧桂園開了家機器人餐廳,受到業內關注。該餐廳由32個炒鍋機器人組成,從線上接訂單起,到食材的投送、自動投料、自動烹飪、自動清洗,全程由機器操作,單一菜品平均烹飪時間約3-5分鐘。

機器人炒菜,是保證餐品可追溯的方法之一。行業人士陳磊認為,機器人餐廳對消費者來說意味著健康,對餐飲企業來說意味著節省人力成本。

不過,以健康透明為核心概念的新餐飲,尤其是機器人餐廳這種形式,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市場教育。對於創業者而言,好處在於,作為新興市場,他們不必承擔轉型帶來的成本負擔。

總體而言,疫情只是加速了整個餐飲行業的淘汰過程。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言,“餐飲企業每年都在涅槃,這次只不過火焰燒的更厲害一點而已。”

在這樣一個行業,從來都不缺少新的玩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